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霞浦畲族妇女的发型与头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08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霞浦畲族妇女的发型与头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18
页码: 009-026
摘要: 本章记述了福建省霞浦畲族妇女发型与头饰分为西路和东路两式,梳理步骤各异。其文化内涵包括祖先、图腾崇拜,防御体系和对女性的崇拜。
关键词: 霞浦县 畲族 妇女发型

内容

第一节 西路式畲族妇女发型与头饰
  一、西路式畲族妇女发型与头饰概述
  霞浦西路式“凤凰髻”以凤凰的整体形态为模仿对象。已婚女子“凤凰髻”为挺拔的高髻,云髻高鬓,整个发髻昂扬屈曲、独具一格。发髻整体造型呈锥形,脑后有尾形造型,额前刘海儿横向平铺。从正面看犹如一条盘龙,由两鬓盘龙直上,龙身盘旋,龙头高昂,形态逼真,又称盘龙髻(图2-1)。从侧面看发髻造型犹如凤凰,栩栩如生,高昂的发髻如凤凰的头部,盘旋的发辫如凤凰的身体,松散在脑后的扇形发髻如凤凰的尾巴。这种“凤凰髻”梳理复杂,需使用大量假发,梳理手法上主要为盘发和编发,主要固定、装饰品为桃红色绒线和笄,盘发用品如图2-2所示。笄的材质为银(图2-3),侧面造型呈弯弓形,正面像两片相连的叶片,上錾凿有纹样,常用纹样为当地人所称的“蝴蝶纹”,另外还有“龙树纹”,尺寸长约10cm,最宽处2.5cm。外形上与苗族女子佩戴的笄有相似之处。中老年女性可以梳盘龙髻,也可以在脑后盘类似汉族的扭髻,大而扁平,套发网,戴发夹和银花。中老年女性常在额前裹头巾,这是由于长期梳理高耸的凤凰髻,使前额脱发严重,头巾也多为深色布料或蓝印花布缝制。
  未婚少女的发式较已婚妇女的发式相对简洁,为圆润的平髻,俗称“平头子”(图2-4)。整体发式造型呈扁圆形,形似红边黑绒帽。用两束桃红色的绒线系扎固定和装饰,一束横压于发顶前端,一束自后向前加以圈缠。额前留齐眉扁平刘海儿,一般不佩戴饰物。平头子也是以凤凰为模仿对象,发顶前端象征凤凰头,前眉象征凤凰的身体,脑后呈扇形的头发象征凤尾。
  霞浦地区的妇女在日常劳作时会裹头巾或戴花斗笠。头巾多为深色布料或蓝印花布缝制(图2-5)。霞浦西路式花斗笠俗称“花笠”,尖顶、宽檐、重量轻,相传是由凤冠“公主顶”演化而来。花笠直径约38cm、窝深约8cm,花笠的笠身最顶端的尖顶高约3cm,重量是普通斗笠的三分之二,甚至只有一半重量,面层所用竹篾多达224~240条,每条的细度只有0.1cm。配以系带用于固定,系带有水红色的绸带、白色织带及各色珠串,五颜六色,甚是好看(图2-6)。它的系合固定位置在后脑勺的凤尾发髻处,与汉族斗笠在下颌系扎不同。
  霞浦西路畲族女子自结婚时开始梳“盘龙髻”,戴“笄”。凤冠是佩戴在梳理好的发髻之上的(图2-7)。霞浦西路式凤冠尖顶圆口,高耸、华丽。主体材质为就地取材,多使用竹制;装饰部件使用大量银制作,配以玻璃珠串。凤冠的主体是由尖锥体和等腰三角形组成,整体高度达到60cm左右(图2-8)。锥体是由竹箨(竹笋壳)圈成,锥体下口适合人的头围,挺拔向上,一般的高度有40cm左右。锥体外顶部加以用竹篾制作的等腰三角形作为正面,高度高于锥体20cm左右,外蒙黑色或深色的苎麻布,上部正中装以精致的小方镜,并配以微型的剪刀、尺子、书本等物,锥体两侧有红绸带或珠串,用于佩戴时固定凤冠。银制的部件题材丰富,主要有十二生肖、蝴蝶、双龙戏珠、鱼虾百将等(图2-9),多为吉祥寓意。其制作工艺复杂,主要工艺为錾刻,錾刻的纹样具有浮雕般立体效果,多层次。
  锥体外顶部用竹篾制作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端垂有璎珞和银片,三角形各边有银片装饰,题材为十二生肖,三角形两侧垂有蓝色珠子和蝴蝶状银片,俗称“蝴蝶牌”,寓意多子多孙,三角形底部坠有四个珠串。三角形下面锥体上有两块银牌,俗称封排,寓意封官。锥体下端系遮面银饰,俗称“线须”,是由一块长方形的银牌(俗称“大牌”)和九串银片组成,如帘子般垂于脸前,大牌上一般刻有錾凿的吉祥纹样,九串银片的造型为“鱼虾百将”,选择九串这一数字象征九九归一,另外有辟邪挡煞的寓意(图2-10)。霞浦当地传统习俗为新媳妇劳作时仍然要戴凤冠,近代一百多年改戴尖顶花斗笠。
  二、西路式畲族妇女发型的梳理步骤
  1.霞浦畲族西路式已婚女子“凤凰髻”梳理步骤
  (1)分发区:以两耳朵上方和发顶点为分界线,先将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发区为排子发区,后面发区为凤尾发区,后部凤尾发区发量略多。头顶再分出一圈头发,作为顶发区(图2-11)。
  (2)梳理顶发区:将顶发区的头发向上梳理后,整个发区的头发用桃红色绒线系扎成马尾,作为高髻的支撑点(图2-12)。
  (3)理凤尾:梳理凤尾发区的头发,将凤尾发区的头发在后脑勺部位用手调理,使其蓬松呈三角形扇尾形状,作凤尾状(图2-13)。
  (4)做凤身和凤头:将凤尾发区剩余头发向上梳理,添续假发。假发的一端是一支长约20cm、直径3cm裹着黑布的小竹筒,将其包裹在头发中,用桃红色绒线螺旋上升系扎固定在竹筒下部;再将凤尾发区剩余的头发以及头顶部的马尾用紫红色绒线系扎在一起,头发向前梳理至前头顶呈扁形向后折;剩余发尾用笄在头顶中部固定,并不断添加假发由右向左绕于头顶,呈螺旋状,收发尾(图2-14)。
  (5)做前眉:将前排子发区的头发整理光洁,由右向左平铺在整个前额,与眉齐,用两个发夹固定;发尾向后与桃红色绒线合编在一起固定在头后部,并用发夹固定。至此整个发髻梳理完毕(图2-15)。
  2.霞浦畲族西路式未婚少女发式梳理步骤
  (1)分发区:理顺头发,以两耳上方和发顶点连成一条分界线,先将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发区为排子发区,后面发区为凤尾发区(图2-16)。
  (2)理凤尾:将凤尾发区的头发向上梳理,用一根长2m左右的桃红色绒线在后脑勺部位系扎马尾固定,用手调理头发使其呈三角形扇尾形状,作凤尾状(图2-17)。
  (3)翻排子:将排子发区再分为左、中、右三个发区,发区分界线为头顶点至两额角。
  中间发区为“排子”,两边发区称为“边子”。用梳子向上将“排子”暂时固定,用一束桃红色绒线系扎固定。将排子翻向后面,与凤尾的马尾用桃红色绒线系扎在一起,多缠绕几圈,一方面起到固定的作用,一方面又具有装饰性。将右边“边子”发区的头发向后梳,并与后面的马尾系扎在一起(图2-18)。
  (4)做前眉:梳理左边“边子”平整光洁,在右耳上方用夹子固定;剩余头发与后面所有头发一起梳理平整,向前平铺在额前,用夹子在右耳上方固定;剩余发尾顺势缠绕,并用夹子固定。将剩下的绒线向前经过前眉缠绕一两圈,固定在头后。至此整个发髻梳理完毕(图2-19)。
  第二节 东路式畲族妇女发型与头饰
  一、东路式畲族妇女发型与头饰概述
  东路式“凤凰髻”的发式受汉族影响较大,模仿凤凰或者龙犬的痕迹较少,只在两耳前部将头发回梳成反问号形,模仿凤凰颈部,其发式造型更接近于明清时汉族的发髻,发髻保留红毛绒线装饰,体现凤凰丹冠的形象。东路式“凤凰髻”的梳理方式主要是编发、扭发和盘发。
  已婚女子“凤凰髻”的发髻造型扁平。发髻梳于脑后,使用发网,额前刘海儿横向平铺(图2-20)。脑后部的发髻类似于汉族已婚女性的扭髻,在此发髻上有银质的各类用于固定发髻的装饰品,主要包括:起主要固定发髻作用的八角锤簪一支、金针花发簪一支、笔钗一支、三角簪四支、三角簪链一对(图2-21)。发式左边有10cm左右红毛绒线装饰和系扎头发。另有一黑色长布巾(绉纱巾),在梳理时经额前在脑后扭髻下系扎,起固定发尾的作用。中老年妇女则不留额前刘海儿,只留黑色长布巾,脑后部发髻不变。其中,金针花发簪是东路式的特色头饰品,它形体细长末端有五朵小银花,银花内装小铃铛,佩戴后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图2-22)。
  未婚少女的发式如同戴了一顶圆圆的红色发帽,一圈红色的毛绒线盘绕于头顶,艳丽夺目,额前有发夹装饰固定(图2-23)。有一黑色长布巾在梳理时经额前在脑后扭髻下系扎,无刘海儿,额前黑布巾与“发帽”之间,在左前额也有10cm左右的红毛绒线系扎和装饰。其主要梳理方法为编发。
  东路式凤冠由头冠和头花两部分组成,冠身高耸,头花华美(图2-24)。头冠由冠身和冠尾两部分组成,冠身俗称髻栏,它的主体结构是用竹箨圈成高耸的锥形,外面蒙以黑色苎麻布,冠身正面镶两片刻有纹样的长方形银片,银片上的主要纹饰是乳钉纹、文字纹、波浪纹和各种花纹(图2-25)。冠身顶端包裹有黑红色色织布和大红色苎麻布巾,色织布尾端坠有两根细长的红色布条,大红色苎麻布巾长约2m,布巾垂直至臀部且有12个刻有吉祥图案的圆形银片装饰,银片直径为2~3cm(图2-26)。冠身配以竹质长簪,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冠。头花是东路式发式的特色装饰品,造型精美、立体,工艺精湛复杂,题材繁多。凤冠的头花共有左、中、右三组,每组三朵。正面中间一组分为三层,最上层为“八仙”、十二生肖、鱼虾百将及其他吉祥动物,两端各有一只铃铛;中间层为10只头朝下的狮子戏绣球;靠近额头的最下层是由12只昂首的小凤凰围绕,每只凤凰都口衔银链,银链从额前垂至脸前,每条银链由银质珠串、银片和圆形银牌组成。左右两组对称各为一只大凤凰,凤口和凤尾均有银链,大凤凰的身体上还錾凿着吉祥纹样(图2-27)。姑娘在结婚时扭发成髻盘于头顶,然后再将凤冠佩戴在发髻上。
  二、东路式畲族妇女发型的梳理步骤
  1.东路式已婚女子“凤凰髻”梳理步骤
  (1)分发区:以两耳上方和头顶点作为分界线,将头发分为前后两个发区,将后发区用红毛绒线系扎成马尾,如果发量不够可加入假发,在后脑勺部位扭发成扁平圆形发髻。
  用发网固定,整理发髻为圆形。再用锤形发簪插入发髻从而固定发髻。将前发区分为左、中、右三个发区,两边俗称“边子”,中间为“前眉”(图2-28)。
  (2)梳理边子和前眉:将左、右“边子”在两耳前方向前倒梳成反问号形,再向后梳理,缠绕在脑后的发髻上。向左边梳理前眉发区的头发,将假发与真发在左前额上方用红毛绒线缠绕若干圈系扎(图2-29)。
  (3)装饰红毛绒线:将一绺系扎好的红毛绒线套入系扎的前眉马尾发辫,将前眉马尾发辫反方向梳理做前眉(图2-30)。
  (4)系扎黑色长布巾:用一条黑色的长布巾将前额包裹,系扎在脑后马尾的下方,固定额前头发(图2-31)。
  (5)做前眉:将前眉发区的头发平铺在额头上,额前用两个发夹固定,发尾向后梳理缠绕在脑后发髻上,再用黑色长布巾缠绕固定整个发髻(图2-32)。
  (6)装饰发髻:先用两对三角簪链经过锤形发簪在发髻左右两侧固定,一对U型夹也在发髻左右两侧固定,然后在发髻的左侧插入笔簪,右侧插入金针花簪固定和装饰发髻,至此整个发式完成(图2-33)。
  2.东路式未婚女子“凤凰髻”梳理步骤
  (1)分发区:以两耳上方和头顶点作为分界线,将头发分为前后两个发区,再将后发区用红毛绒线系扎成马尾。将前发区分为左、中、右三个发区,两边俗称“边子”,中间为“前眉”(图2-34)。
  (2)梳理边子和前眉:将左、右“边子”在两耳前方向前倒梳成反问号形,再向后梳理,缠绕在脑后的发髻上。向左边梳理前眉发区的头发,在左前额上方用红毛绒线缠绕若干圈系扎,剩余头发梳至脑后,并与后面的马尾合拢绑在一起,然后将合拢在一起的马尾分成三股编发(图2-35)。
  (3)系扎黑色长布巾:用一条黑色的长布巾将前额包裹,系扎在两耳前方向前倒梳成反问号形,再向后梳理,缠绕在脑后的发髻上(图2-36)。
  (4)装饰红毛绒线:将一绺红毛绒线从右至左围绕头顶缠绕两圈,并在脑后固定,即用发夹将前额的头发、黑色长布巾和红毛绒线固定,至此整个发式完成(图2-37)。
  第三节
  霞浦畲族妇女发型与头饰的文化内涵
  霞浦畲族女子的传统发式“凤凰髻”反映了当地畲族人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地域特征以及独特的审美和传统民族文化。霞浦畲族“凤凰髻”的文化特征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原始的祖先、图腾崇拜和信仰
  原始的祖先、图腾崇拜和信仰是“凤凰髻”孕育的摇篮,虽然不同地区之间的畲族女子发式相差很大,但是她们都在模仿畲族原始图腾凤凰的造型。这是因为她们有共同的信仰作为内核,“盘瓠和盘瓠之妻三公主”的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是畲族人的内在凝聚力。
  在畲族人自己代代相传的口述历史传说和畲族史诗《高皇帝歌》中,记录了他们的起源。相传畲族的祖先盘瓠为五彩神犬,因帮助殷商时代的高辛帝平番有功,高辛帝招他为驸马,将自己的女儿三公主下嫁,并赐给女儿凤冠、凤衣等,与盘瓠结为夫妻,后来盘瓠与三公主遁入人迹罕至的山林中生活,其后代即为畲民。“盘瓠和盘瓠之妻三公主”是畲族人非常重要的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畲族人更将始祖“三公主”视为凤凰的化身,凤凰和龙犬是畲族人的图腾。由于对始祖“三公主”的崇拜,使得畲族传统文化带有强烈的女性崇拜,传统的畲族社会是以女性为主导的社会。这种崇拜化为信仰,以图腾凤凰的形式在畲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处处得以彰显,他们的茶道称为“凤凰茶道”;在传统畲族婚礼中,有“取凤凰蛋”的风俗、在大厅中央会贴有“凤凰到此”或“凤凰来仪”等字样,更有拜堂时“男跪,女不跪”的习俗。对凤凰的这种原始崇拜是畲族女子“凤凰髻”的起源,她们以凤凰为模仿对象,更以凤凰为美。
  二、自卫性民族文化防御体系的产物
  畲族人自古生活在山区,历史上的迁徙路线是沿着山区和半山区自南向北、自东向西不断向汉族聚居地迁徙。这一过程也是畲族文化不断受到汉文化冲击和汉化的变迁过程。在迁徙的过程中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不断交融,畲族文化一方面无可避免地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渐发生汉化,一方面又为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而采取一系列本能的保护措施。又由于历史原因,畲族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畲族母文化体系下的一个个子文化,故不同地区的畲族女子亦有各自独特的发式造型和头饰。霞浦西路式“凤凰髻”延续祖制,造型古老而质朴,颇具民族特色;而霞浦东路式“凤凰髻”受汉族影响较大,发髻的形状与汉族妇女的发式极其相似,只在发饰的装饰图案及制作工艺上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三、对女性的崇拜
  凤凰“三公主”既是畲族的祖先,也是畲族女性的代表,她高贵美丽、勤劳勇敢,畲族人对“三公主”的崇拜也是对女性或母性的崇拜。传统的畲族社会是以女性为主导的社会,她们参与并主导日常家庭生活,不受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如通过对山歌以及庆典活动的自由恋爱,传统婚礼与祭拜中男跪女不跪。无论是在神话传说还是实际生活中,女性崇拜处处可见。畲族女性图腾化的发式作为这一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起着标识、强化本民族文化的作用,并使之得以代代传承。

知识出处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围绕霞浦畲族服饰的种类、造型、色彩、装饰、结构及传统工艺展开研究。为霞浦畲族服装文化的研究了提供相对直观和准确的研究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