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族武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876
颗粒名称: 一、畲族武术
分类号: G85
页数: 3
页码: 93-95
摘要: 畲族自古就有练拳习武的传统,其中畲家拳、八井拳、蓝技拳、洪拳、连环拳等都是畲族武术的代表。这些武术形式在畲族山村广泛流传,历经千百年而不衰。畲家拳是畲族武术中最具特点的拳种,以步稳势烈、发力短猛、善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而著名。八井拳则吸收了中华南少林(南拳)的精华,形成独特的派系。蓝技拳是明嘉靖年间广东大埔畲、汉义军首领蓝松山所创,具有马低腰活、手住力聚、脚来手到的特点。洪拳由明末闽南畲族兄弟钟元道、钟元顺所创,强调刚强之力。连环拳流行于浙南畲区,动作简洁、粗壮、刚猛、连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些武术形式不仅展示了畲族人民的刚健尚武的性格特点,还在畲族地区广泛流传,成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畲族 武术 畲家拳

内容

畲族自古就有练拳习武的习惯,各村大都设馆习艺,农忙务农,农闲习武,练武之风颇盛。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提炼、加工,畲族民间流行的武术已经形成为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畲族武术有拳术、棍术、刀术、气功等,又以棍术和拳术最为有名。因地域和门派的不同,不同的畲族武术种类和派别又显示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在畲族乡村历经千百年而不衰。
  1.拳术
  拳术是畲族中最著名的武术种类,广泛流传于畲族山村,也是畲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群众性体育运动。畲族拳术有畲家拳、八井拳、蓝技拳、洪拳、连环拳等,都各有特点,习者众多。
  畲家拳是畲族拳术中最具特点的拳种,流行于福建福安县的“武术之乡”金斗洋畲村。因其独具风格,在《中华武术文库》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据传,畲家拳与南少林武术有密切渊源。相传清朝雍正年间,泉州南少林因抗清遭到镇压,少林和尚铁珠、铁鞋、铁柄、铁板等被迫四处逃难。后来铁珠便流落福安金斗洋村,隐姓埋名,教授畲民练拳习武。被金斗洋畲民尊称为“雷大三十二公”的雷朝宝,便是铁珠和尚最优秀的徒弟之一。雷朝宝从小练就一身好拳脚,师从铁珠大师学艺之后,他便将祖传盘瓠拳术和南少林功夫熔为一炉,创造了一套集长拳短打和棍术于一体,兼具搏击和健身功用、风格独特的拳术——“金斗洋畲家拳”。
  金斗洋畲家拳步稳势烈,发力短猛,善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具有形威、力猛、马实、手狠的特点,其内容包含有“三角战”“四门”“五步子”“小六步”“大六步”“七步”“上半尺”“下半尺”等十余种套路,其中“三角战”是入门基础套路,练步(又称“练马”)是这个套路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畲家拳的基础,易学难精。当地拳师常说:“要想功夫好,‘三战’里面找。”可见“三战”在畲家拳中的重要性。其余各个套路,尽管动作各异,招式多变,但都体现了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短猛、防守严谨和进攻多用指、掌法的特点。
  畲家拳的动作、招式立足于实用,强调练拳需练功。畲家拳练功功法繁多,有“一竹功”“二竹功”“桩功”“竹把功”“三年功”“铁砂掌”“铁臂功”
  “避雷功”“眼功”“搬石磨”“推石珠”“耍石狮”和“玩石锁”等。其中“一竹功”是将一根粗毛竹架在两个三角架上,两个练功者在竹子上进行推手、格挡和拉拨等,以提高习艺者的平衡能力和桩马的稳定性。 “一竹功”可结合生产劳动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进行模拟性的训练,对提高畲民适应环境的实战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当地有“畲民上田埂,十人难近身”的说法。
  金斗洋畲家拳充分展示了畲族人民刚健尚武的性格特点,在畲族地区广泛流传,成了中国畲族拳术的一个代表,金斗洋也因拳师辈出而享誉八方。
  八井拳是畲族拳术中的著名拳种,流行于福建省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一带。明成化年间,八井村雷氏始祖雷安居、雷安和兄弟俩迁居吾洋(又称“牛洋”,现属八井村自然村之一),秉承祖传拳术而教后裔练武,从此代代相传。八井拳吸取了中华南少林(南拳)功夫精华,并将其融会成独特的、另成派系的拳术,名闻闽中、闽东和浙南。
  八井拳经过畲族人民的千锤百炼,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攻防套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动作短促有力、快捷凶猛,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拳师还有一手点穴的绝技。
  八井拳的攻防套路有半龙虎、虎桩、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半龙虎是八井拳中最基本的套路,分为三箭、挖鞭(脾)、三碰、牵基、圆化、赴掌、牵马、掩耳、断桥、三垮、按手、十字共12个动作,每个动作基本上是三步一反复,做完一个动作后便大喝一声,称为“开声”;虎桩、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套路,都是在半龙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炼而成,动作多模仿各种动物,有时雄鹰展翅,有时猛虎下山。攻防兼备,连贯自如,步伐稳健,短促实用。
  蓝技拳是明嘉靖年间广东大埔畲、汉义军首领蓝松山所创,流传于闽南、粤东一带。蓝技拳的套路众多,有四步、削竹、云眉、中拳等二十多种。脚手配合是蓝技拳的精华,攻击时以拳、掌、肘、臂、脚相结合,用手攻击上盘、脚攻击下盘,力道相反,有“无影脚”之称。蓝技拳具有马低腰活,手住力聚,脚来手到,能守善攻,硬如钢铁,软如糯糕的特点。在实战中强调来则欢迎,去则相送,有如四两拨千斤,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洪拳是明末闽南畲族兄弟钟元道、钟元顺所创,流传于漳州一带。洪拳的特点是以站马、打木桩、冲拳、推掌根、切掌刀、甩手臂为主,手脚始终体现刚强之力,训练要求严格。洪拳在实战中手法运用灵活,多数防中带攻,上盘防守严密,不易受攻击,步法轻灵,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能进能退,能攻能守,克敌制胜。
  连环拳相传为大相师所创,流行于浙南畲区。连环拳可区分为“拳花”和“棍花”两类。“拳花”包括四门拳、五步拳、七步拳、金子拳、拌子拳等套路。“棍花”则包括了四门棍、双头棍、交子棍、折花棍等路数。连环拳动作简洁、粗壮、刚猛、连贯,朴实无华,攻防兼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棍术
  历史上,游耕狩猎的畲族人深居大山之中,常常五六十里地找不到一户人家,为了防山贼和野兽,畲族人几乎人人会几手防身功夫,最常用的就要数用门闩做兵器的畲族棍术了。畲族棍术就是这样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并在后来历代武装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提炼、完善,形成了今天比较系统的、充满民族特色的畲族民间武术运动形式。
  其实,棍术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在畲族地区, “柱杖”、锄头、扁担等生产工具都是习武的器械,都可以纳入棍术的范畴。在畲族棍术中, “盘柴槌” (福鼎一带的畲族也称之为“打柴棒”)则是最著名的一种。根据器械的长短和功用不同,柴槌又可分为“丈八棍”和“齐眉棍”两种: “丈八棍”也叫“中拦”,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耍弄,有攻有拦;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槌”)长六尺(或四尺八寸),供两人对打。畲族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天观地测等。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

《中国畲族》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别从民族概况、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传承、族际交往、文化发展愿景、有影响的文化人物、重要贡献等方面对畲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