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不同,为群众谋利益的热情不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755
颗粒名称: 岗位不同,为群众谋利益的热情不变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478-4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蓝文斌致力于帮助赤溪镇琴田畲族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争取资金并动员群众搬迁,实施了“造福工程”。同时,他在担任蕉城区民族宗教局局长期间,重点推动了畲族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成功搬迁了多户畲族村民,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蓝文斌 畲族 扶贫

内容

位于海拔600多米高山上的赤溪镇琴田畲族村,因村中有一丘田形似琵琶而得名。全村45户畲族203人,零散分布在8个自然村,自然条件恶劣。为帮助畲族同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蓝文斌三天两头往琴田山上跑,动员群众搬迁。他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28万元,并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开始了琴田“造福工程”的实施。
  由于琴田新村主干道与镇区连接的道路坡陡、弯急,蓝文斌为方便搬迁群众,顶住压力,将镇政府围墙让出18米,用于琴田新村的道路建设。2005年,琴田畲族群众终于一步到位地从山区搬到了镇中心街区。搬迁第二年,畲族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623元。
  2005年底,蓝文斌调任蕉城区民族宗教局局长。围绕少数民族乡村扶贫攻坚这个中心任务,他把霍童八斗、东岭、九都柴坑、后湖、八都猴盾等畲族村的“造福工程”作为工作的重头戏。2006年以来,“造福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共搬迁102户、401人。
  群众搬迁了,“造福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又沉甸甸地搁在了蓝文斌的心头。他不仅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还以区政协委员的身份向社会各界求助。近两年来,全区共投入各类资金4000多万元,着力解决民族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如今,全区36个畲族行政村主村已基本实现了“五通”。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冬
责任者
蓝文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赤溪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