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筹台宗匠”蓝鼎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043
颗粒名称: 三、“筹台宗匠”蓝鼎元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290-291
摘要: 蓝鼎元是清朝康熙至雍正年间的官员和学者,畲族人,福建漳浦人。他以卓越的才华和经世之志闻名,但仕途坎坷,九试不第。在随族兄蓝廷珍征讨台湾后,他撰写了《平台纪略》,提出了对台湾进行综合治理的十九条措施,被誉为“筹台之宗匠”。他还关注台湾的移民问题,建议实行携眷赴台的政策。在任广东普宁知县时,他致力于改善治安、振兴教育、改善民俗风尚,深受百姓称颂。虽然因亏空公款被革职入狱,但他的清廉和才干得到了百姓的赞誉和后来的平反。蓝鼎元一生著述丰富,有“南包公”之称。
关键词: 畲族 人物传略 明清时期

内容

蓝鼎元(1680~1733年),字玉霖,号鹿洲,别号任庵,畲族。漳浦张坑(今福建省漳浦县赤岭畲族乡山坪村山尾顶)人。早年丧父,由母亲抚育成人。鼎元自幼胸怀大志,熟读经史,常以文章抒发抱负。漳浦知县陈汝咸和福建督学沈涵对他都极为赏识和器重,福建巡抚张伯行更称赞蓝鼎元是“经世之良材”,聘他到福州鳌峰书院与蔡世远(蓝鼎元同乡)共同纂订先儒诸书。
  蓝鼎元虽天纵奇才,然而一生却九试不第。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蓝鼎元随族兄蓝廷珍征讨台湾,平台后又在台湾住了一年多。他出入军府,筹划军机,处理政务,著书立说,提出了很多治理台湾的策略,蓝廷珍的文移书檄多出自他手。蓝鼎元精熟台湾历史,入台后又全面考察了台湾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现实和地理、风俗、信仰、教化等方面的情况。在蓝廷珍署理台湾期间,蓝鼎元撰《平台纪略》一卷,最早提出了对台湾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台湾走向“文治”社会的十九条措施,即“平台十九事”:“信赏罚,惩讼师,除草窃,治客民,禁恶欲,儆吏胥,革规例,崇节俭,正婚嫁,兴学校,修武备,严守御,教树畜,宽租赋,行垦田,复官庄,恤澎民,抚土番,招生番。”这些措施切中治台时务,见解独到,一直是后来台湾官员的治台依据。因此,蓝鼎元也被誉为“筹台之宗匠”。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移民实行禁止携眷赴台的政策,造成台湾男多女少,青壮年成家难,影响开拓的严重社会问题,蓝鼎元对此给予极大关注。在《论台湾事宜书》《东征集》中,他列举了移民“皆丁壮力农,无妻室,无老耆幼稚”“一庄有家室者百不得一”等大量严酷事实,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波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就是出自蓝鼎元等官员的建议。
  雍正元年(1723年),蓝鼎元以自己卓越的才华以拔贡被选入京,分修《大清一统志》。雍正五年(1727年)秋,蓝鼎元被任命为广东普宁知县。冬,又兼代潮阳知县政务。普宁本多盗贼,法纪不严,治安混乱。蓝鼎元上任后,根据实情,发布政令,打击地方豪强、奸宄。他平反冤狱,严惩歹徒,令行禁止,吏治严明。蓝鼎元还致力于复兴学校,亲自课经书,取缔邪教,在潮阳改邪教祠为棉阳书院,尽力改善民俗风尚,深受百姓称颂。雍正六年(1728年)冬,蓝鼎元因豁免渔船例金,“亏空公款千余两”,被革职入狱。当地渔民为蓝鼎元呼屈喊冤,并筹银1100两代偿所空款额。雍正八年(1730年),潮州知府胡恂保释蓝鼎元出狱,并聘请他编纂《潮州府志》。
  雍正十年(1732年),蓝鼎元诬案被平反。因两广总督鄂弥达极力推荐,雍正十一年(1733年)五月,蓝鼎元被任命暂理广州知府事务。六月,病逝于任上,时年53岁。
  蓝鼎元一生著述颇丰,有《鹿洲初集》《女学》《东征集》《平台纪略》《棉阳学准》《鹿洲公案》《修史试笔》等传于世。蓝鼎元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断察如神,今流传的公案小说《蓝公案》,即据他写的《鹿洲公案》整理而成,有“南包公”之誉。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

《中国畲族》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别从民族概况、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传承、族际交往、文化发展愿景、有影响的文化人物、重要贡献等方面对畲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蓝鼎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