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山悟道岩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264
颗粒名称: 玳瑁山悟道岩寺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113-114
摘要: 本文讲述悟道岩位于漳浦县北部的玳瑁山南麓,是南宋咸淳进士蔡逢甲为避宋祚终而建立的寺庙。经过元、明、清多代的重建和重修,形成了大殿和两庑的规模。在20世纪50年代,这里成为茶场和悟道工区,僧房成为职工宿舍,但庙址仍保存有元至正五年石刻水槽、清雍正“悟道岩记”摩崖、清乾隆高僧墓塔、历代柱础碑石等文物史迹。90年代后,茶场工区停办,依靠各方力量,环山大路得以修筑,岩寺大殿得以重建,环境风貌得以整治。这里暮鼓晨钟,广招四方香客。清乾隆四年(1739年)立有“悟道岩记”摩崖石刻,记载了岩寺的兴废及田产事。
关键词: 悟道岩 蔡逢甲 摩崖石刻

内容

悟道岩位于漳浦县北名山玳瑁山南麓,为南宋咸淳进士蔡逢甲,感宋祚终,于元初避居于此,始置田产招僧建寺,称悟道岩。经元至正年间重建,明嘉靖年间僧智嵩重修,崇祯十六年官浔横口城都御史王志道再修,倏兴倏废。清雍正年间僧黎峰竭心经营,逐成大殿、两庑之规模,与周边之天湖、普陀、金仙诸古刹并峙。岁月沧桑,历经风雨,岩寺漫漶荒芜,20世纪50年代又建玳瑁山茶场,辟为悟道工区,僧房成为职工宿舍,庙址保存有元至正五年石刻水槽、清雍正“悟道岩记”摩崖、清乾隆高僧墓塔、历代柱础碑石等文物史迹。90年代茶场工区停办,又赖四方之力,修筑环山大路,重建岩寺大殿,整治环境风貌,复以暮鼓晨钟,广招四方香客。
  “悟道岩记”摩崖石刻位于岩寺左前方50米处一斜平的岩面上,清乾隆四年(1739年)立,记载岩寺的兴废及田产事,石刻高105厘米、宽53厘米,上横刻楷书“悟道岩记”,正文如下:
  悟道岩者,宋咸淳进士蔡讳逢甲,感国祚终,隐避所也,后置田招僧居守,府县志之。历元明至今,代有废兴,然皆治旧时未开创口,皆构旧址,未易新基。雍正元年,有僧号黎峰,我师祖父住焉,苦心竭力,强积资缘熟地,荒埔界内多垦口,楼前殿门前,皆更以为斯世福坛,功莫大焉,化身以石右,而辟荒开口其后也。但功大者身化而名不泯,因峰道行兴岩至子田条,勒口于口,兹以垂永久云。(下略)
  清乾隆四年仲冬吉旦官任赵孟昭董事金口蔡国柱撰文东坑纪合等延刻上口蔡致雯书丹仝立。
  玳瑁山自古就以拥有八座庙宇而著称,这八座寺庙分别为:地属玳瑁山峰西侧的官浔镇的天湖寺;地属玳瑁山茶场的悟道岩;地属玳瑁山北麓白水镇的有金仙岩、安福岩、龙云岩、石狮岩、庄顶岩、石佛岩等。其中犹以金仙岩、悟道岩、天湖寺、安福岩最为著名。
  清代著名学者、官至五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的蔡新晚年寓居玳瑁山种茶讲学,今留有蔡新茶园和旧宅。

知识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出版者:黄河水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畲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产特产、文物、古迹、家庙、佛庙、道观、摩崖石刻、古墓、书籍文存、家谱、教育设施、民间故事、传说与表述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蔡逢甲
相关人物
王志道
相关人物
赵孟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普陀区
相关地名
官浔镇
相关地名
白水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悟道岩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