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山到海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771
颗粒名称: 从高山到海洋
分类号: F326.4
页数: 2
页码: 490-4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雷霁霖是一位立志从事海水鱼类养殖研究的科学家,他在学业和职业上克服了经济和生活上的压力,最终为中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渤海莱州湾进行了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调查研究,并担任黄海水产研究所的海水鱼类养殖研究工作。
关键词: 福建山村 鱼类养殖 工业

内容

雷霁霖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60年前上高中那年自己偶然从青岛暑期国际少年夏令营的彩色纪录片中看见大海。从那一刻起,他便深深地爱上了大海,爱上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高中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由于仰慕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雷霁霖选择了学习动物胚胎学专业。当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全家都沸腾了!一个山里的畲族娃就要实现由高山走向大海的梦想了!
  1954年那个秋高气爽的9月天,雷霁霖和几位同窗带着简单的行装离开了那座古朴而又灵秀的小山城福建省宁化县,踏上了北上求学的征程。他们徒步翻山越岭走了三天三夜才到达江西省的广昌县,从那里搭乘长途汽车去南昌,再换乘北上的火车,辗转7天才到达海滨城市青岛。当他第一眼望见湛蓝的大海和美丽的校园时,由衷地感到梦想成真,自己找到了事业的希冀和人生的归宿……
  然而入学第一年,雷霁霖就遇到了经济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父母无力负担他的学费,雷霁霖面临辍学;从温暖的南方来到严寒的北国上学,雷霁霖一时难以适应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差异。系党总支书记及时了解到雷霁霖的实际困难,送来了崭新温暖的过冬衣被,还每月全额补助了伙食金和生活补贴费。此后3年,雷霁霖都享受到甲等助学金的资助,解除了学习与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平日里为了节约开支,无论星期天还是节假日,严冬还是酷暑,雷霁霖总是习惯在校园中度过,围绕着从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单调的校园生活似乎有点寂寞,但雷霁霖却觉得很充实、很满足。
  时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兼生物系教授童第周教授一生主要从事鱼类细胞核移植和转基因研究,是世界顶级的克隆先驱。他爱国敬业、治学严谨、待人谦和的品格给了雷霁霖很深的印象。从那时起,雷霁霖就对鱼类胚胎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当上实验课时,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平常肉眼看不到的生命现象,尤其喜欢在解剖镜下连续观察鱼类胚胎发育过程,喜欢那些与时空同步瞬息万变的镜下图像。看着看着,他不由得想:如果各种鱼类的胚胎和胚后发育都能在全人工条件下不断获得复制和扩大,那么人类为之苦苦求索的鱼类增养殖产业化,不就可以顺利地实现了吗?
  1957年春夏之交,正值雷霁霖大三实习阶段,校方应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之邀,选派雷霁霖等三名学生参加中苏合作的“渤海莱州湾鱼卵、仔鱼的调查研究”。雷霁霖他们不畏沿海生活条件艰苦,团结奋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高质量地完成了10多种经济鱼类的人工授精和仔稚鱼培育实验。首次出征,便获得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开创性成果,并受到中苏双方专家的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这让雷霁霖兴奋不已。
  1958年,雷霁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黄海水产研究所从事海水鱼类养殖研究。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历史较短,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处于港湾(南方称“鱼塭”)混养植物食性鱼类的原始状态,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面临诸多挑战。鱼类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宝贵资源,它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护心、健脑、防癌功能,也是千百年来人类喜爱的美食之一。国家需要发展海水鱼类养殖为民造福,刚刚迈出校门的雷霁霖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海水养殖“拓荒者”中的一员。他肩负着时代使命,决心要为海水鱼类养殖研究奉献终生。他远离城市和温暖的家,在老所长、国际著名水产专家朱树屏教授的指导下,开展海水种养殖研究。他带着尺子、天平和放大镜(当时号称“三大件”)等简易工具,奔赴沿海渔村,拜渔民为师,努力向大自然学习,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又回到生产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成就卓著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这样说:“在我心中永远流淌着的是一条很长很长的爱河,那里有许多讲不完的鱼类故事、做不完的鱼类事业和写不完的鱼类文章……从思路到行动所有这一切,都源于鱼,我的苦与乐也与鱼密切相关”。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冬
责任者
雷霁霖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