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留下红色印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724
颗粒名称: 历史留下红色印痕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440-4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村落中陈列着畲族革命遗物,如半斩腰刀、梭镖、单面尖刀等。畲族儿女在战争年代展现了大无畏的勇气与忠诚,红军的兵工厂、军服处、后方医院、报社等设立在畲族村落。闽东地区的畲族山区散落着许多红军后方医院。战争时期的纪念馆收藏着纪念碑、布告专用章等物品,见证了畲族村落在革命中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 闽东 畲族 游击战争 革命

内容

它们静静地躺在陈列柜里——半斩腰刀、梭镖、单面尖刀、铁尺……它们的身躯已经生锈,却不能掩盖在战争年代闪亮发光的历史。桐油灯盏,是1934年霞浦县后章村畲族村民雷阿嫩为红军战士解决照明的工具;铁尺,是1934~1948年福鼎瑞云后樟村畲族群众配合游击队作战时所持的武器。
  由于畲族儿女对革命的大无畏勇气与忠诚,红军的兵工厂、军服处、后方医院、革命报社,多设立在畲族村落。郁郁苍苍的山林中,几间土木结构的房子。这是1933年3月至1934年9月间,闽东工农红军在福安柏柱洋晒日山畲族村设立的军服处,内有三十架缝纫机。1934年6月至9月,闽东特委机关报在福安柏柱洋晒日山畲族村进行编辑、排版、印刷。闽东红旗报报社就设在晒日山畲族村革命群众家里。
  红军战士作战受伤后怎么办?他们被送到了哪里治疗?答案是霞浦西胜龙潭畲族村、霞浦西胜五斗畲族村、宁德虎贝天峰院等散落在闽东畲族山区的各个红军后方医院。在周宁苧园坪畲族村有一座纪念碑,碑文上写着:“1935年9月,闽东红军在苧园坪暗垄山洞里设立修械所,在下清水壑办后方医院,为修理枪械,医治红军伤病员。”记者看到,照片上一个个红军后方医院遗址,都是木厝或土房,看起来与普通人家的房子没有两样。
  据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雷锋锦馆长介绍,闽东苏区独具特色的战争遗址,是“红军洞”和“秘密寮”,即闽东山区隐蔽的山洞、畲族人民临时搭盖的茅草屋。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它们遍布于闽东山区畲族村,既是闽东地方党、政、军办公地点,又是红军游击队伤病员养伤治病之处,还是刺探敌情、协同军事行动的交通站。
  纪念馆里还收藏着一个长条形的福安上南柏柱区苏维埃政府的布告专用章,长46厘米、宽2.8厘米、厚4厘米,用柚木刻制,上面刻着楷书繁体字:“福安上南柏柱区苏维埃政府布告第 号。”这是福安仙人迹村畲族群众钟迪波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我们开辟新区,在未巩固以前,党组织是不公开的,也不公开建立苏维埃政权。”叶飞在回忆录中写道。而这枚浸透红色印泥的公章,成为柏柱区苏维埃政府曾经秘密存在过的历史见证。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苏晓洁
责任者
雷阿嫩
相关人物
雷锋锦
相关人物
钟迪波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