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市“侍御家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254
颗粒名称: 普宁市“侍御家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100-102
摘要: 本文讲述侍御家庙位于普宁市鲤湖镇新埔村老寨内,始建于明崇祯戊辰年(1628年),是林铭球的家庙。该建筑风格典型,属于明代建筑,在2008年被普宁市政府批准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庙内保存了明崇祯皇帝御赐的匾额和进士匾额,经历多次重修,保留了其原始特色和潮汕风格的建筑结构和装饰。庙内装饰细致,外墙镶嵌红色花岗岩水磨石板,屋顶采用特有的嵌瓷工艺。侍御家庙被介绍为具有皇家才有的建筑规格,是明代以来具有典型特色的建筑,而且在比较早期就具有了这样的规格。
关键词: 侍御家庙 林铭球 明代建筑

内容

普宁市鲤湖镇新埔村老寨内“侍御家庙”(察院祠)是明崇祯戊辰(1628年)年进士,时任监察御史、大理寺右寺副林铭球的家庙。林铭球原于普宁洪阳旧城内有个察院衙,三厅四天井(俗称“五间过”),前后两厢建房十多间,外围两巷也建房十多间,结构巧妙,用料考究,规模宏伟,极具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明末清初林铭球又移居鲤湖新埔,重建“侍御家庙”,也是“五间过”。2008年6月29日,普宁市人民政府(普府〔2008〕52号文件)批准“侍御家庙”为普宁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侍御家庙”占地为长31.4米,宽19.4米,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大门前有麒麟照壁,祠堂大门匾为“侍御家庙”,进门有明崇祯皇帝御赐的“大巡按”牌匾,有入门匾“文魁”,堂匾“慕聪堂”,正厅两侧各有两房,与洪阳的察院衙风格一样,都是“五间过”。
  “侍御家庙”大约于20世纪20年代毁于火灾,后经武江、四正二长老主持重修;又经“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所毁,破墙穿孔,祠归公有,原有木刻破损甚多,文物损坏严重。2004年林铭球众裔孙捐资重修,基本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尽量做到修旧如旧,保留古韵。如地基高和屋高、长、宽等主体尺寸不变。重修后的“侍御家庙”墙体保留具有潮汕特色的贝灰三合土结构,外表镶嵌红色花岗岩水磨石板,祠内的装饰有石雕、木雕、壁画、嵌瓷、灰泥塑,这些雕刻是采用通雕、平雕、半浮雕、泥金漆画等手法,刻画了戏曲人物、神话故事、山水花鸟、飞禽走兽,且加以鎏金彩色,栩栩如生。屋顶采用揭阳市特有的嵌瓷工艺(此工艺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用打碎的彩色瓷片,镶嵌成既能抵御风雨侵蚀,又能经受雨淋日晒永保璀璨夺目、晶莹剔透的双凤对舞、麒麟戏日。祠内和屋顶的这些装饰,繁而不杂,大多处理得妥当熨帖,该留空白的地方就让它疏可走马,该雕刻的地方就尽量做到密而不漏,节奏恰到好处,因而显得颇华贵雍容,很是雅致,虽不敢妄称金碧辉煌,但也红桁紫桷,雕梁画栋,颇具古朴古香。
  据汕头大学出版社林凯龙编著的《潮汕老屋》一书介绍,北京故宫以外围封闭,中轴对称,向心围合,主次分明,等级森严,皇家才有这样的建筑规格,一般王侯房舍最多“门屋三间五架”,没有人敢逾制“超标”。而“侍御家庙”也是中轴对称,向心围合开中门,且有麒麟照壁,主体“五间过”这样庞大的建筑结构在明代以前没有较高的官阶或皇帝的特许、封赠是不能有这样的建筑规格的。直至清康乾盛世以后,由于潮汕地处南闽,山高皇帝远,这种逾制和“超标”的建筑才逐步民居化。“侍御家庙”由于有以上的特色,才能被普宁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出版者:黄河水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畲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产特产、文物、古迹、家庙、佛庙、道观、摩崖石刻、古墓、书籍文存、家谱、教育设施、民间故事、传说与表述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铭球
相关人物
林凯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普宁市
相关地名
鲤湖镇
相关地名
新埔村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
揭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