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坪三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729
颗粒名称: 梅坪三杰
分类号: K288.3
页数: 6
页码: 447-4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梅坪村是古田县主要的畲族村落之一,曾有许多名人辈出,其中包括爱国华侨“橡胶王”雷贤钟、马来西亚金融大王雷贤雄和福建省聋哑教育和古田聋哑学校创始人雷静贞。其中,雷贤钟是一个畲族农家出身的奋斗者,为中国橡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雷贤雄则以其创业和金融成就著称;雷静贞则是一位教育家,创办了古田聋哑学校,致力于特殊教育事业。
关键词: 梅坪村 畲族 爱国华侨

内容

宁德市古田县大桥镇梅坪畲族村,旧称古田邵南里四十六都,辖梅坪、后尾洋两个自然村,距大桥镇区11公里。梅坪村是古田县主要的畲族村落之一,建有宗祠一座。民国时期,梅坪村曾为该县横常乡乡公所所在地。梅坪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最著名的有爱国华侨“橡胶王”雷贤钟、马来西亚金融大王雷贤雄、福建省聋哑教育和古田聋哑学校创始人雷静贞等,他们被称为“梅坪三杰”。
  “橡胶王”雷贤钟
  1903年,雷贤钟生于古田县临水(今大桥镇)梅坪村一个贫苦的畲族农家。1923年,因生活所迫,19岁的雷贤钟带着外祖母给的18块大洋远渡重洋,到马来亚(今马来西亚)谋生,为当地业主种植橡胶。经过15年的苦心经营,他终于拥有了120英亩橡胶园和规模较大的伐木场,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实业家。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海外,侨胞们欢欣鼓舞。雷贤钟在报上看到周恩来号召海外侨胞支援祖国建设的消息,又听说海南岛可以种橡胶,于是决意回国。1953年,已经年过半百,儿女成行且丰衣足食的雷贤钟,回到刚刚结束战乱依然百孔千疮的祖国。当时海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许多地方甚至没通公路。他带领18名橡胶工人到海南岛考察,跋山涉水,足迹遍及海南东海岸和海南中部山区。海南和马来亚的自然景观、气候有许多相似之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热带资源,令雷贤钟心动。雷贤钟决定在崖县(今三亚)藤桥一带垦殖橡胶,并投资成立了侨福垦殖公司。
  1954年,雷贤钟决定只身回马来亚,举家迁回祖国,在海南岛落户。面对国内实生橡胶树产量低的现实,雷贤钟此行还有一个大胆而艰难的任务,那就是偷运国内急需的优质芽条、芽接桩以及优良胶籽。马来亚政府规定,凡将橡胶产品或种苗带出境者将被处死。这年冬天,雷贤钟悄悄变卖了家产、两座木板厂和橡胶园,抛弃了优越的生活,携妻带子冒着生命危险,机智地与海关周旋,躲过检查,将100多斤的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长的芽条带回海南岛。
  雷贤钟冒着极大风险带回来的良种,共有18个品种,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优质的品种。这些品种有的是他花巨资购买的,有的是朋友捐赠的。此外,雷贤钟还带回来了芽接刀等工具,开创了海南芽接橡胶的先河。
  经过精心管理,雷贤钟引进的橡胶优良品种全部种植成功,共垦荒种植橡胶800多亩,定植胶苗4万多株,其中优良品种2万多株。在马来亚,雷贤钟拥有洋楼、汽车、胶园和林产,还有好几辆汽车,孩子们上学都有专车接送。而当时的海南岛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在藤桥,雷贤钟全家只能住在茅草屋里,理个发都要跑上十几里路。孩子们辍学了近两年,直到雷贤钟创办侨附小学,才得以重新上学。
  雷贤钟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的橡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1956年4月,周恩来总理邀请他参加全国侨联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他当选为全国侨联委员。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他时亲切地说:“你带橡胶良种回来比带金子还宝贵。金子中国有,良种橡胶却很少啊!”1956年10月,国务院授予雷贤钟“开荒垦殖,热爱祖国”锦旗和1000元奖金。农垦部长王震还专门宴请雷贤钟。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雷贤钟的长子雷德万依然保存着新中国第一任农垦部部长王震亲笔签名,邀请雷贤钟到北京全聚德饭庄参加晚宴的请柬。
  1958年,侨福垦殖公司并入南田农场,改称国营南田农场爱国作业区,雷贤钟任作业区副主任。1959年,第一批种下的芽接苗橡胶开割。其中,一个良种平均单株年产干胶6至8公斤,比海南本地实生树产量高4倍多。随后,广东、云南、广西等垦区的橡胶农场纷纷从南田农场引种雷贤钟带回来的优良品种。至20世纪80年代,仅海南垦区就种植雷贤钟引进的优良品种200多万亩,彻底改变了我国橡胶生产落后的局面,我国橡胶产量也从世界排名20多位跃居第6位。人们尊称雷贤钟先生为“橡胶王”。
  “文化大革命”期间,雷贤钟被戴上莫须有的“特务”和“走资派”的帽子,常常被批斗。还有人质问:你们家在国外那么富,为什么还回来受苦?肯定动机不纯。当时雷贤钟有机会回马来西亚,但他没有回去,还常教导儿女们要爱国。1978年6月,雷贤钟终于得以平反,重新担任南田农场侨福作业区副主任职务,并再次当选为全国侨联委员。复职后,他总是骑着那部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旧自行车,到各生产队向新胶工亲自传授橡胶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及割胶等技术,无私奉献余热。许多好心人劝他:“你都70多岁了,‘文化大革命’中又受了那么多苦,该歇歇了。”他总是笑着说:“我身板还硬朗,要在有生之年再为祖国奉献点余热!”
  1984年11月,雷贤钟病逝。长眠于南田农场的雷贤钟,身后有几十棵老橡胶树陪伴着。数十年来,他赤心爱国的故事一直在这片土地上传诵着。2001年12月,雷贤钟先生被海南农垦总局追授“海南农垦创建50周年百名功勋”称号。2003年,三亚市举办了纪念雷贤钟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2011年9月19日,“橡胶王”雷贤钟的长子雷德万来到海南农垦博物馆,向博物馆捐赠了12件雷贤钟生产、生活中使用的重要物品。
  金融大王雷贤雄
  雷贤雄,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祖籍福建古田县大桥镇梅坪畲族村。由于其控制的马婆金融有限公司在金融业的重要地位,雷贤雄被誉为“金融大王”。半个多世纪以来,雷贤雄凭借自身的努力,不仅在当地扎根发展,也为所在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雷贤雄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在霹雳州的爱德华度过他的童年。父亲雷端通虽然是一个小橡胶园主,但家庭生活仍十分艰难。雷贤雄年少时,每天凌晨两点左右就要起床帮助父亲割胶,之后再步行到学校上课。年纪稍长,他被送到槟城学烧焊。在槟城工艺学校电焊科毕业后,雷贤雄并没有从事烧焊,而是于1954年加入武装部队当工兵。1959年退伍后,他向银行告贷500元,想创立自己的事业,却遭到拒绝。不得已,他只好向印度人借高利贷,开设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并销售汽油。这一遭遇使他萌发了一个念头:日后有机会要开创金融事业,好为普通人提供贷款。
  1957年,马来亚政局的变化,给了胆识过人的雷贤雄一次机遇,从而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马来亚原是英国的殖民地,以英国人为首的西欧资本家在此地购买了大量土地种植橡胶等经济作物。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大批英国人撤离,他们急于抛售所拥有的种植园。雷贤雄把握时机,以每亩100马元的低价买进大批橡胶园,分割成3至5亩的小园地,再以每亩500马元的价格出售,从中获取可观的收益。1969年,雷贤雄的机遇再次降临。这一年,马来西亚发生“5.13种族冲突事件”,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死伤者众,政府也因局势混乱而宣布停止国会民主。此时又有不少外国企业和富人想把资金转移到国外,急于出售手上的种植园。雷贤雄再次以低价购进大批种植园和土地,以高价分割出售,取得了丰厚的收益。
  1968年,拥有雄厚资金的雷贤雄创办了中央油棕有限公司。翌年,他与友人合资开办了马来西亚第一家生产黏性胶带的工厂。之后,他先后成立了当地唯一一家橡胶圈制造厂、中央胶园以及毗呱电石、通用铝业、中央工业公司等。1970年,雷贤雄出任岛屿酒店与产业有限公司的首脑。通过这家公司,他向酒店、度假设施、制造业及金融业发展。1974年,收购马婆金融有限公司的绝大部分股权,于1976年易名为太平洋信贷发展有限公司。1981年7月,正式采用马婆控股有限公司的名称。马婆金融有限公司是马婆控股有限公司的核心公司,经办存款及贷款。雷贤雄收购后注入大量资金,苦心经营,至1984年底,总资产超过18亿马元,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雷贤雄也因此获得“金融大王”的称号。1985年,雷贤雄还被评为马来西亚十大企业家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叶,马来西亚经济衰退,马婆控股集团受到沉重的打击,面临严峻的财务危机。雷贤雄凭“效用”和“创新”的原则扭转了马婆控股集团的危机,并被公认为企业危机管理的第一高手。至1990年,税前利润高达4685万马元,比1989年的975万剧增380%。由于雷贤雄经营有方,企业得到发展,被当局授予拿督勋衔。拿督的册封标准是对国家有杰出贡献,受封仪式在王宫进行。在马来西亚,拥有拿督荣衔的人士通常深受尊敬。
  雷贤雄还是马来西亚最早投资教育的少数企业家之一。他说:“在我们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上尽一份力量,我们也会找到道义上的满足感。”他投资教育的动机不仅仅是为了利润,也为了报效社会,为学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外汇。
  为了更好地管理马婆控股这个庞大的企业集团,雷贤雄摸索了一套管理哲学,他曾经说:“我的管理哲学就是要公平对待我的顾客,为我的公司、股东赚钱,为国家建设奉献我的绵力,以及当一个好的企业国民。”雷贤雄一周工作7天,每天平均工作15个小时,数十年如一日。他认为创业的最基本要求是苦干和做出成绩。谈及他的人生追求,雷贤雄回答:“终我一生,我计划为国家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为国家,甚至为本区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金融服务集团。”
  雷静贞
  在闽东,有一座闻名遐迩的特教园地——古田聋哑学校。它创办于1929年,是福建省聋哑教育的摇篮,也是继青岛、武汉、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之后我国开办的第七所聋哑学校。它的创始人雷静贞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女性。
  雷静贞,原名雷雪花,1903年出生于古田县梅坪村一个畲族农家。因家贫无力抚养,出生仅21天的她就被送到邻村陈家当童养媳。公公因病致残,成了半哑巴,且失去劳动能力。雷静贞8岁就和婆婆一起承担起家庭重担。
  1916年,雷静贞进入古田县基督教会办的毓青小学就读,毕业后升入毓馨女子中学,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取该校师范班。不幸此时养母及未婚夫相继病故。与残疾公公相依为命的雷静贞立下志愿,一生要为聋哑人解除痛苦而努力。1926年,雷静贞女师毕业,先后就教于古田的中村小学和隆德洋教会小学。1928年6月,古田基督教会保送她到山东省烟台启喑师范学习聋哑教学,次年学成归来,到毓青小学任教。
  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极其贫困,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很低,更不用说聋哑残疾人了。没有文化、缺乏劳动技能的聋哑残疾人无法融入社会,成为家庭的负担。雷静贞在校内设聋哑实验班,招收了5名聋童。她边教小学的课程,边义务为聋哑儿童授课。雷静贞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启喑教育,取得了重大成果。学生们能看手语谈话、能表演节目、能写字画画……聋哑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聋哑班人数渐多。
  1940年,毓青小学遭日本飞机轰炸。为了聋哑学生的安全,雷静贞带着他们颠沛流离,备尝艰辛。1946年,爱生如子的雷静贞为复办聋哑特教班努力奔走,聋哑特教班终于得以复办。雷静贞拿出自己的部分月薪,延聘吴彩瑞女士协理教务,并向其传授启喑教学法。此外,她还时常接济贫苦聋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毓青小学更名为新生小学。1951年8月,中国救济总会福州分会接管聋哑特教班,并将当年的古屏妇女工艺所拨给聋哑学校当校舍,学校正式命名为“古田聋哑学校”,由雷静贞任校长。雷静贞欣然受命,当年招生35人。
  雷静贞一心扑在特教事业上,在她的谆谆教诲下,许多聋哑生从只会“咿咿啊啊”发单音,到会写、能唱、善绘画、懂舞蹈。她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残疾儿童,每逢夜间有风雨,总不忘为其关门窗;经常检查膳食卫生,叮嘱食堂管理员想方设法改善学生伙食;发现患病者则细心询问病情,亲自护理或送其住院治疗。在她的带动下,教师们精心执教、爱护学生蔚为风气。
  至1956年,学生增至88人,学校开设理发、藤工、绘画、编草鞋等课程,同时还兴办小型工场、农场、畜牧场等。自1959年始,学校面向宁德、南平、三明等地招生。与此同时,外省也有不少人慕名送盲聋哑子女到古田聋哑学校就读。1960年,学生人数达122人。
  雷静贞为特教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赞誉。1956年、1960年和1964年,她三次晋京,参加中央内务部和教育部召开的全国盲聋哑人代表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任职期间,雷静贞还担任福建省盲聋哑人协会常委,并被评为全国盲聋哑人先进工作者。1972年,雷静贞因病退休。病休期间,雷静贞仍关心古田聋哑学校,受聘为该校名誉校长。
  雷静贞在创办古田聋哑学校时,提出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爱心、信心、专心、耐心”的“四心”理论。从那时到今天,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按照这一标准,激励着自己默默耕耘,给予孩子们鲜亮的希望和美丽的憧憬。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冬
责任者
雷贤钟
相关人物
雷静贞
相关人物
雷贤雄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王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