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时期的畲族乡村学校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991
颗粒名称: 一、民国时期的畲族乡村学校教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2
页码: 218-2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乡村的正规教育发展历程相对较晚,直到民国时期才开始兴办正规学校。尽管在某些地区,如闽东的茶岗、福鼎县等地,有教会或政府开办的小学,但这些学校的寿命都不长,且数量稀少。在赣南和闽西的苏维埃政府时期,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红军长征后,畲族教育重新陷入停滞和倒退的状态。
关键词: 畲族 民族教育 学校教育

内容

畲族乡村的正规教育出现的很晚。直到民国时期,畲族乡村才开始兴办正规学校。1912年,浙江遂昌办起了后江明德小学。1917年,又先后兴办后垄万嵩小学和苔竹坑定观小学,这是在畲族聚居区兴办的第一批小学。1932年11月,在县长黄强“劝畲民子弟入学”的倡导下,景宁县拨款55块银圆借惠明寺办学,招收畲族学生27人,其中女生7人。这是最早招收畲族女子入学的学校。①
  在闽东,最早的是民国19年(1930年),英国教会在霞浦畲族聚居村茶岗的教堂办的“圣义小学”,招生30名,不收学费。1936~1948年,福鼎县先后在桥亭、才堡、佳阳、佳山、浮柳、梅溪、嵌窑、油坑等畲族聚居乡村办过国民学校。这些学校的寿命不一,时间长的几年,短的只有几个月。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有桥亭、才堡的两所学校还在勉强继续办学。②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他地方如闽北、闽西、闽南、赣南等地部分畲族乡村也开办了学校。特别是赣南、闽西,在中共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就将发展教育作为苏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推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十二条明确规定:“革命政权以保证工农劳动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展实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实行,并保证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闽西苏维埃政权刚刚成立,就在1930年3月25日的《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里明确规定:“各区乡应普遍开办高级初级劳动学校,招收男女学生读书,除膳费外一律免费;六岁以上及十四岁以下之男女应入学校读书,父母不得阻止。”苏维埃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开创了文化教育为工农群众服务的先河,使赣南、闽西包括畲族乡村在内的广大地区小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苏家坡畲族村协助村民创办的“平民小学”,就是当时苏区畲族教育的一个缩影。
  但在整个民国时期,畲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还是相当十分落后。红军退出苏区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后,一度红火的苏区畲族教育也重新陷入停滞、倒退的状态。正如畲歌所唱“踏遍青山无学堂,村村不见读书郎”,畲族乡村所办的学校奇少量奇缺,常常方圆十数里乃至数十里才有一所学校,小孩上学十分不便。同时学校时办时停,加上畲族村民经济极为困难,无力供子女上学,因而畲族子弟受教育的机会很少,文盲的比例非常高。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

《中国畲族》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别从民族概况、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传承、族际交往、文化发展愿景、有影响的文化人物、重要贡献等方面对畲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垄万嵩
相关人物
黄强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后江明德小学
相关机构
圣义小学
相关机构
中共苏维埃政府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