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屏东县里港乡蓝家古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242
颗粒名称: 台湾屏东县里港乡蓝家古厝
分类号: K878.2
页数: 3
页码: 84-86
摘要: 本文讲述蓝家古厝位于台湾屏东县里港乡玉田村,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290年历史。它是传统的闽南燕尾式四合院与日式仿巴洛克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占地千余坪。蓝家古厝具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包括红砖与水泥相间的横饰带、大前院和修剪整齐的绿色景观等。该古厝是蓝家后代子孙返乡祭祖的场所,也是屏东县历史建筑十景之一。
关键词: 蓝家古厝 屏东县 传统建筑

内容

蓝家古厝位于屏东县里港乡玉田村玉田路48号,为屏东县历史建筑十景之一。建于清康熙年间(约1723年),为台湾里港蓝氏一世祖蓝云锦所建,距今已有290年历史,占地千余坪,是传统闽南燕尾式四合院与日式仿巴洛克建筑,虽几经修缮,仍颇具规模。蓝家后代子孙,族系绵延且散居海内外各地,每年利用农历春节返乡祭祖,逐一登载系谱,共同延续族亲系谱。
  蓝家古厝原为传统闽南式建筑,主要建材都来自于福建漳州;主要建筑特色有三:其一,平面为四合院式,二厢及正堂属于传统的闽南式建筑;其二,廊柱使用红砖及水泥相间的横饰带形式;其三,古厝前有一大前院,其中有一小径,两旁绿意盎然,行走其间,恍如置身于清代与日治时代,一页页翻阅着蓝家的辉煌历史。
  蓝家古厝建基为九包五、二进式闽南燕尾式四合院,共一百二十门,除了前厅的主要活动空间外,两侧及后面均遍设厢房,整体呈凹字形。过去人口多,住在两端的亲戚往来,可以由贯穿的走廊通行,雨天也不担心会淋到雨。
  第一进正厅曾在1923年改建成日式仿巴洛克建筑(蓝高川改建),日式和风建筑兴建于正厅前,连接正厅后二进形成祭祀内埕,也是蓝家后世子孙年度祭祖的所在。蓝家古厝前院墙内凹环抱设计,正面主入口设置圆形花坛,用以缓解正面视线的压力,中央亭廊“凸”出于两侧回廊,也形成第一道接待空间,主入口仿传统三关六开门样式,中间圆形窗式则有艺术装饰的式样。中央山墙以勋章卷草泥塑装饰主题,廊柱采爱奥尼克柱头,左右拱式回廊,平添生活雅趣,所以有红砖及洗石子两种不同建材交互使用,做出了红白相间横带纹饰,有不同装饰和色彩、花纹,这是蓝家古厝门楼的特色。整体而言,古厝的建筑风格气势雄伟,充分反映大正年间台湾经济繁荣和日本明治维新后接受西化的积极态度。古厝院邸宽敞,院外椰林挺立,院内林荫密布,绿意盎然,自然纾解屏东燥热的空气。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南澳总兵蓝廷珍及族弟蓝鼎元来台平定朱一贵之乱,平乱之后,安排一部分族人定居于此地,蓝家来台定居一世祖蓝云锦(蓝鼎元长子)移民开垦阿里港(现称里港乡),也成为汉人拓垦屏东平原之肇始。蓝鼎元家族长子自蓝云锦移居阿里港以来,在阿里港周围大力拓垦,终于成为阿里港首屈一指的大垦户,清朝时代,蓝家共有二位四品官、一位五品官,俨然是阿里港地区最显赫的家族,对地方事务有很大的影响力。
  直到蓝鼎元第五世嫡孙蓝妈田(字见元)时代,蓝家仍然拥有七百多甲的土地,且阿里港及附近地区的糖厂都是蓝家所有。蓝家成为里港望族,后经营糖部、米粮,糖、米均事业有成。蓝妈田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主持建筑阿里港城的工程,距今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如今阿里港城已拆除,只留下一块石碑在里港公园内。当年筑城乃为防范盗匪,与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李受骚扰事件,阿里港惨遭客籍义民蹂躏有关。阿里港城的城壁用刺竹围成,城门则用珊瑚礁石建成,城墙内有二尺深的河沟,士兵巡逻时以河沟为走道。该城共有东西南北四个门,从东到西相距2公里,从南到北则为1.5公里。

知识出处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图说漳台蓝氏畲族文化》

出版者:黄河水利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畲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产特产、文物、古迹、家庙、佛庙、道观、摩崖石刻、古墓、书籍文存、家谱、教育设施、民间故事、传说与表述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蓝廷珍
相关人物
蓝鼎元
相关人物
朱一贵
相关人物
蓝云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屏东县
相关地名
里港乡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蓝家古厝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