民歌与歌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441
颗粒名称: 民歌与歌手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24
页码: 69-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人民通过民歌表达情感、传承历史和习俗,以及民歌在畲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畲族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形成了勇敢、乐观和豪放的性格,这种性格也影响了他们的民歌风格。民歌不仅是娱乐和抒发情感的方式,也是畲族人民的“百科全书”,涵盖了他们的生活、劳动、社交等各个方面。畲族人民嗜酒,酒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也是民歌的催化剂。民歌是畲族历史的凝固,是每个鲜活生命能量的宣泄,是群体社会心理、社会情感的体现。畲族民歌文化艺术正在萎缩,需要引起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 武义县 民歌 习俗

内容

有畲歌唱道:“歌是山哈写文章,代代流传代代唱,谁家不唱山哈歌,便是学子断书堂。”对善歌的畲族人民而言,唱歌是生存的需要,是情感的宣泄,是历史的传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某种意义上说,歌即生活,生活即歌。如此,歌便既有美好的,也有悲伤的;既有崇高怀古的,也有质朴纯真的;既有幽默讽刺的,也有率性热烈的。畲民的历史传说、宗教祭祀、礼仪典法、家庭爱情、生产生活、风俗习惯都借歌声来抒发和体现。
  畲民自古以来居住在高山峻岭、林木阴翳的环境中,畲族聚居区大多分布在海拔500米上下的山腰地带,生存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在山区与丘陵地带水田少,畲民种植稻谷量少且多以杂粮为主食,因为收成少大多数畲民只能“佃耕以活”。此外,山冈土薄怕旱,山湾水冷阳光不足,梯田耕种费工,种一亩山田的劳动量等于平原种四五亩的劳动量。
  面对严酷的大自然,畲民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问题,这造就了他们勇于正视现实,谋取当前利益,顽强地与一切困难、灾害作斗争的性格。历史上畲族人民“安土重迁,不事远贩”。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以坦诚、忠实、耿直的性格待人,缺少商业社会那种欺诈、圆滑的风气。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畲民乐天、豪放以及浪漫的性格。
  艰苦生活环境的磨砺和考验,以及历史上畲族所处的相对于汉族的弱势地位,对畲族民歌艺术的形成和特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施联朱、宇晓有过这样的论述:“畲族是一个杂散居的少数民族,与作为中国主体民族文化的汉族传统文化相对而言,畲族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文化上的弱势地位使畲族形成既自尊又自卑,对汉文化既模仿又抵御的民族心理,这种文化上的弱势地位导致的文化心理的矛盾也是畲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①有学者认为这一文化心理特征使畲族形成一种压抑、凄楚的心理特质,并使畲民喜欢假声唱法。他们的大部分民歌都是用假声来演唱的,并以其清丽、明亮和古朴的独特风格与其他民族的假声唱法相区别。正如李文珍所指出:“这种心理素质必然反映在它唯一的驱赶愁苦、寄托心愿的山歌里,那就是轻轻地、悄悄地唱,纤细、幽怨的音调如泣如诉地倾泄心声,这便是产生和形成畲族独特的假声唱法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武义畲族民歌音调区别于景宁、云和等县市的民歌,与丽水畲族民歌音调相接近,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武义县畲族聚居的山区,唱民歌成为畲族人民最简便、最经济、最风趣的娱乐活动。漠华小学的雷银娟老师在讲述山歌的作用时说:“干活时,比如挑担,唱山歌可以减少疲劳;社交时,用山歌来交流非常有趣。”“僻居山间无乐处,只有唱歌来散心。”民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文艺形式,是畲族人民自我教育、自我娱乐、自我宣泄、自我抗争的一种形式。畲民常常以歌为乐,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抒情,甚至以歌代哭。在嫁娶喜事、逢年过节、日常生活、种田劳动、招待客人、谈情说爱时都唱。民歌的多功能性,是由畲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条件决定的,也正是这种多功能性使民歌成为畲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
  好歌要有好酒相伴。畲族嗜酒,每逢佳日节庆、红白喜事、生孩子、盖房子都要请客喝酒。畲民从出生、牙牙学语,到老朽、寿终正寝,酒都一直伴随着他们。酒是畲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酒也是歌的催化剂。
  《吕氏春秋》卷六《音初》说:“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歌声与人心以至风俗、志趣和道德之间存在着连带的关系。可以说,畲族的民歌,是畲族历史的凝固,是畲族民风的展示,是畲族每个鲜活生命能量的宣泄,是畲族群体社会心理、社会情感的体现,这便即“诗可以观”之谓也。
  我甚至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畲族是一个有着“酒神”精神的民族。他们追求爱情、热爱自由、张扬生命、接受人生的苦难历程中无不昭显了这种精神。既然宇宙生命本身生生不息,个体生命稍纵即逝,那么,要肯定生命,就必须超越个人的眼界,立足于宇宙生命,肯定生命的全体,包括肯定其中必定包含的个人的痛苦和毁灭。愈深刻的灵魂,愈能体会人生的悲剧性。坚强而沉重,不是酒神精神。人生的伟大肯定者应该将歌者、武士与自由精神融为一体。畲族人民跳着舞唱着歌越过人生大地上的沼泽和凝重的悲愁,并以欢快豪放的人生态度充溢而奔放地活着。
  因此,虽然畲族历史上曾被歧视和被压迫,但这不妨碍畲族成就精神的高贵和人格的尊严;虽然生活环境严酷而恶劣,但这阻挡不了畲民追求生活的欢快和生命的张扬;虽然人生充满苦难和艰辛,但这遏制不住畲民生存的热情和朝气。就民族魂而言,畲族无疑是深刻而释然的。
  遗憾的是,畲族民歌文化艺术正在萎缩。不可否认的是,畲族民歌在畲民生活中已被边缘化。除了在开发的旅游活动以及在官方组织的民俗活动中能听到民歌外,日常生活中唱民歌已很罕见。如果只是为唱歌而唱歌,为仪式而仪式,甚至只是做个样子,那么民歌就会失去其承载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可能短期内,我们不必担心畲族民歌会消亡,但毋庸置疑,当老一代歌手渐渐老去,①当下一代失掉学习传统民歌的环境与可能性时,民歌的传承就会出现代沟与障碍,原生态的畲族民歌将仅以一种弱势文化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生活的边缘,消亡将渐行渐近。目前,在畲族聚居区,畲族民歌已慢慢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圈子,只有在官方色彩浓郁的“三月三”及舞台表演中能听到那优美的旋律。福建宁德市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申报者雷志华说过这样的话:“畲歌如果消亡了,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消亡。”①
  畲族民歌衰退的原因除了传统原生态音乐不便学唱外,畲族汉化是畲族民歌渐渐消失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畲汉杂居、通婚,畲民下山搬迁,子女外出就读、务工等与外界交流、交往活动的增加,畲民使用本民族文化的机会大大减少。雷银娟说畲民在劳动时唱民歌的情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了,那种情形现在已经不会出现了,在她的记忆中,七八岁的时候,她的堂姐出嫁时曾唱过嫁女歌,那时是1986年左右,小小的她虽然听不懂唱什么,但还是凑热闹地站在凳子上看唱歌人的动作,当时邻村的人也都赶过来听。如今60岁以上畲民还有约20%会唱民歌;50岁以下会唱民歌的就不多了;40岁以下的畲民不要说唱,有相当一部分已难听懂歌曲内容了;而20岁以下的畲民,连会讲流利畲语的都不多了。
  据笔者了解,现在在校的畲族初、高中学生中,真正会讲畲语的不到一半,小学生的比例则更低。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爷爷奶奶辈能流利地唱民歌,唱歌是老一代生活的一部分;父母亲辈会操畲语,但基本不会唱;到了第三代,他们听不懂歌,也大半不会讲畲语了。以武义县畲族歌手雷娇女家为例,她是当地著名歌手。她的女儿因为从小在畲村长大,因此会说流利的山哈话,但不会唱山歌;到了孙辈,孙子们的日常用语已经基本脱离畲语,更毋庸说唱民歌了。厦门大学邓晓华教授用数学模型对比进行研究后认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畲族语言将于30年后消失。随着畲族语言使用人数的减少,民间对歌传统也会慢慢消失,可能善于盘歌的歌手终成绝唱。这些事实说明由于畲族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畲族母语濒临险境,畲族民歌赖以传承的载体——畲族歌手便后继乏人。
  虽然各级政府均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拯救和挖掘工作,一些畲族的有志之士也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但不可避免的是畲族在当今社会仍难以保持其独特的传统与特色,畲族的民歌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各种潮流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下,仍难以避免逐渐被边缘化的命运。
  附一
  歌手雷陈爱的口述
  夏季的柳城充溢着荷香和莲香,农户几乎家家都在收获夏季的宣莲。当我向柳城畲族镇文化站王雪文站长提出要找畲族女歌手访谈时,王站长用他的摩托车载着我在两旁植满荷花的田间小道上穿行,找到了现居柳城畲族镇白马下村的有名的畲族女歌手雷陈爱。雷陈爱自17岁开始登台唱歌,60多年来参与嫁女人家的长夜对歌300多场;她能唱4000多首民歌,其中自编新歌600多首。雷陈爱的歌声以歌音婉转、甜美动听著称。她有个搭档叫蓝宝女,两人都出生在车门村,又同时嫁到白马下村,她们从小一起长大,经常在一起研讨山歌唱法和编唱新歌,出红台两人同台娚①歌,其歌风、歌音都很好,当地流传着一首赞扬她俩的民歌:“陈爱姊,宝女妹,两人唱歌结头对,细的(细为小之意,指宝女)歌音唱得响,大的(指陈爱)歌娘条条来。”1952年3月,雷陈爱参加浙江省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会获得第二名。当时国内以及日本、德国等国的媒体均前往她家采访过她。初见面时,老人因为年龄大了,身体不太好,人显得有些蔫蔫的,但在讲述其歌手经历时,老人脸上立马绽放出光彩来。用她老伴钟老二的话来说就是,“一说起歌,她就活了”。②
  以下口述文稿是笔者根据2008年8月的一天,在雷陈爱家中对她本人、她的丈夫及儿子的采访整理而成。
  我今年77岁(2008年)。娘家在不足十户人家的车门村,距白马下村两三里路。兄弟姐妹六个,有三兄弟、两姊妹,自己排行老三。从未正式上过学,解放后上过一个冬天的夜校扫盲班,认得的字数得出来。
  我的娘家很穷,主要靠租地主的一亩地维持生计。打下来的稻谷、麦子基本上要交给地主,因此家里的主食是番薯和玉米,通常吃的是番薯粥,碗里难得见到几粒米,即使是玉米糊也是偶尔才有机会吃,一年四季均需吃野菜补充。住的是没有任何瓦片的、下雨天就漏的茅草棚。过去汉人看不起畲家人,畲家人穿的是破衣服,新衣服买不起,为了出门的时候有件像样的衣服,只能拿一只养大的鸡去地主家换一件他们的旧衣服穿,那时候日子过得很苦。
  我五六岁开始帮家里干活,放牛、养猪、砍柴都要做。稍大就做了童养媳,与其他童养媳不同的是我没有离开娘家,因此实际上是解放后,到19岁时我才嫁到婆家。但两口子经常吵架,性格合不到一块,婆婆对我也不好,常常不给饭吃。我在婆家实在待不住了,就离婚了。22岁时再嫁,与现在的丈夫过日子一直到现在。我的两次婚姻都是由大人做主的,娘说去你就得去,不像现在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做主。两次婚姻也没什么像样的聘礼、聘金,对方只是准备了一点肉、豆腐、菜和几斤糯米用担子挑过来给我娘家就行了。
  我23岁时生第一个孩子,那是1954年的农历三月十一。生大儿子的时候生了七天七夜,第三天已经见到婴儿的头发,但就是生不下来。为了能让孩子出来,公公把我的胸部捆牢,吊在梁上,希望孩子能掉出来,但这方法也还是不行。请了个土郎中,搭脉后说人已经不行了。后来公公到一个庙里求签,也说不行了。我的父亲不甘心这样没了女儿,到当地的岩山庙求神,这个庙与公公去的那一个庙不是同一家,结果我父亲求到了上上签。说来也神,孩子外公下午3点左右从山神庙下来,外孙6点左右就生下来了。
  当年的大年三十夜里,我父亲赶到庙里上了一炷清香敬神,然后父亲又再次祈求神,如果生下来的孩子能养活、带大,那么到第十年的时候,再给庙神敬一只公鸡,结果又抽到了一支上上签。后来我儿子顺顺利利养大了,后面生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也都顺产。
  那时候妇女坐月子期间也要干活的,烧饭、拔猪草、烧猪食这些活都要做。当然如果家里有条件,把茶籽卖了换点钱买到生姜,①会烧放了糖的生姜蛋给产妇吃,②偶尔产妇也能吃上米粉干和白米饭。有句土话叫“男子侬(方言,意为男人)要吃走丈人家,女人家要吃坐月子”。在孩子满月后,我就背着孩子下田干活。女人除了下田和男人干一样的活,还要养猪、养牛。养母猪的时候是很辛苦的,要保证它的饲料。如果生了猪仔,多的时候猪仔有七八个,要把猪仔养到6个月大才能拿去卖。一天到晚都没歇空(方言,意指休息)。那个苦,说着都要哭啊!
  我什么农活都会干,除了不会造房子。①我会耕田种地,曾经当过十多年的生产队长,挣8个工分(满分为10个工分,只有个别壮年男劳力能挣到满分)。当队长除了白天要分派队员的劳动任务,晚上还要组织队员评分(即评工分)。我们村里的人说,看看我个子这么小,这边的媛主家(方言,意指女人)只有我这么会做。唉,我是做了一辈子啊。
  日子过得辛苦,所以要唱歌。比较正式地唱歌主要在婚庆、“三月三”和外出比赛的时候。平时干活的时候想唱就唱。我认为唱歌是不用别人教的,不吹牛,我可以随时起头唱,看见什么就唱什么。一般来说,人家有结婚嫁女这样的喜事邀请你到他家里唱歌,吃好晚饭后开始唱到第二天早上7点,一个晚上唱800首爱情歌天还不亮,要唱1000首爱情歌天才亮。①唱一晚到天亮,人家会给你60斤谷。“三月三”的对歌也很热闹。②
  我这辈子到过杭州、衢州、金华、丽水去参加唱歌表演和比赛。22岁时第一次到杭州,当时宣平去了6个人,住了半个月。那次要求既会唱又能跳,其他人只会唱,不会跳,只有我两样都会。最后表演时,就请了我一个人去。跳舞是我爷爷的兄弟教的,跳的时候要穿上绣着花片的民族服装,就像做戏一样。我44岁时到金华去表演、比赛,一共有8个乡镇的人参加,我头一个上场,最后哪个也唱不过我。后来金华去过七八趟。金华电视台好几次到我家来拍片。七八年前,日本、德国的电视台都到我家拍过片,那个日本人还在我家待了一个多星期,除了拍我唱歌,还拍我一家的生活。
  我大儿子1977年结婚,到我儿子这一代结婚的时候,我们也尽自己的力量给女方一些聘礼。给媳妇备了8套衣服,其中有一件是毛衣。另外,我还准备了三个“8”,即肉80斤,糯米80斤,①黄豆80斤。儿子与女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又给她包了两块钱的红包。结婚那天,对方知道我唱歌厉害,派了女方的叔叔和我对歌。最后对方的亲戚和来听歌的人都说:“这个人真有本事!”
  我家最热闹的时候是80年代,我自己嫁女儿的时候,本来准备了17桌客人的宴席,结果来了28桌的客人。来了么都是客,都是来听对歌的。女婿家请了两个丽水那边的男的和我对歌,最后还是唱不过我。
  我丈夫解放前断断续续念过一点书,读了小学课本的一册、三册和五册,前后加起来有两年吧。所以,他认字,我基本不认字。他有几本歌词的手抄本,有的是以前传下来的,有的是自己创作的。有时外出比赛,要编好歌词的时候,他会给我写。我娘家和夫家老一辈会唱歌的人不少,我哥哥是歌手,我老倌(方言,指老公)也会唱,大伯夫妻也都会唱;到了我儿子这辈,他们会唱的不多,儿媳妇能唱一点;到了孙子辈,他们都不太会唱了。现在真正会唱歌的年龄都要在五六十岁以上了。
  感想
  当日,我在采访完雷陈爱之后,顺便在白马下村转了转。出于好奇的心理,在我的恳请之下,雷陈爱的大媳妇召集了几位村里的妇女,给我演示如何编织字带,并在编织的时候顺便唱起了民歌。
  一开始,因为我和王雪文站长带了相机,在大妈大婶们编织字带时拍照,所以她们有些紧张,但不久便适应了,并自然而欢快地唱起歌来。虽然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清新的歌声与她们的动作、心情融为一体,你能感觉到一种来自生活的艺术感染力,很亲切,所以我也为那份自然的快乐所陶醉。
  附二
  歌手雷娇女的口述
  2009年12月的一天,寒风瑟瑟。经支部书记钟天英的介绍,我得以有机会拜访柳城下圩村的雷娇女大妈。钟书记说雷娇女见过世面,会说普通话,表达能力不错,我应该会有所收获。我们到达雷娇女大妈家时,她穿着一件红毛衣,捋着袖子拿着钢锯在锯毛竹。她五官周正,两颊红扑扑的,看上去身体非常健康。听说我的来意后,雷大妈拿了几张过去参加赛歌会的合影,以及收录有她所唱的畲族民歌的歌集与我聊了起来。
  我是1952年出生的,14(虚)岁开始登台唱山歌,是村里的人教我的。我和蓝天木学歌时,我学了30几首《吕洞宾歌》,38首《李盘旗歌》①,还学了《三公主歌》②、《出丧歌》。他现在已经91岁了,耳朵聋了。同村第二生产队的雷金宝说我胆子大,有心想培养我,他教会我唱《嫁女歌》、《情歌》、《三国演义歌》和《十字歌》。
  现在很多歌不唱就记不全了,《十字歌》还记得,是这样的:
  一字一横一子龙,三国演义赵子龙,谁人招得子龙到,你见万岁是威风;二是两横隔条河,宋朝出了个杨令婆,吃了九龙的长江水,六十甲子笑呵呵;三是三横叠得高,三国演义出曹操,乃因哥嫂不和睦,手拿长长追曹操;四是四点点得圆,排起叠台闹纷纷,脚踢扬州的杨百妹,拳打杭州的李树春;五字五点五金奎,王莽坐天满梁归,王莽没有天下运,刘秀逃难是威风;六是两点同一横,杨门长子杨六郎,有情有义杨宗保,无情无义杨六郎;七字弯弯像个弓,刘备坐天出关公,正是桃园三结义,子龙来凑四兄弟;八字排了两面开,正中东吴做万岁,正中又在旅顾馆,刘备招亲孙仲谋;九是弯弯弯上天,刘备是个好秘仙,小时爹娘没带大,大时是个刘备仙;十字排来长又长,苏秦为国为满乡,小时爹娘没带大,乃为阿叔好心肠。①
  从一唱到十,都是讲历史人物的。还有雷新女,她教会我唱《采茶歌》,这首歌很长,可以唱半夜。第一次我到外面盘歌是到柳城江下村,一户人家嫁女,我与对方唱《十二生肖歌》时,被对方的歌手取笑了。唱到五月是马的生肖,我唱道:“马到田野吃青草,到时骑到官衙去”,对方歌手唱道:“马要牵着绳子走,你的马儿给我骑”。后来唱到十月,十月是属猪的。我唱道:“猪栏要用石头砌,猪肉就是金银财宝”,对方歌手唱道:“十月属猪真讨厌,猪栏如果没砌牢,跑出田野吃麦子,被人打猪蹄!”又被取笑了一次。
  改革开放后,我经常外出赛歌。1993年参加柳城第一届“三月三”的畲族赛歌会,拿了个优秀歌手奖回来。后来陆续到丽水、宣平一带登台唱歌,奖品不断,拿回了很多的被套、枕头、热水瓶。金华、武义的电视台拍了我好几次,村里就我一个歌手上过电视。
  村里与我同辈的就我一个人会唱山歌,我想教给晚辈,可是没人愿意学。我的两个女儿只会唱几首,到了我的孙辈,像我那5岁的孙儿,只会唱最简单的一首儿歌:小鸟脸上黑乎乎,一年生蛋也有数,一年生子一两个,给人抓去要拔毛。
  我这几年也不再外出唱歌了,走不开。我承包了柳城镇屠宰场的猪血加工,从1999年1月1日开始做,11年了。猪血是在晚上加工的,所以不能出远门。歌不唱就会忘,我现在很多歌词已经记不得了。
  感想
  据考证,畲族山歌起源于情歌,与春秋时期的“郑声”①、汉晋时代的“乐府民歌”②、“子夜歌”③和唐宋以来的“竹枝词”①、“畲田调”②一脉相承。可见清新自然、善咏情感是畲族山歌的一大特色。于是,“多年来,民歌便成为畲民内心的怜惜、安慰和寄托。月滚着月,年滚着年,畲民就这样唱着歌,赶着日子迎来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的季节。因为有歌,漫长的岁月变得不再暗淡,也因此与浪漫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子有了盼头”③。
  历史上畲族是个苦难的民族,但苦难中却孕育出了富有浪漫气质的畲族山歌。经过历代传递与演变,山歌成为承载民族记忆的活化石。解放前的畲族社会可谓是“民歌社会”,古朴、浪漫的山歌成为畲民的灵魂写照。
  旧社会,畲族妇女几乎没有进学堂受教育的机会,便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向往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歌手。畲族只有语言并无文字,故常借汉字把畲语音韵记入手抄歌本,基本上属于文盲的女歌手,硬是靠博闻强记让自己的“肚才”出类拔萃。
  早先的畲族女性几乎人人会唱山歌,但成为名歌手并非易事。成为名歌手的女性一般有如下特质:其一,聪慧伶俐记性好。一个优秀的畲族歌手通常能唱几千首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山歌。比如歌手参与嫁女人家的对歌,从天黑开始唱到第二天天亮,必须储备大量丰厚的山歌。其二,具有灵活变通的能力。畲族歌手除了要求会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以及别人创作的山歌外,还要在对歌时能即兴创作,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睹物作歌。其三,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雷陈爱因其娘家会唱歌的亲属不少,她耳濡目染学会唱歌。结婚后,在身为名歌手的丈夫帮衬下,歌艺得以进一步提升。雷娇女则因其机智、大胆,师傅们认为她是可塑之才而倾力相教,在十多岁就有机会外出盘歌。①
  在过去,汉族女性的社会交往空间很受限制,尤其重视“男女之大防”,妇女活动空间被限制在“闺门”之内。畲族女性则不然,与汉族女性相比,她们有较大的社会交往自由与社会交往空间,如“三月三”盘歌等集体活动是族群参与的公共活动,也是女性积极寻求自尊及价值的有效载体。在这样的公共活动空间,她们可以跟男性一样抛头露面,展示才艺。这种
  超越家庭私人领域的活动形式促进了畲族女性的身心健康,也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附三
  畲族民歌介绍①
  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含神话传说歌和小说歌)、杂歌(含爱情歌、劳动生活歌、传授知识歌、伦理道德歌、娱乐生活歌等)、仪式歌(含婚仪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畲族民歌的曲调大致可分为山歌调和师公调两大类。山歌调包括: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等。师公调包括念诵调和配合做公德动作的歌唱。
  畲族山歌多用假声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讲调、假声唱、放高音等三种变化。在福建省宁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畲族中,还有一种“双音”的歌唱形式。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词演唱,曲调之间形成支声式、模仿式或和音式关系。此种唱歌形式曾在一段时期盛行,代表曲目有《风吹竹叶尾提提》等,现已濒危,亟待抢救。
  畲民喜唱民歌,不仅婚嫁喜庆、逢年过节时唱,而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也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情。畲族民歌一般以四言、七言体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仄声。畲族民歌很多,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种类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歌、儿歌、杂歌等。编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卷》中的畲族婚俗歌有935首,哀歌642首,还有用本土史实编成的《打酒局》、《打盐霸》、《古老歌》和《汤夫人歌》4首长联歌。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畲族歌曲调因地区不同而不同。如闽东地区有4个调区,即福鼎调区(流行于福鼎、柘荣、霞浦县北部,属五声商调式),霞商调区(流行于霞浦县大部分地区以及福宁县等地区,属商调式),福宁调区(流行于福安、宁德、寿宁、古田、周宁、柘荣西部等地),罗连调区(流行于罗源连江、宁德、南部的飞鸾等地)。浙江畲族也有5个基本曲调,即丽水调、景宁调、文成调、龙泉调、瑞安调。综观畲族歌曲,以轻声细语为特色,在词曲结构方面,歌调比较整齐,多七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又称为一条)。一首民歌,少则一二条,多则七八条;调式多为五声性调式,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其中商调式分布最广,角调次之,徵、羽、宫调式再次之。
  畲民擅长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之为“双音”,畲族称“双条落”。在演唱上,带有轮唱性质。“双音”最初由两个人唱,发展到现在可以3人,也可4人唱,一般不超过4人。两声部由两人演唱,两个演唱者可一男一女,也可两男两女或一男一女重唱,男的先唱或女的先唱都可以,后唱者可等先唱者唱完两个字或四个字后接唱,要与先唱者唱同样的歌词和近似的曲调。“双音”在唱法上,以前一般男女都用假声,后来男子改用真声唱,听起来声部更加清晰。畲族假声唱法追求恬静、纤嫩、清秀、古朴的风格。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三种不尽相同的曲调。演唱“双音”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从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为畲家唱歌的季节。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节日,畲家总是成群结队走亲串友,以歌当话,还要举行盛大的对歌会。这都是欣赏畲家“双音”的好时节。
  畲族民歌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也不会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的唱法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畲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演唱时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畲歌随着畲语代代传承,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歌场传承;二是祖辈家庭代代传承;三是师承;四是手抄歌本传承;五是创作传承;六是祭祀仪式或活动中传承。传师学师是畲族法师向学师“弟子”进行传习的活动,在举行传师学师的仪式上,所有祭师坐在筵桌上,由主持传师学师仪式的东道师在筵桌上很有节奏地自击鼓自唱兵歌。①传师学师时,法师在铃刀、龙角、扁鼓、铃钟、琴箫等道具和乐器的吹、摇、拉及碰击声中时而念咒,时而诵词,时而载歌载舞。
  畲族民歌按首数多少可分为短歌和长联歌,独立一首为短歌,平时多唱短歌;几首、几十首甚至上百首为一个整体内容的民歌称长联歌(或叙事歌),如《高王歌》、《封金山》、《时辰歌》等,景宁一带还有《打盐霸》、《打酒局》、《汤夫人歌》等长联歌。《高王歌》是记述畲族源流传说的长联歌,被畲族人民视为传世之宝、民族史诗,在畲族家喻户晓,世代传唱,全诗共112首。
  劳动歌是以歌唱形式介绍各项生产劳动须遵循的农事季节、生产知识以及如何争取丰收,实现美好生活。广泛流传的劳动歌有:《二十四节气歌》、《十二时辰歌》、《种田歌》、《勤耕歌》、《采茶歌》等。《砍柴歌》是在畲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劳动歌之一,畲民男女老少人人会唱,具体形成年代不详。该歌是畲族姑娘在山上、田间劳动时,相遇砍柴青年即兴编唱的劳动歌曲,内容富有哲理,又具男情女爱的情调。畲族的情歌又称缘歌,是畲族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最动人心弦的民歌。情歌大部分是以某种事物为衬托,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青年男女通过情歌谈情说爱,互相倾吐真挚情感,排除一切阻力,实现男女结为夫妻的目的。畲民爱唱情歌,即使中老年歌手对歌,亦善穿插扣人心弦的情歌来助兴。情歌对唱畲语称唠歌,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文化生活形式,只要你走进畲村,就可听到山上、田间的男女对歌声。情歌对唱,基本上是一男一女对唱,各唱一首,一唱一和,男女青年相遇时,一般由女的主唱,男的根据主唱者的歌词内容应对,所以和唱者要随编随唱,难度较大。情歌除野外劳动时对唱外,也有夜间对唱,晚饭后开始,天明结束。一是不妨碍劳动时间;二是可吸引众多听众。
  畲民喜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哀情。《哀歌》又称丧仪歌,形成年代久远,至今畲村畲族成年人去世入棺后,灵堂两边摆上长凳,凡死者下辈均入座唱哀歌,整个灵堂没有号啕大哭,只有哀歌高吭。哀歌内容大都为悼念死者,思念死者生前乐善好施,表达对死者的尊敬,祈祷死者安息,忏悔对死者生前照顾不周,赞扬孝子或对不孝进行斥责,其曲调低沉悲切。
  畲族还有怀念先辈、追述历史的功德歌。功德歌有统一歌词的手抄本流行,并由专门祭师舞蹈,是做各种类型功德必唱之歌。不同的是功德歌有动作、有道具,地点在师爷间或本家灶边,其歌有《齐声呼》、《月月唱》、《大离别》、《小离别》、《媳妇苦》、《卷筒线》、《牛崽传》、《二十四孝》、《五更叹》、《行孝》、《灶君保护》、《夹歌》等12段。唱时要唱三轮,唱夹歌内容时,由三人一组进行,一人肩背竹篓(也有用谷切),手抓一把白米,另外两人抬着一只布袋,绕着灵堂棺木,对歌作舞,像抓白鹤一样,通过引鹤、放鹤、言鹤,意为引魂升天,亡故仙师骑鹤上天堂,唱“捞鹤”歌,跳“捞鹤”舞。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民歌作品储存于畲民头脑之中,通过口头代代相传,部分民歌以汉字畲语记录的手抄本流传民间。畲族民歌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注

①参见樊祖荫:《畲族“双条落”的规律及其偶然因素》,《中国音乐》1985年第1期。 ②参见李文珍:《畲歌假声初窥》,《福建民间音乐研究》1984年第10期。 ①武义县畲族民歌手中当过赤郎、赤娘(又称“唠歌娘”,即女歌手)长夜盘歌的,除了蓝贤翠(已故)、钟老二(已故)、钟陈根(已故)、钟新女(已故)这几位名气较大的歌手外,还有:雷陈旺,男,79岁,柳城畲族镇车门村人;蓝水财,男,88岁,桃溪镇锦源黄新村人;蓝天风,男,68岁,柳城畲族镇堰下村人;钟立生,男,75岁,桃溪镇大路山人;蓝仁昌(1940—2004),男,桃溪镇锦坪郑山头村人;蓝树妹(已故),男,桃溪镇锦坪郑山头村人;雷火贤(已故),男,柳城畲族镇下圩村人;雷根兴(已故),男,柳城畲族镇下圩村人;雷金宝(已故),男,柳城畲族镇郑草弄村人;钟陈根(1894—1970),男,柳城畲族镇白马下村人;蓝宝女,女,72岁,柳城畲族镇白马下村人;钟振昌,男,61岁,柳城畲族镇白马下村人;钟凤林,男,59岁,柳城畲族镇白马下村人;邓陈田(1928—1980),男,柳城畲族镇江下源口村人;邓新法(1919—1993),男,柳城畲族镇江下源口村人;蓝才凤(1887—1984),女,柳城畲族镇江下源口村人;蓝新花,女,70岁,柳城畲族镇荷丰缸铺铺头村人;钟新女(已故),女,柳城畲族镇车门洪塘村人;钟月爱,女,80岁,柳城畲族镇白马下村人;蓝陈兰,女,62岁,王宅镇仁村人(娘家柳城车门凹村);雷舍莲,女,58岁,柳城畲族镇周处赵下村人;蓝余妹,女,53岁,柳城畲族镇周处赵下村人;雷财贵,男,73岁,柳城畲族镇周处赵下村人;雷新妹,女,50岁,柳城畲族镇车门白水脚村人;蓝宝弟,男,79岁,柳城畲族镇车门村人;雷娇女,女,57岁,柳城畲族镇下圩村人;雷金王(已故),男,桃溪镇锦坪陈弄村人;蓝仁莲,女,68岁,桃溪镇锦坪陈弄村人;雷土兴,男,60岁,桃溪镇锦坪陈弄村人;钟云香,女,62岁,桃溪镇大路山村人;雷×旺(外号麻面旺),81岁,柳城畲族镇内潘村人。(名单由钟发品先生整理) ①雷志华:《闽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声中蕴藏着的畲族文化》,《福建日报》2006年7月5日。 ①娚:女为偏旁,是畲族山歌歌词中特有的字,意为“玩”或“嬉”。畲族无文字,用汉字记录歌词,如遇无法用汉字表达的字,则自己造字代替。 ②钟老二老人亦为柳城有名的畲族歌手,他35岁开始做赤郎,参加嫁女人家的长夜对歌30多场,能唱《嫁女歌》等喜庆歌5000多首、功德道场宗教歌1000余首。 ①茶籽是榨茶油的原料,当地的茶油为柳城畲族自治镇的一宝。 ②当地产妇月子内有吃生姜蛋的习俗,做法为把切片生姜用水煎,去渣后形成生姜汤,然后打入两个荷包蛋,放入汤内煮熟加糖服食,有化淤及排毒的功效。 ①当地造房子的习俗为男人负责打地基、砌墙、上梁、盖瓦片等工作,女人只能当下手,如安排膳食之类的事情。除了女性的体能不适合造房子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认为造房子是大事情,女人插手造房子不吉利。 ①畲族家庭嫁女,更像是一场赛歌会,喜庆而热闹。通常在晚饭后,男女歌手便围坐在中堂对歌。过去,为了解决住宿问题,对歌通常是通宵达旦的,有《度亲歌》、《嫁女歌》、《采茶歌》、《恩爱夫妻歌》等,下半夜还要见到什么唱什么,如见到筷子就唱《筷子歌》,见酒就唱《酒歌》,一直唱到新娘动身。 ②畲族关于“三月三”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一说为“三月三”是米谷的生日,畲民要给米谷穿上衣服,故涂上一层颜色,祈祝丰年。二说为“三月三”时虫蚁大作,畲民吃了乌饭,上山下地不怕虫蚁。三说为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敌人常来抢米饭,畲民故意将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不敢抢了,畲民便可以安稳地吃饭,从而有气力打败敌兵。四说为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想出一个方法:让母亲将米饭染黑,从此,狱卒再也没动乌饭。以后,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三月三”是畲族人民交友、购物、情人相见的日子。畲族姑娘小伙要对歌,对歌时男女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如今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却能婉转悠扬。这种对歌,传统上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规模壮观,可谓人如海、歌如潮。从1993年开始,武义、丽水、松阳畲族集聚地已合作每年轮流举办“三月三”歌会,使历史悠久的畲族“三月三”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焕发出独特的民俗风情的文化魅力。 ①畲族婚俗的聘礼中一般要有糯米,男方至少要提前一个月送到女方家。糯米为女方嫁女时做酒所用。送糯米及其他聘礼的人由新郎和媒公担任。到女方家后,姑娘泡碗甜茶端到新郎面前,请他喝茶。新郎接茶后,给姑娘一个见面红包,姑娘则回敬一条自己所织的彩带给新郎。 ①畲族民歌中的李盘旗因为心地善良而得到神仙的帮助,后发家致富。 ②据畲族宗谱和有关志书所载及神话相传:畲族始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驸马讨姓受封,帝赐长子“盘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次子“蓝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响得好,高辛帝朱笔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翊郡“武骑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名志琛,受封颍州郡“国勇侯”。此即三公主之由来。 ①另有一首流传武义民间,由“金华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李松贤唱出的《十字莲花》,开篇与其相同,但其余部分内容差异很大。歌词如下:一字一横一条龙,三国英雄赵子龙,单枪匹马保太子,保出太子走西东。二字二横像条河,宋朝出个杨令婆,令婆食过九龙水,六十甲子转少婆。三字三横分长短,孔明先生诸葛亮,五百年前都算定,手拿八卦道阴阳。四字方方算盘样,宋朝出个杨六郎,六郎上朝告御状,全望东海八大王。五字写起盘龙样,唐朝英勇是罗通,罗通上战无败阵,盘肠大斗显神通。六字头上像个记,贫穷落难薛平贵,英雄降服红鬃马,妻贤贵子平天下。七字写起秤勾样,马超追曹英雄将,马超还是吕布好,琴棋计算孔明高。八字写起眉毛样,尖桶挑水李三娘,日上挑水三十担,夜当推磨到天亮。九字写起像条龙,瓦岗出个徐茂公,结拜兄弟三十六,秦琼罗成真英雄。十字写起一直中,五关斩将是关公,东吴都督是周瑜,八十老将是黄忠。十字莲花唱团圆,丰衣足食万万年。(转引自2010年6月21日武义新闻网·人文武义:《李松贤:“金华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 ①“郑声”即“郑卫之音”,它还有一个代词即“濮上桑间”。所谓“濮上”自然源于卫灵公濮上听乐的故事,而“桑间”又常常和《诗经·鄘风·桑中》一诗相关,原诗如下: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是一首热烈活泼的情歌。孔子认为“郑声淫”,讨厌“郑声”,在他看来,郑声“乱雅乐”。 ②汉乐府民歌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③子夜歌,乐府曲名,现存42首,收于《乐府诗集》中。以五言为形式,以爱情为题材,后来延伸出多种变曲。 ①竹枝词原是唐代流行于巴山楚水长江中游地区的民歌曲调,后文人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 ②畲田调本是山民劳作时所吼的号子,后一般指称唐宋文人为提倡平易通俗、含思婉转的诗风而吸收民歌风格创作的诗词。 ③何丽萍:《畲乡景宁》,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①盘歌是畲民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一般以问答的方式对唱。 ①主要根据百度·百科栏目“畲族民歌”整理。 ①畲族的“传师学师”活动,是以祖先崇拜为主体,又保留了图腾崇拜和受道教影响的痕迹。其仪式由法师舞、唱反映祖先“龙麒”上闾山学法,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等组成。整个仪式,情节错综复杂,舞姿共分60节,主要有请师爷、造寨、本师公接神、学师弟子拜天地、为弟子取法名、子弟接神、拜神、招兵排兵、唱兵歌、官兵出营斗王营、过九重山、归坛拜祖、坐筵唱高皇歌、王岳山老虎抢猪头、拆寨等。在念、诵、讲、唱中伴随舞蹈动作,其中有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和集体舞。舞蹈时,鼓角齐鸣,灵刀作响,变化多样。

知识出处

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综合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就畲族妇女的婚姻生活、社会角色、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阅读

相关人物

施联朱
相关人物
宇晓
相关人物
李文珍
相关人物
雷银娟
相关人物
雷志华
相关人物
邓晓华
相关人物
雷陈爱
相关人物
王雪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