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宗庙“种玉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248
颗粒名称: 蓝氏宗庙“种玉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
页码: 91-94
摘要: 本文讲述漳浦蓝姓宗庙“种玉堂”建于明嘉靖二年,后经历多次捐资重修和维护,于1984年被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蓝氏宗祠,也是漳浦蓝氏和台湾蓝氏宗亲的总祖祠。作为重要的省级涉台文物保护单位,“种玉堂”被国家民委授予“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在2010年启动的重修工程中,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并恢复了堂前的七星池、堂后的日月潭、古井、祖图石刻区等原貌。
关键词: 蓝姓宗庙 种玉堂 蓝氏宗祠

内容

漳浦蓝姓宗庙称“种玉堂”,取“种玉蓝田”之义,极为妥贴,因所处称石椅村,故又称石椅大祖。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原来仅主座前后二进,清康熙三十四年,时在定海任总兵官左都督的蓝理,捐出俸银重建,并买下祠堂两边的民居,拓建为祠堂两廊。工程由左都督蓝瑗、蓝珠和蓝璜等督造,工毕,刻碑立于祠左以记其事。民国二十六年正月初二,种玉堂遇火,木结构被焚,同年,旅居印尼的宗亲捐资重修,1982年,再次捐资重修。1984年,种玉堂被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种玉堂西南朝向,建筑面积540.96平方米。为夯土墙构筑,由门厅、天井庑廊、正堂、两边厢房组成。正堂面阔5间,深3间,九架梁加前柱廊,抬梁式结构。花岗石圆柱,鼓形柱础。正面作凹窝式,明间开大门,次间开小门,厢房门开于左右两侧。大门两侧立青石旋纹门鼓,木镂花雌虎窗。正堂悬一草书“福”字,传说是康熙御书,左右为江西御史蓝紫陶悬“大巡案”匾,礼部侍郎蓝应元悬“少宗伯”。祠中石柱刻有七副对联,均与祠堂形胜、家族传衍、名人事迹有关。这些楹联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这七副对联为:“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长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
  “铜柱海疆曾著绩,铁衣戎略夙知名”。
  “三楚大巡案,胜国曾持节钺;六部少宗伯,朝圣与掌丝纶”。
  “燕山种英,屏开将军按剑;蓝田挺秀,门对騋马朝天”。
  “五百多年,源源本本追功德;二十余世,子子孙孙庆炽昌”。
  “种义耕礼,念祖宗聿修厥德;玉笋兰芽,愿子孙长发其祥”。
  “鸿燕吟诗,博学浩瀚毓俊侯;骏马驰空,军织蓝世撼中仑”。
  祠前有占地200平方米的铺石大埕,有旗杆石二组。埕前正对小山坡,埕与山之间隔着一条狭长的低洼农地,原来不规则地排列着七口圆形的水潭,称七星潭,祠后为小石山,山上又有二口水潭,状同日月,前后水潭构成了种玉堂的风水形胜。
  蓝氏宗祠“种玉堂”是漳浦蓝氏也是台湾蓝氏宗亲的总祖祠。作为福建省重要的省级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在2012年首届海峡民族乡镇发展交流会上被国家民委授予“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2010年,“种玉堂”启动重修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重新恢复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第四次修缮总投资300多万元,资金由两岸蓝氏宗亲自行筹集。不仅最大限度恢复“种玉堂”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同时恢复了堂前的七星池以及堂后的日月潭、古井、祖图石刻区等原貌。

知识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出版者:黄河水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畲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产特产、文物、古迹、家庙、佛庙、道观、摩崖石刻、古墓、书籍文存、家谱、教育设施、民间故事、传说与表述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蓝应元
相关人物
蓝理
相关人物
蓝瑗
相关人物
蓝珠
相关人物
蓝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定海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种玉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