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霞浦畲族服饰的文化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0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霞浦畲族服饰的文化背景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4
页码:
002-0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霞浦畲族服饰分为东路和西路两式,地理分布不同,受汉文化影响程度不同。服饰差异主要源于地理隔阂和迁徙历史。
关键词:
霞浦县
畲族服饰
文化背景
内容
一、霞浦畲族服饰的分类及地理分布
霞浦现有盐田、崇儒、水门三个畲族乡,溪南白露坑、盐田南塘、崇儒上水、水门茶岗是霞浦畲族最为集中的聚居地。经过对霞浦县东部和西部的几个畲族村子的实地调查,霞浦畲族服饰包括东、西路两式。以霞浦县城关为界,分布在霞浦县城关西部的畲族人的服饰传统上统称为“西路式”,分布在霞浦县城关东部的畲族人的服饰则统称为“东路式”。霞浦东、西路式畲族服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分布范围是基于地理方位上的划分。以下是霞浦东、西路两式畲族服饰的分布概况。
西路式畲族服饰是霞浦畲族服饰传统的代表服式,主要分布在崇儒、盐田畲族乡和溪南镇。崇儒、盐田畲族乡地处霞浦县境内西北部山区,彼此相接,下辖共49个行政村,其中有上水、西胜等14个畲族行政村,总人口约5.4万人,其中畲族人口约1.2万人,约占崇儒、盐田畲族乡两地总人口的22%;溪南镇位于霞浦县西南部山区,畲族人口约3480人,约占全镇总人口的8.9%。据当地畲族诸姓谱牒记载,自明代初年后,畲民相继进入福宁境内(今霞浦县)西部、中部山区,至民国才停止迁徙活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渐形成一个个小村落,民族传统文化底蕴较深厚。
东路式畲族服饰主要分布在水门、牙城、三沙等乡镇的畲族村。水门、牙城、三沙均位于霞浦县境东北部,下辖76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有茶岗、大坝等15个畲族行政村。人口共约10.2万人,其中畲族人口约8550人,约占总人口的8.4%。穿着东路式畲族服饰的人口较少,分布也较分散,民族文化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
二、霞浦畲族服饰的差异及成因
霞浦有着1700多年的置县历史,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据《霞浦县志》记载,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温麻县,其管辖范围包括现霞浦、福安、福鼎、宁德等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被并入原丰县;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在原地界上设置长溪县,县政府在今松城岭尾庵(今霞浦县城西郊水泥厂),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改长溪县为福宁州,后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变化,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升为福宁府,郭县(今霞浦县)为府衙所在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从现霞浦县划出劝儒乡的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分置福鼎县,隶属于福宁府。在历史上霞浦县位于福宁府的西部,是福宁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霞浦人至今还以霞浦县悠久的历史为荣,对于曾经的辉煌念念不忘。现在走在霞浦县城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以“福宁”或“福宁府”命名的旅店、餐馆和商店。历史的发展和积淀,常常会带来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其中有客观条件的必然性,也有人为因素的偶然性。一些称谓也由此被固定并传承下来,一直延续至今。在历史上,因现霞浦县、福鼎县分别位于福宁府的西部和东部,故在传统上霞浦畲族服饰被称为“福宁本州西路式”,而福鼎畲族服饰则被称为“福宁本州东路式”。其实,这两路式在历史上共同分布于霞浦县境内的东、西部区域内,后因霞浦县东北部分地区被分置为福鼎县,原本属于霞浦东部的部分畲族聚居地随之也被划归至福鼎县,所以现福鼎式畲族服饰与原霞浦县东部畲族传统服饰基本是一致的。
唐末五代,畲族开始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原居住地向福建闽东地区迁徙,至明清时代,迁徙活动相当频繁,“畲族已散处在几乎遍布福建全省的山区”,并大量定居在霞浦等闽东地区。厦门大学蒋炳钊教授所著的《畲族史稿》一书中,对畲族迁徙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都是自发性的局部一家一户或几家几户,从一个地方往一个地方逐渐进行的,时间延续很长。他们都避开人口稠密的汉族聚居区,向人烟稀少的山区寻找安身之地。这种迁徙的特点,致使现在畲族居住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地理、地形、气候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古代落后的交通和通信的限制,造成畲族居住范围的地理隔阂,导致这些分散的畲族定居群之间很少联系甚至断绝联系和交流,由于每个定居群在政治(包括宗族关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这些文化圈中的定居群又同所在的以每一州、县城为行政中心的区域地方性汉文化圈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而在畲族母文化体系下,产生了包括服饰差异在内的地方性文化分支,亦可称谓为子文化。霞浦东、西路式畲族服饰虽然同属于同一类型,但在霞浦县境内,属于东路式畲族服饰分布区域的长湖、大坝村,与西路式畲族服饰分布区域内的八斗坝村,虽然其直线距离不超过十里,但之间却横亘着海拔近千米的玉山山岭。除此之外,还有一条名为罗汉溪的河流横穿霞浦东、西部之间,河流湍急,地势险峻。在水门乡大坝村实地考察时,大坝村书记雷成耀曾说:罗汉溪以东的畲族服饰叫东路式,其西面的畲族服饰叫西路式。这虽然只是在民间流传的说法,却反映了地理空间隔离作用的巨大性。首先,在人的心理和意识上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和陌生感,最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群体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包括服饰文化),从而形成了相应程度上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又通过服饰等物质形式为载体具体地呈现出来。另外,霞浦东部的水门、牙城、三沙(东路式畲族服饰分布区域)相互连接,毗邻浙江省温州,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综上所述,由于霞浦县境内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漫长的迁徙、散居历史进程中,霞浦畲族服饰由于地理的隔阂而产生的局部性变异,逐渐形成了霞浦式这同一类型畲族服饰文化下的东、西路式两个分支,也造成了两者之间服饰的差异。
三、霞浦畲族的图腾信仰
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畲族人以小说歌①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和服饰中“以纹代文”的特殊表现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共同的民族记忆,成为畲族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霞浦半月里村(西路式)和茶岗村(东路式),当地畲族人都称自己的服装为凤凰装。畲族世代广为传唱的小说歌《三公主的传说》中描述:相传畲族始祖盘瓠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招他为驸马,在他与三公主启程远去凤凰山开创祖业之际,帝后娘娘把一顶神圣珍贵的凤冠和一件镶有珠宝的凤衣赠予三公主,并交代让此宝物在他们的子孙中代代相传,代表着他们永远是高辛王御封过的高贵民族;王逸《离骚》注:“高辛,帝喾有天下号也”;《吕氏春秋·古乐》云:“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这些史歌、史料记载和畲族祭祀用的祖牌、祖图都很好地证明了高辛时期有凤鸟崇拜之习。借此,凤凰装起始源于高辛时期凤鸟图腾崇拜。在凤凰装中处处体现出原始图腾崇拜的信息:“衣裳斑斓”古老形制的遗留、抽象的仿凤造型以及普遍的古朴抽象的凤凰纹样。畲族史歌《高皇歌》中畲族祖先盘瓠是由一只五彩神犬变身而成的,因此犬就成为畲族崇拜祖先的图腾(盘瓠图腾)。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畲族文化在汉化的过程中,畲族人提出了龙麒是祖先图腾,逐渐以鱼身龙首的鳌鱼代替了犬,成为畲族特有的龙图腾。象征盘瓠的龙纹是凤凰装最常见的主题纹样之一,并与凤凰等纹样组成具有吉祥寓意的纹饰,如“龙凤呈祥”“双龙戏珠”“鳌鱼浮亭”等。在东、西路式畲族服饰中,几乎每一件上都有龙和凤凰的纹饰,尤其是“盘瓠变身”“龙麟娶妻”等场景纹样更是直接表达出畲族世代传承的独特的图腾信仰。
第二节 霞浦畲族服饰概貌
一、霞浦畲族妇女服饰概貌
霞浦东、西路式畲族妇女服饰从头到脚都模仿凤凰的造型,当地畲族人称之为“凤凰装”(图1-1)。高仰的凤凰髻象征凤头;上衣领和前襟上绣有色彩斑斓的动植物纹样,与凤凰美丽的脖子、身体和羽毛相契合;腰间下垂挂的织带好似凤尾;绑腿和绣花鞋显然是凤腿的再现。上衣传统样式为古典右衽大襟式小袖衫,在前大襟、领口开衩处分别装饰着寓意丰富的手工刺绣纹饰,领口钉有一字扣,右衽角至腋下处用布条系绑,两侧衣衩内缘和袖口内有滚镶添条(类似于衣边的滚条),袖口卷折外翻,内衬过肩,没有口袋,内衣是红色或蓝色的兜肚,俗称“肚仔”(图1-2)。肚仔下端缀有心形补绣手法的图案。围裙是霞浦东、西路式畲族服饰的重要配饰,由裙头、裙身和裙带组成。裤子为黑色的阔腿裤。
知识出处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围绕霞浦畲族服饰的种类、造型、色彩、装饰、结构及传统工艺展开研究。为霞浦畲族服装文化的研究了提供相对直观和准确的研究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