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良和推广农作物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972
颗粒名称: 二、改良和推广农作物品种
分类号: S513;F329.9
页数: 3
页码: 183-1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山地开发过程中,不仅改良和培育了农作物品种,还发展了多种经营,推广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他们利用当地的环境条件,总结经验,为东南山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畲族的农作物品种改良和多种经营方式,不仅增加了畲民自身的经济收入,也促进了周边地区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畲族 历史贡献 农作物品种

内容

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山地开发过程中,利用当地的环境条件,不断总结经验,培育、改良农作物品种,并为许多优良作物品种在东南山区的推广种植作出了贡献。
  早在南宋以前,粤东一代的畲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稜禾的种植技术。南宋人王象之这样记述说:“菱禾,不知种之所自出。植干自熟,粒粒粗粝,间有糯。亦可酿,但风味不醇。此本山客輋所种,今居民往往取其种而莳之。”①山客輋是畲族的别称,至今大多数地方的畲族仍自称山客(哈),可见在南宋时期,畲民的稜禾种植技术开始传到汉族地区。这种稜禾不仅只在梅州,闽粤赣交界的畲族居住的山区看来都有种植,尤其是闽西的汀州一带种植得相当普遍,到清代俨然成了当地的重要特产。杨澜在《临汀汇考》说:“汀人……又有稜米,又名畲米。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分粘不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②由于稜禾不仅“实大且长,味甘香”③,品质优良,而且耐旱易种,便于管理,所以很快为当地汉人引进培植,并迅速传到其他地区的汉人中。如福州的“晏稜”、莆田的“白稜稻”、漳州的“畲稻”,其实都是稜禾的别称,是各地汉族村民向畲民“乞其种”培植成的④。
  畲族先民不仅培植成功适合灌溉不便的山区种植的稜禾,而且在与周边汉人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改良和增加农作物品种,为推广大量优良农作物的种植作出了贡献。如到明清时期,赣南、闽西畲族地区种植的稻谷就有七八种,闽东、闽北、浙南种植的稻谷品种也非常丰富。宋代以来,各地畲民还广泛利用“火田”“火地”种植番薯等杂粮,由于番薯易于栽种,加上畲区土质、气候适宜,番薯的产量很高,成为畲族山民不可或缺的主粮。畲家俗谚说“番薯丝食到老”,就生动地体现了番薯在畲民日常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畲族人民还根据山区的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相当发达,如香菇、茶叶、蓝靛、苎麻等,都是畲区的重要经济作物。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素有“菇乡”之称,也是我国著名的香菇生产发源地之一。明清时期,畲区生产的香菇已经运销全国各地,成为畲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福建菁”在明清时期更是名闻全国,其染色为“天下最”,而种植蓝靛者大多是畲民。这些被称为“菁民”的畲族山民“刀耕火耨,艺蓝为生,编至各邑结寮而居”①,他们在深山种菁和从事蓝靛的加工生产所搭的寮场,被称为“菁寮”。当时的“菁寮”遍布闽西、闽南、闽东各地,一度成为畲民聚居区的代名词。茶叶也是畲乡传统的经济作物,浙江畲民种制的“惠明茶”品质优良,畅销各地,颇负盛名;广东畲民种植的“洪輋茶”、建畲民种制的“武夷岩茶”、坦洋功夫茶等也行销远近,深受欢迎。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

《中国畲族》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别从民族概况、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传承、族际交往、文化发展愿景、有影响的文化人物、重要贡献等方面对畲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澜
相关人物
王象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