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073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

内容

畲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东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全国畲族人口约有70万,其中约52%的畲族人口散居在福建,位于福建东北部宁德地区的霞浦县、罗源县和福安县是畲族的主要居住地。唐末五代至明清,畲族开始持续不断地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原居住地向福建闽东地区迁徙,并大量定居在霞浦等地的山区。霞浦畲族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在被汉族文化汉化的过程中,仍保留着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霞浦式畲族服饰子文化,是福建畲族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借此,本书选择霞浦畲族作为研究点,突破以往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力求从霞浦畲族服饰的发型、头饰、配饰、图案、结构、工艺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且具体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霞浦畲族服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其表征。
  霞浦畲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着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霞浦畲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直接、具体地反映了民族意识和文化特质。霞浦畲族服饰文化正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发展而来。霞浦溪南镇白露坑的半月里,是畲族聚居的村庄,有着近400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保存畲族历史文化遗产最为完整的村落,被誉为“畲族历史发展的活化石”。201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14年被国务院、住建部列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半月里村民雷其松多年来走遍附近畲乡,收集了600多件畲族的古旧用品和当地的多种传统服饰,利用自家的宅基地,创办了“畲族民间博物馆”。2012年10月,笔者随曾凤飞老师及其设计团队去霞浦考察。走进半月里畲族村,第一次感受到这个民族服饰文化的魅力,直接感受到霞浦畲族服饰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回来后,又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感觉现有资料对畲族人文研究的重点主要局限于族源、历史、习俗等方面,而对霞浦畲族服饰的研究却很少,已有的资料也不够全面和详细。2013年4月,“福建霞浦畲族服饰及传统工艺研究”项目有幸入选“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基金项目”,就此展开了对霞浦畲族服饰的调查与研究。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笔者带领项目组成员,先后十几次对霞浦畲族村庄进行走访与调研,本书中所采用的资料和图片基本都来源于田野考察。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如植物染等传统技艺已经流失。由于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如今绝大多数畲族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都穿着现今流行的服装,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妪还穿戴着本民族的服饰。霞浦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生存环境已今非昔比,霞浦畲族服饰的传统制作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出版本书的目的是想借媒介的形式,通过书中的文字和图片宣传畲族服饰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和喜欢畲族服饰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霞浦畲族服饰文化起到记录和保护的作用。截至目前,霞浦畲族服饰文化虽然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但还未正式纳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其保护体系中,但畲族服饰文化之于畲族民族文化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决定着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笔者自觉田野调研还不够充分,加之各方面条件所限,本书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望同行和相关专家多多指正。

知识出处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福建霞浦畲族服饰文化与工艺》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围绕霞浦畲族服饰的种类、造型、色彩、装饰、结构及传统工艺展开研究。为霞浦畲族服装文化的研究了提供相对直观和准确的研究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