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静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732
颗粒名称: 雷静贞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450-4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田聋哑学校创办于1929年,是福建省的第七所聋哑学校,也是福建省聋哑教育的摇篮。学校的创始人雷静贞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女性。她在农村开设聋哑实验班,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喑教育,取得了重大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培养出许多有才华的聋哑学生。雷静贞为特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赞誉。她提出了“爱心、信心、专心、耐心”的“四心”理论,成为学校教师的激励标准。
关键词: 梅坪村 畲族 爱国华侨

内容

在闽东,有一座闻名遐迩的特教园地——古田聋哑学校。它创办于1929年,是福建省聋哑教育的摇篮,也是继青岛、武汉、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之后我国开办的第七所聋哑学校。它的创始人雷静贞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女性。
  雷静贞,原名雷雪花,1903年出生于古田县梅坪村一个畲族农家。因家贫无力抚养,出生仅21天的她就被送到邻村陈家当童养媳。公公因病致残,成了半哑巴,且失去劳动能力。雷静贞8岁就和婆婆一起承担起家庭重担。
  1916年,雷静贞进入古田县基督教会办的毓青小学就读,毕业后升入毓馨女子中学,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取该校师范班。不幸此时养母及未婚夫相继病故。与残疾公公相依为命的雷静贞立下志愿,一生要为聋哑人解除痛苦而努力。1926年,雷静贞女师毕业,先后就教于古田的中村小学和隆德洋教会小学。1928年6月,古田基督教会保送她到山东省烟台启喑师范学习聋哑教学,次年学成归来,到毓青小学任教。
  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极其贫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很低,更不用说聋哑残疾人了。没有文化、缺乏劳动技能的聋哑残疾人无法融入社会,成为家庭的负担。雷静贞在校内设聋哑实验班,招收了5名聋童。她边教小学的课程,边义务为聋哑儿童授课。雷静贞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启喑教育,取得了重大成果。学生们能看手语谈话、能表演节目、能写字画画……聋哑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聋哑班人数渐多。
  1940年,毓青小学遭日本飞机轰炸。为了聋哑学生的安全,雷静贞带着他们颠沛流离,备尝艰辛。1946年,爱生如子的雷静贞为复办聋哑特教班努力奔走,聋哑特教班终于得以复办。雷静贞拿出自己的部分月薪,延聘吴彩瑞女士协理教务,并向其传授启喑教学法。此外,她还时常接济贫苦聋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毓青小学更名为新生小学。1951年8月,中国救济总会福州分会接管聋哑特教班,并将当年的古屏妇女工艺所拨给聋哑学校当校舍,学校正式命名为“古田聋哑学校”,由雷静贞任校长。雷静贞欣然受命,当年招生35人。
  雷静贞一心扑在特教事业上,在她的谆谆教诲下,许多聋哑生从只会“咿咿啊啊”发单音,到会写、能唱、善绘画、懂舞蹈。她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残疾儿童,每逢夜间有风雨,总不忘为其关门窗;经常检查膳食卫生,叮嘱食堂管理员想方设法改善学生伙食;发现患病者则细心询问病情,亲自护理或送其住院治疗。在她的带动下,教师们精心执教、爱护学生蔚为风气。
  至1956年,学生增至88人,学校开设理发、藤工、绘画、编草鞋等课程,同时还兴办小型工场、农场、畜牧场等。自1959年始,学校面向宁德、南平、三明等地招生。与此同时,外省也有不少人慕名送盲聋哑子女到古田聋哑学校就读。1960年,学生人数达122人。
  雷静贞为特教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赞誉。1956年、1960年和1964年,她三次晋京,参加中央内务部和教育部召开的全国盲聋哑人代表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任职期间,雷静贞还担任福建省盲聋哑人协会常委,并被评为全国盲聋哑人先进工作者。1972年,雷静贞因病退休。病休期间,雷静贞仍关心古田聋哑学校,受聘为该校名誉校长。
  雷静贞在创办古田聋哑学校时,提出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爱心、信心、专心、耐心”的“四心”理论。从那时到今天,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按照这一标准,激励着自己默默耕耘,给予孩子们鲜亮的希望和美丽的憧憬。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冬
责任者
雷静贞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