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歌传人钟昌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733
颗粒名称: 畲歌传人钟昌尧
分类号: K288.3
页数: 4
页码: 453-4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他们以唱歌的形式倾诉情感、叙述故事、表达思想。畲族“小说歌”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日渐黯淡,但畲族“歌王”钟学吉的后人钟昌尧为了抢救这一传统,历经千辛万苦,采集整理畲族“小说歌”80多万字。他正在努力让畲族“小说歌”得以传承,并在白露坑民族小学教唱畲歌和“小说歌”,希望能够让这一文化宝藏传承下去。
关键词: 畲歌传人 钟昌尧

内容

畲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智慧的畲族人民发明了畲族“小说歌”,,以唱歌的形式倾诉情感、叙述故事、表达思想,将祖先传说、历史故事、礼仪习俗一代又一代地口口相传。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畲族“小说歌”这朵绝美的文化奇葩却日渐黯淡。
  他,是畲族“歌王”钟学吉的后人。有数十年盘歌经历的他,年轻时曾创下连续唱歌9个晚上没睡觉的记录。退休之后,为了抢救行将消逝的畲族“小说歌”歌本,他走访福建、浙江两省多个畲族聚居县市,历经千辛万苦,采集整理畲族“小说歌”80多万字。
  日前,记者来到畲族“小说歌”的发祥地——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倾听78岁的畲族老人钟昌尧与畲族“小说歌”不解之缘的述说。
  热爱——唱畲歌九夜不眠
  穿过弯弯曲曲的乡村土路,一座围着篱笆的土木结构的房子出现在面前,这便是钟昌尧老人的家了。
  78岁的钟昌尧老人是畲族“歌王”钟学吉的嫡孙。作为“歌王”的后人,钟昌尧从娃娃时起,就开始学唱畲歌。钟老告诉记者,他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念过私塾,在村里也算小秀才了,有人的歌本损坏了,就来找他重抄。“抄一遍下来能记三分之二,再翻几遍就全记住了。”自小对畲歌的浓厚兴趣,加上勤奋的学习,钟昌尧的畲歌唱得越来越好,经常参加各种盘歌活动。
  畲歌可分为情歌和“小说歌”两大类。“情歌没有留底,是一种即兴唱的歌。根据当时的环境和唱歌人的情绪,即兴编词对歌。‘小说歌’则差一个字都不行。”钟昌尧告诉记者,畲族“小说歌”主要在以下几种情形时唱:一是办歌会时;二是有客人来时;三是女孩子“做表姐”时;四是做“亲家伯”时。“小说歌”比较长,一般都在晚上唱,“没有一个晚上的歌,就不敢来”。
  有一年,住福安郭洋里村的一个亲戚告诉他有客人来,要对歌。钟昌尧一下子来了兴致,准备了一肚子歌,走了整整两天的山路去唱。走到郭洋里时,刚好天黑了,吃过晚饭就开始对歌。全村老老少少都出动来听歌,大厅里站得满满的,都是来参加对歌听歌的人。钟昌尧与男青年们一道,女客人唱一段,男青年回唱一段,“越唱越精神”,好不热闹。就这样,兴奋的钟昌尧在亲戚村里连续唱了两个晚上没睡觉,再走两天山路回家,回来后疲惫至极,倒头就睡,到第二天才起床。“唱歌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累,生怕到了没人唱。”钟老自豪地回忆往昔,“我年轻时候去唱歌,九个晚上没有睡觉。”
  触动——火堆前抢回歌本
  钟昌尧的家乡——白露坑村是霞浦最大的畲族聚居村,文化积淀丰富,堪称“闽东第一村”。最初畲族歌手中一些识字的人将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本民族山歌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并迅速推广传播,现在流传的唱本几乎都是从白露坑传出来的。
  白露坑村人钟学吉生活于清朝末年,他在教私塾之余,结合教学,坚持把大量民间传说和古典小说改编成畲族歌谣,如《花名歌》、《十贤歌》、《孟姜女》等100多首。他还创作了《钟良弼》、《末朝歌》等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在闽浙畲族山区迅速传播,得到广泛传唱。民间流传,“有山哈人的地方,就有钟学吉的歌”。清末民初是“小说歌”的鼎盛阶段。
  “小说歌”在群众中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为它有人物、有故事、有离奇曲折的情节,群众在听唱“小说歌”时,无异于在听唱历史或欣赏一部戏剧。极少有读书机会的畲族群众通过唱畲歌,不仅可以接受到文化的教育,而且还可以学历史、自然知识和立身处世的伦理道德。畲族没有戏剧,“小说歌”的出现,恰好代替了戏剧的功能,大大丰富和满足了乡村文化生活和畲族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娱乐方式的丰富,唱畲族“小说歌”的传统习俗正逐渐淡化。如今在白露坑,会唱“小说歌”的人基本都在50岁以上,年轻人只会唱情歌。女孩子出嫁基本都穿婚纱照相,按传统习俗“做表姐”唱畲歌的也少了。过去繁盛的唱畲歌场景一去不复返,日趋边缘化的畲歌现状让钟昌尧看在眼里,痛在心头。
  “畲族有两个宝是别的民族学不来的,一个是语言,一个就是畲歌,可千万不能让它丢了啊。”钟老意味深长地总结。
  钟老说,他之所以开始收集“小说歌”歌本,源于一次触动。多年前的一天,村里有个老人去世,遗物中有老人收藏多年的畲族“小说歌”歌本,年轻人不懂得这些歌本有什么用,要将它们烧掉。而这些歌本,在过去可是炙手可热、众人视之如宝的珍贵之物。钟老看见了,赶紧上前制止,把这些行将被销毁的歌本保了下来。
  “我看见很多老的歌本都被虫蛀掉了,如果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钟老表情凝重地感慨。
  收集——冬夜畲家抄歌本
  退休之后,钟昌尧开始了自发收集整理“小说歌”歌本的艰辛历程。在霞浦畲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保存着歌本,钟昌尧便挨家挨户地上门借歌本抄。但由于畲族“小说歌”歌本的稀缺和珍贵,有些人家不愿意出借歌本,钟老便承诺一定好好保护,有借有还,如果弄坏了一定补还新的,这才借到了大量的歌本。
  钟老忆起最难忘的一次搜集歌本的经历,是在霞浦县盐田畲族乡后门山的洋边自然村。有一户人家的歌本特别多,抱出一大堆给钟昌尧看。但那户人家说什么也不肯让钟昌尧把歌本借回去抄。因为歌本都是手抄的,极其珍贵和稀缺,过去别人借歌本一般都是有去无回。“我自己原来有一箱歌本,后来参加工作后,被别人借走了,一直没还回来。”切身的体会让钟昌尧更能够理解人家的心情,于是他便在那户人家留宿,连夜抄歌本。
  钟老还清晰地记得,那时正是寒冬12月,畲族人家又是住在山顶,夜里冷得要命,可为了难得一见的小说歌本,钟昌尧愣是在那里抄了一夜。翌日,主人看到他抄的几千字的歌本,终于被打动了,答应让钟昌尧打借条借走了剩余的3本歌本。
  为了收集齐全散落民间的畲族歌本,钟昌尧还走出霞浦,到福安、福鼎、浙江景宁等畲族聚居区抄歌本。“景宁县的畲族干部很热情,因为景宁的畲族是从福建迁过去。一听说我是从福建来的,就说老乡来了。”在收集歌本的经历中,钟老也感受到了畲族同胞的温暖。“只不过那里的歌本不多,诗就一点点,大部分是重复的,只抄了几段就回去了。”
  年复一年,钟老也不记得搜集整理歌本经历了多少个年头。借了歌本回来,只要一有空就抄。钟老拿出一筒写完的笔芯告诉记者,像这样大的装满抄歌本时写尽的笔芯的罐筒已经丢了两罐了。
  传承——畲歌走进小学课堂
  迄今为止,钟昌尧已收集到160多段100多万字的畲歌,整理出了包括“小说歌”在内的500多首歌,编入民族出版社发行的《闽东畲族文化丛书——歌言卷》一书,正式发表了。钟昌尧说,现存的畲族“小说歌”他早已收集完毕,目前正在联系将整理出的“小说歌”结集出版。
  2006年5月20日,畲族“小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与钟老多年来收集整理畲族“小说歌”的艰辛付出是分不开的。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节目曾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报道了他的事迹。
  为了能让“小说歌”这一畲族的宝贝传承下去,这些年来,钟昌尧一直在给白露坑民族小学的孩子们教唱畲歌和“小说歌”。一般每周教一首歌,如《茶山情歌》、《白露坑风景歌》、《英台七送》等。从四年级到五年级,四个学期学下来,一个畲族小朋友能学会十多首畲歌。
  “等村里的传习所盖起来,我要教年轻人传唱‘小说歌’。”钟老告诉记者,他教给孩子们的皆是较短的“小说歌”,而有的“小说歌”很长,例如《双帕锦绣亭》就有98条,一条4句,每句7字,这需要成年人花费许多时间才能记下来。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苏晓洁
责任者
钟学吉
相关人物
钟昌尧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