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代“歌王”钟学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048
颗粒名称: 一、一代“歌王”钟学吉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294-296
摘要: 钟学吉是畲族著名的歌王,他通过创作大量歌谣,为畲族小说歌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在闽、浙一带的畲族社区广为流传,被誉为其民族文化的瑰宝。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还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先行者,积极投身于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他的事迹展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奋斗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关键词: 畲族 人物传略 明清时期

内容

钟学吉,别名钟陈吉,学名钟春贵,畲族。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霞浦县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镇白露坑村)。钟学吉对畲族小说歌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传他一人所编的歌谣就有一百多种,时有“有山哈人的所在,就有钟学吉的歌”之说。因此,钟学吉被闽、浙一带的畲民誉为是畲族的“歌王”。
  霞浦白露坑是畲族长连抄本正歌(主要是“小说歌”)的发祥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对钟学吉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钟学吉7岁入私塾,受儒家正统文化教育。其业师钟廷吉是一个饱学诗书、学养深厚的塾师,又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歌手。钟廷吉除用《三字经》《千家诗》《论语》《《大学》等传统儒家经典对学吉进行启蒙教育外,课余时间又教唱畲族传统的歌谣、儿歌等,对钟学吉的成长影响尤深。
  同治十年(1871年),钟学吉通过“醮明祭”度身入录,成为畲族“盘护忠勇王”的正式传人。光绪四年(1878年),在钟廷吉的支持下,钟学吉设私塾课童。他治学严谨认真,很快名扬四方。钟学吉在教学之余,深入畲村,采集编写了大量知识性歌谣,其中《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而根据畲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在好些场合被用以替代《盘瓠王歌》。他依据汉族小说、曲艺、故事改编的小说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超过其先辈和同辈歌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刑部主事钟大焜到闽东主修《福建福宁府颍川钟氏宗谱》,钟学吉参与编修霞浦县四十六七都一带的《钟氏支谱》。同年,钟学吉偕同一些“山民”(畲民)头面人物,倡建同族性联谊场所,并于次年在霞浦县城建立“福宁山民会馆”。钟学吉经常活动其间,结识不少畲族各阶层人士,大大丰富其以小说歌为主体的畲族长篇叙事歌的创作。其间他所撰的《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在畲族社区广泛流传。1913年,山民会馆(后改称“福宁三明会馆”)经过整顿,成为闽东、浙南等畲族主要聚居区的同族性团体。年近花甲的钟学吉被公举为董事。由于他交游更广,创作愈丰且日臻成熟。他率先根据畲族真人真事编成小说歌《钟良弼》,鼓舞当时闽、浙畲民反抗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19年,会馆迁入城内,从此成为畲族民间公益团体与公共活动中心场所。此时,钟学吉年逾花甲,却经常住馆,利用会馆提供的便利,大量地收集素材,编写众多歌本,同时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向全盛时期。各处来的宗人则利用住馆之便,大量转抄,迅速传播。以至当时有“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钟学吉的歌”之说。钟学吉这一时期所撰歌言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作于1919年定稿于1920年的《末朝歌》,在畲族长篇叙事歌(历史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歌叙述各个朝代的历史,着重叙写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统治带给人民的灾难。
  民国13年,钟学吉病逝于白露坑。钟学吉为弘扬畲族民族文化和畲汉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省、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深入发掘、整理钟学吉传世作品百余篇。《中国大百科全书·畲族文学》以及《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均对其创作的《末朝歌》《钟良弼》《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亦称《九节金龙鞭》)等优秀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

《中国畲族》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别从民族概况、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传承、族际交往、文化发展愿景、有影响的文化人物、重要贡献等方面对畲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钟学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