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文学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995
颗粒名称: 一、民间文学创作
分类号: I277
页数: 4
页码: 222-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的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言、谚语等,作品丰富。其中,小说歌和民歌是畲族民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歌是畲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最初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后逐渐发展并成为畲族文化中的重要宝藏。
关键词: 畲族 文化传承 文学创作

内容

畲族的民间文学形式众多,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言、谚语等,作品也十分丰富。在畲族民间文学中,有关民族始祖盘瓠的神话作品尤为引人注意,这一题材的作品既有韵文体的神话古歌《盘古歌》和《麟豹王歌》,也有散文体的神话《高辛与龙王》和《三公主》等,这些在内容上大同小异的作品,讲述了畲族祖公龙麟因在争战中建立奇功而娶高辛皇帝的三公主为妻,并繁衍出畲族后代的故事。畲族民间传说的代表性作品,有《阿郎和媛莲》《《天眼重开》《黄藤镯和毛竹筒》等。而流传于畲族地区的民间故事《卖炭》《石牛》《《拾元宝》等,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道德观念。这些故事性极强的作品以及谚语、俗语、谜语等长期流传于畲族民间,其创作年代和作者大多已无从考证,可看做是畲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畲族人民耳熟能详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大多通过相关机构的学者、文人搜集整理,已经汇编成册或结集出版,成为祖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重要宝藏。
  在畲族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典型的要数小说歌和民歌的创作。
  1.小说歌创作
  小说歌是畲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最初村中一些能识字的畲族歌手将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本民族山歌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后逐渐在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语言特点创作了一些作品,如《:高皇歌》《历期歌》《钟良弼》《白蛇传》《十贤歌》《钟景祺》《蓝佃玉》等,于是形成小说歌。小说歌作为长篇故事歌,是畲族民众创造的独特的文学样式和文化载体。
  小说歌的出现,结束了畲族民间文学无文本的历史,在畲族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畲族文化发展中一个进步性的产物,成为中华民族又一朵鲜艳的文化奇葩。其中,白露坑小说歌在畲族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是畲族歌谣中的精髓,成为整个畲族的文化遗产,因而它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
  清末民国初是小说歌创作的全盛阶段,白露坑村的钟学吉、雷德朵、钟学算等杰出歌手,将小说歌的整理和创作推向高峰。其中,又以钟学吉最为突出。
  钟学吉别名钟陈吉,学名钟春贵。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霞浦县四十六七都白虎村(今溪南镇白露坑村),在清末民国初曾被誉为一代畲族“歌王”。白露坑是畲族长连抄本正歌(主要是小说歌)的发祥地,这对钟学吉有良好的影响。光绪四年(1878年),钟学吉设私塾课堂,他结合教学需要,编写了大量知识性歌谣,其中《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而根据畲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在好多场合被用以替代《盘瓠王歌》。他依据汉族小说、曲艺、故事改编的小说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超过其先辈和同辈歌手。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宁山民会馆在霞浦县城建立。1919年,会馆迁入城内,从此成为畲族民间公益团体与公共活动中心场所。钟学吉作为福宁山民会馆的创建者之一,经常活动其间,结识不少畲族各阶层人士,大大丰富其以小说歌为主体的畲族长篇叙事歌的创作。他利用会馆提供的便利,大量收集素材,编写众多歌本,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向全盛时期。他所撰写的《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末朝歌》《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小说歌,通过会馆往来的宗人大量传抄,在畲族社区广泛流传,以至当时出现了“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钟学吉的歌”之说。他还率先根据畲族历史上反对民族歧视的真人真事编成小说歌《钟良弼》,鼓舞当时闽、浙畲族人民反抗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钟学吉晚年所撰写的小说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作品至今仍在闽、浙畲族地区广为流传。钟学吉为弘扬畲族民族文化和畲汉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省、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深入发掘、整理钟学吉传世作品百余篇。《中国大百科全书·畲族文学》以及《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均对其创作的《末朝歌》、《蓝佃玉》(亦称《九节金龙鞭》)、《钟良弼》等优秀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现存畲族小说歌的手抄本和口头小说歌有130本。健在的歌王传人钟昌尧既唱歌、传歌,也搜集民歌,他搜集到的160多段100多万字的畲族歌曲,已整理出了包括小说歌在内的500多首。2006年,畲族小说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小说歌的传承人正日益减少,而小说歌的创作则已基本停止,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亟待展开。
  2.民歌创作
  民歌也叫“山歌”“杂歌”,在畲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畲族人民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惩恶扬善;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因此,学歌、唱歌是畲族传统社会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男女的必备技能。
  畲族民歌尽管流传有不少手抄歌本,有些场合如宗教法事场合,也主要演唱流传下来的民歌,但多数情况下,畲族歌手要在既定调式(各地调式有差异,大致有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等几种不同调式)下进行歌言的即兴创作。与小说歌等先创作、后传唱不同的是,畲族民歌的创作与演唱是同步进行的,创作过程即演唱过程,而且这种创作多是在对歌的情况下快速完成,有相当的难度,因而将对歌也称为“比肚才”。
  畲族民歌的创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体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
  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根据心情,自编自唱,以歌驱寂寞。过去畲族地区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畲族民歌也称为山歌。在一些畲族地区,村上来了客人,对歌成了必备的待客程序。来客对歌,一般对一整夜,没有即兴创作的本领是难以过关的。
  在畲族婚俗中,对歌的场面也最为热闹。无论娶亲还是嫁女,村落中的青年男女,都会在这时一展歌喉和“比肚才”。尤其是男方来娶亲的赤郎、行郎,会被女方村里的青年男女多次拦路盘歌,如不能应答如流,将会受到对方的讥笑。
  而“盘诗会”(赛歌会)则更是展现歌才的地方。畲族各地定期的歌会很多,如每年农历四月“封龙节”福安苏堤和霞浦目连山的歌会,六月初一福安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福安社口白岩山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宁德畲族歌会,九月初九重阳节霞浦城关歌会、木莲山歌会,等等。每逢节日,畲族男女都会赴会盘歌,不少青年通过对歌建立感情,结成幸福伴侣。
  总之,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量畲族青年男女外出就业,畲族民歌的演唱和创作都受到重要的影响,许多畲族男女青年已经离畲族民歌越来越远。2006年,畲族民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何传承畲族民歌和开展民歌创作,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

《中国畲族》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别从民族概况、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传承、族际交往、文化发展愿景、有影响的文化人物、重要贡献等方面对畲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藤镯
相关人物
钟学吉
相关人物
雷德朵
相关人物
钟陈吉
相关人物
钟春贵
相关人物
钟良弼
相关人物
钟昌尧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