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66年5月至1978年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684
颗粒名称: 二、1966年5月至1978年底
分类号: G639.2
页数: 2
页码: 386-3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66年至1978年,宁德地区民族中学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课闹革命、课程改革以及推行政治教育至上的时期。学校转变为完全中学,实施了开门办学、现场教学,办起校办工厂和农场。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学校工作逐渐恢复以教学为中心。期间共有2285名初中生、1549名高中生毕业,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例。
关键词: 宁德市 民族中学

内容

1966年5月至1968年初,学校“停课闹革命”,破“四旧”、批教师、“大串联”、打“派仗”。
  1968年2月,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学校按连排建制。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
  1968年12月,福安专区民族中学革命委员会成立,“文化大革命”初期留校参加运动的“三届生”(1966、1967、1968三届初中毕业生)288人先后毕业离校。这些毕业生中属农业户的全部回乡参加生产劳动,非农业户的绝大部分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队劳动。
  1970年,学校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进行课程改革,取消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课程,改设工基(工业基础)、农基(农业基础)、劳动等课程;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学军”,“批判资产阶级”。在“政治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在校劳动过多,政治活动过多,虽然开设了文化课,但取消了考试制度,教学质量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1970年,宁德地区民族中学举行首届田径运动会。此后,每年举行一次校田径运动会成为定制,延续至今。
  1971年2月,学校发展为完全中学。1972年,实行“开门办学”、“现场教学”。当年民族中学办起了校办工厂(初名“民中电器厂”,1981年改名“福建省民中电工仪器厂”),1975年办起了校办农场(白塔农场),作为“学工”、“学农”的教学基地和勤工俭学的经济实体。1991年,民中电工仪器厂被国家教委和省教委确定为全国、全省首批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定点厂。
  1973年以后,学校开始实行统考招生入学,此后民族中学每一年均划定录取分数线招收初高中新生;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降分录取,这一做法延续至今。
  1976年以前的初中毕业生除一部分升入高中继续学业外,余下的和高中毕业生一样,农业户的基本上回乡参加生产劳动,非农业户的绝大部分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队劳动;小部分毕业生到工矿企业当工人或者参军入伍。
  1977年11月高考制度恢复。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工作恢复为以教学为中心,加强了教学管理。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宁德地区民族中学的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1971~1978年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共有8届初中生2285人毕业,其中少数民族816人;1973~1978年共有6届高中生1549人毕业,其中少数民族656人;1977年和1978年共有104名高中毕业生从学校直接考入高等院校深造,其中少数民族23名。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健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