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火堆前抢回歌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735
颗粒名称: 触动——火堆前抢回歌本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454-4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白露坑村是霞浦最大的畲族聚居村,有丰富的畲族文化积淀,曾是畲族歌谣传承和改编的重要地方。钟学吉是村中畲族“歌王”,他在清朝末年创作了100多首畲族歌谣,包括改编自民间传说和古典小说的作品以及反映社会现实的歌曲。这些歌曲对畲族群众起到了教育和精神满足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变迁,畲族“小说歌”的传统逐渐淡化。
关键词: 畲歌传人 钟昌尧

内容

钟昌尧的家乡——白露坑村是霞浦最大的畲族聚居村,文化积淀丰富,堪称“闽东第一村”。最初畲族歌手中一些识字的人将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本民族山歌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并迅速推广传播,现在流传的唱本几乎都是从白露坑传出来的。
  白露坑村人钟学吉生活于清朝末年,他在教私塾之余,结合教学,坚持把大量民间传说和古典小说改编成畲族歌谣,如《花名歌》、《十贤歌》、《孟姜女》等100多首。他还创作了《钟良弼》、《末朝歌》等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在闽浙畲族山区迅速传播,得到广泛传唱。民间流传,“有山哈人的地方,就有钟学吉的歌”。清末民初是“小说歌”的鼎盛阶段。
  “小说歌”在群众中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为它有人物、有故事、有离奇曲折的情节,群众在听唱“小说歌”时,无异于在听唱历史或欣赏一部戏剧。极少有读书机会的畲族群众通过唱畲歌,不仅可以接受到文化的教育,而且还可以学历史、自然知识和立身处世的伦理道德。畲族没有戏剧,“小说歌”的出现,恰好代替了戏剧的功能,大大丰富和满足了乡村文化生活和畲族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娱乐方式的丰富,唱畲族“小说歌”的传统习俗正逐渐淡化。如今在白露坑,会唱“小说歌”的人基本都在50岁以上,年轻人只会唱情歌。女孩子出嫁基本都穿婚纱照相,按传统习俗“做表姐”唱畲歌的也少了。过去繁盛的唱畲歌场景一去不复返,日趋边缘化的畲歌现状让钟昌尧看在眼里,痛在心头。
  “畲族有两个宝是别的民族学不来的,一个是语言,一个就是畲歌,可千万不能让它丢了啊。”钟老意味深长地总结。
  钟老说,他之所以开始收集“小说歌”歌本,源于一次触动。多年前的一天,村里有个老人去世,遗物中有老人收藏多年的畲族“小说歌”歌本,年轻人不懂得这些歌本有什么用,要将它们烧掉。而这些歌本,在过去可是炙手可热、众人视之如宝的珍贵之物。钟老看见了,赶紧上前制止,把这些行将被销毁的歌本保了下来。
  “我看见很多老的歌本都被虫蛀掉了,如果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钟老表情凝重地感慨。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苏晓洁
责任者
钟昌尧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