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畲族学子对母校生活的回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689
颗粒名称: 一名畲族学子对母校生活的回味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396-3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离开山村到福安民族中学求学的经历,以及民族中学在艰苦条件下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的艰辛。作者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和祝福之情。
关键词: 畲族 教育 母校生活

内容

40年前,我带着不安和向往,第一次离开山村到福安城里读书。这对我和村里人都是一件新鲜事。
  我的家乡在罗源县霍口乡福湖村,是个畲族聚居地。在这个秀丽的山村,霍口溪从村边流过,两岸林木葱郁,桃花杜鹃相映红。但是大山也阻隔着人们的视野,教育事业和群众生活同样贫瘠。新中国成立后,我开始有学上了。但课堂总是流动的,有时在这家大厅,有时在那家后院,甚至在庙里上课;老师也总是不停地换新面孔。高小还要到乡政府所在地上学,一天来回四趟要走一二十公里山路。那时读书真难!据说村里曾出过秀才,传说着许多故事,可见村里人还是企盼着文化的。
  1958年是个特殊的年代,“穷则思变”,对山村也有了影响。“大跃进”中诞生的福安民族中学,对我们来说可是一件大事,我和村里几位同学被送到福安民族中学读书。我第一次跋涉30多公里的山路来到罗源城关,站在枣岭上俯视黑压压的一片房子,才知道外边的世界好大。第二天乘一天汽车才到专署所在地福安,心底涌起一种离家很远很远的感觉。
  顺着北门外的环城路,远远就看到悬挂着“欢迎新生入学”的大红横幅在甲杯山下飘动。学校到了,我的心情别样的激动。远远就看到新盖的三座平房错落在一片杨梅丛中,给人一种简朴、亲切而富有朝气的感觉。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年纪差别很大,有十二三岁,也有十八九岁。我们都有相同的经历,带着父辈的嘱托、求知的欲望走到一起来了。庄严的开学式上,郑去闽校长勉励我们要好好学习,成为有用人才。一位年长些的同学说:“今天是我们闽东畲族同学大聚会的日子。”民族中学的成立给我们带来了理想和希望,那种全新的感觉使我激动不已,至今还无法忘怀。国家给我们许多照顾,户粮关系转入学校,学费全免,并享受一定的助学金。生源不足,老师们还要四处动员家长送子女上学。这样,第一届开设了两个班90多人,畲族占7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以畲族为主体的民族中学。
  民族中学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艰苦的学习和劳动生活锻炼了我们这一代人。开学没多久,全体师生参加了“洗铁砂”、“炼钢铁”运动,农村的孩子吃惯了苦,会干活,上头的任务总有民族中学的份。学校提出“炼钢又炼人”,有时白天“炼钢铁”,晚上上课,有时白天黑夜都在干。我们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熬红了眼,也使富春溪水变了颜色。课余,老师还发动大家创作民歌,有些同学来了灵感,写出不少被老师称赞的好诗。经老师一表扬,大家都很兴奋。那时我是学生会的学习委员,经常把同学们的得意之作抄满墙报。1960年,学校迁到北郊溪边村三面环山的山坳里。困难时期劳动课时很多,农村同学生活困难,学校组织同学们修校园、挖操场、打水井、争取蔬菜自给等,开展一系列勤工俭学活动,同学们吃了不少苦,也磨炼了意志。好在老师们都很敬业,同学们都很刻苦,绝大多数学生终于坚持到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时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成绩名列福安县第一名,我们高兴极了。生活使我们开始懂得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只想好好读书,继续升学。我作为学生会的学习和宣传委员兼管着学校一个小小的图书室,这使我能更快地看到学校新买的图书。我囫囵吞枣地看遍了那个时代出版的一批优秀小说,如《青春之歌》、《苦菜花》、《红日》、《创业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以及一批社会科学和历史常识的书籍,收益匪浅。那时《毛泽东选集》1~3卷发行,学校赠送了一套给我,我总把它放在枕边,那油墨的清香使我陶醉。我阅读了《矛盾论》、《实践论》等重要文章,使我终生受益。这套珍贵的《毛泽东选集》至今我还珍藏着,这是民族中学给我的最好礼物,是我在民族中学最珍贵的纪念。
  1961年夏天,我们初中毕业了,国家很困难,很多同学没有机会继续升学。幸运的是,我和其他4位同学被学校保送直升中央民族学院读书。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在毕业典礼上,郑去闽局长、田祖勋校长勉励我们要发扬艰苦朴素、不怕困难的作风,做祖国的有用人才。民族中学是我迈向人生的第一步,她在我心中犹如一位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的慈母,是她把我们从懵懵懂懂的孩童哺育成为一个懂事的青年,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40年过去了,回忆起来依然无限眷念和感激。我毕业后,我的堂弟、侄女、侄儿以及我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曾先后受惠于民族中学的教育。我们一家与民族中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天,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安民族中学也走过了40年的路程,她长大了,她成熟了,桃李芬芳,人才辈出。她的重要作用还在于不断带动并促进着闽东地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今我的家乡也有了颇为标准化的完全小学,畲族子弟上学读书再也不是一件难事了。我参加工作以后多次重访母校,每次总给我惊喜。母校年年在变化、在发展,现在福安民族中学的教育质量、教学条件都进入了全省的先进行列,不断为国家,特别是闽东地区输送着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我好高兴!
  腾飞吧,福安民族中学,我深深地祝福你!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蓝致和
责任者
郑去闽
相关人物
田祖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霍口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