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族与客家民系的往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005
颗粒名称: 一、畲族与客家民系的往来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242-2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与客家民系在历史上有深厚的交往和融合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畲族与客家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互动,包括经济生产、语言、风俗习惯、文化等方面。这种互动导致了畲族和客家人在许多方面难以区分,特别是在闽、粤、赣交界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民国时期,畲族在当地被视同为客家人,而在明清时期迁往其他地区的畲族也带有畲、客融合的特色。
关键词: 畲族 客家民系 族际往来

内容

客家民系又称“棚民民系”“程乡民系”“嘉应民系”“流民”,是中国汉族十大民系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等地区,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台湾、海南等省区的客家人也不在少数。客家民系讲的是汉语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棚民话”“嘉应话”等。关于客家民系的起源,主要有中原说、土著说等不同说法。客家中原说以罗香林等人为代表,是客家研究中的主流观点,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①;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但大致来说,都承认中原移民是客家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客家中原移民始于何时,则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秦统一中国后,曾先后派兵“南征百越”和“南戍五岭”,两批南下的100多万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有人认为汉唐时期的中原移民才是最早的客家先民;有人则主张客家人源于唐末黄巢起义导致的大批中原难民移民;还有人认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等等。
  但不管哪种说法,基本都认可闽、粤、赣三省交界的赣南、闽西、粤东一带,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核心区域。而这一区域,恰恰也是史书上所能看到的畲族最早的活动区域。从隋唐出现记载到明清大规模陆续外迁,畲族与客家先民在这一区域共同生活了近千年的时间,畲族与客家人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之密切,甚至已到了难分彼此的地步。
  至少在闽、粤、赣交界区,畲族与客家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是全方位的,从经济生产到所操持的语言,从婚姻嫁娶到文化风俗,都进行了全面的互动。其结果,导致今天畲族近95%的人口操持一种与汉语客家方言接近的语言。在风俗习惯上,畲族、家人也没有了根本的区别;在经济生产上,山区的客家人秉承了畲族的“燔土为肥”的山地农耕技术;在生活中,畲族和客家人通婚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在文化方面,畲族也逐渐接受了客家人从中原带来的先进文化,同时畲族文化也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客家人。
  在这种民族融合的情况下,到民国时期,留居闽、粤、赣地带的畲族便基本被视同为客家人了。而明清时期迁往福建各地、浙南一带的畲族,也带有明显的畲、客两个族群文化融合的影子,甚至被称为“畲族客人”了。如1905年浙江云和人魏兰所写的《畲客风俗》就说:“畲客见官长,自称畲民。而土人皆呼其为畲客,或称为客家人,或称为畲客人,或称为畲家人。然对面称呼,讳称畲字,并讳称客字。必曰尔边人,我边人。”①显然那时当地人已经分不清哪些是畲民,哪些是客家人了。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

《中国畲族》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别从民族概况、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传承、族际交往、文化发展愿景、有影响的文化人物、重要贡献等方面对畲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罗香林
相关人物
魏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