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隋唐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808
颗粒名称: 一、隋唐时期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16-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隋唐时期,畲族先民在闽、粤、赣交界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反抗唐王朝的武装斗争。陈元光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使大量畲民归附,同时也有反抗继续发生。汀州在开元年间设置,而大规模的蛮獠武装反抗斗争在北宋末年之前较少。畲族先民与汉族一起拓荒垦殖,使潮漳汀地区得到开发和发展。畲民较远距离的迁徙发生在唐昭宗景福元年,部分畲民随船迁往闽东和浙南诸地。
关键词: 畲族 历史沿革 隋唐时期

内容

隋唐时期,畲族先民被称为“蛮獠”,出没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九龙江以西的广大山区。唐以前,这里还是化外之地,到处深林丛莽,畲族先民是这里的主要居民。
  为反抗唐王朝对闽、粤、赣交界地区的控制,唐代畲族先民不断地开展武装斗争,这就是史书所谓的“蛮獠啸聚”。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交界地区的畲民举行暴动,并曾击败由岭南行军总管陈政率领的近4000唐军,迫使其退守九龙山待援;仪凤二年(677年),苗自成、雷万兴领导的畲民起义军攻陷潮阳县城,一时闽、粤震动。苗自成、雷万兴起义后被陈元光所镇压,大量畲民逃亡隐匿到更为偏僻的山林,但反抗并没有停止。陈元光意识到光靠武力镇压不是办法,因此向朝廷请求“置州县,以控岭表”。垂拱二年(686年),朝廷采纳陈元光建议,于十二月增置漳州郡,下辖漳浦、怀恩两县,并以陈元光为州刺史。为缓和社会矛盾,陈元光一方面加强生产建设,另一方面对畲民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在镇压反抗的畲民的同时,下令开山取道,派人将逃散的畲民诱抚出来,划地建立“唐化里”,专门收容归附的土著居民,还在经济上给予优待,使散移各处的畲族先民纷纷“归附”。随之大量汉民迁入,使“苗人散处之乡”变为“民獠杂处”之地。但陈元光的政策看来并没有得到畲族先民的普遍支持,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雷万兴、苗自成之子又在潮州率领畲民起事,并率众潜抵岳山,仓促率轻骑抵御的陈元光被蓝奉高刀伤腰部,重伤而死。陈元光死后,因其开发漳州的卓著功勋,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
  汀州则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设置。因不满王氏(王潮、王审知、王延翰)集团的统治和歧视,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发生了以畲民为主的“黄连峒蛮二万围汀州”事件,结果被王潮部将李承勋击破。黄连峒蛮被镇压后,闽西的土著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很久不能恢复元气。此后直到北宋末年,大规模的蛮獠武装反抗斗争较少。
  整个隋唐时期,畲族先民主要在潮(州)漳(州)汀(州)一带活动。他们和汉族(特别是客家先民)一起,拓荒垦殖,使林木荫翳、荆棘丛生的荒地,“渐成村落,拓地千里”,山区得到开发,生产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畲民较远距离的迁徙发生在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王潮、王审知攻取福州时, “平湖洞及滨海蛮夷皆以兵船助之”,这段往事也体现在闽、浙两地各姓畲族的谱牒中。学者一般认为,平湖洞及滨海蛮夷是畲族先民中杂有夷蜑成分较多的部分。这些随船而住的畲民后来在闽东的连江、罗源登岸,并陆续迁往闽东、浙南诸地,成为当地最早的畲族移民。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

《中国畲族》

出版者:宁夏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别从民族概况、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信仰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传承、族际交往、文化发展愿景、有影响的文化人物、重要贡献等方面对畲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林丛莽
相关人物
陈政
相关人物
雷万兴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王审知
相关人物
王延翰
相关人物
唐昭宗
相关人物
李承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