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民族中学五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682
颗粒名称: 宁德市民族中学五十年
分类号: G639.2
页数: 7
页码: 385-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民族中学是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至今已有50年历史。学校始于1958年春,经过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副处级事业单位,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历经风雨,学校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努力培养学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
关键词: 宁德市 民族中学

内容

宁德市民族中学位于我国畲族人口最为聚居的福安市,是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也是我国畲族学生最多的一所民族中学。学校创办于1958年春季,当时叫“福建省福安民族中学”,隶属福安县文教局管理。学生以畲族为主体,面向福安专区的福安(含柘荣)、宁德、霞浦、福鼎、寿宁、周宁、长乐、连江、罗源9县招生,校址设在福安城北甲杯山上。1960年迁往福安县城北郊溪边村(今闽东电机十厂厂址),改归省教育厅直接管理,招生范围扩大到福安、闽侯、南平、三明和福州五地市。1964年学校划归福安专员公署教育局管理,主要招收福安本专区的少数民族学生。1968改名“福安专区民族中学”。1970年10月,学校迁到福安城内原福安师范校址(即今宁德市民族中学校园,福安市城北街尾105号)。1971年10月,学校更名为“福建省宁德地区民族中学”。2001年6月,学校再次更名为“宁德市民族中学”迄今。
  学校自创办以来不断发展,不断壮大。1958年初办时只是一所初级中学,招收2个班97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78人),共有11名教师(其中专任教师9人);1971年2月发展为完全中学,有18个班948名学生(其中少数民族222人),共有67名教师(其中专任教师51人)。到2007年秋季,学校扩大到45个班,其中初中12班、高中33班;在校学生2362名,其中初中634人、高中1728人,少数民族1371人;教师队伍扩大到182人,其中专任教师156人,少数民族13人;教师中高级职称65人、中级职称46人。
  宁德市民族中学现有土地总面积32345平方米(48.49亩);总建筑面积26819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6635平方米,办公用房880平方米,校园主区生活用房9845平方米,体育运动场所面积6620平方米。校园内现有主教学楼2座,图书、科技、办公综合楼2座,学生公寓2座,教师宿舍2座,食堂1座。有藏书76000册,计算机300台,普通教室全部配置多媒体教学全套设备,实验室设备齐全。学校固定资产1409万元。
  宁德市民族中学现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归属宁德市教育局主管。内部机构设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民族教育研究室。从1958年到2008年,历任学校行政领导(校长、革命委员会主任)的有:郑去闽、田祖勋、杨守晃、翟如、阎兆和、孙式康、祝亨同、蓝存安。
  民族中学初创之时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1963年秋正式成立了校党支部,1987年7月成立了校党总支部。除1984年1月至1989年9月张鉴春任校党支部(总支部)书记,历任校行政主要领导均兼任校党支部(校党总支部)书记。宁德市民族中学现有中共党员77人,占全校教职工总人数的42.3%。
  宁德市民族中学目前共有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3个民主党派的基层支部,共有28个成员,占全校教职工总人数的15.4%。
  从1958年到2008年,宁德市民族中学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这半个世纪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段。
  一、1958年9月至1966年4月
  民族中学创办之初正是“大跃进”年代。学校工作突出政治、突出劳动。根据上级的部署,全校师生都参加了“大炼钢铁”运动。1959年以后,学校贯彻“政治挂帅,发动群众,精雕细刻,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了教学管理。
  1960年我国进入“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民族中学的学生大部来自农村,许多人无法坚持学习,“流生”现象比较严重。学校贯彻上级“劳逸结合”精神,维持基本的教育教学秩序;同时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在校园内和周边山地开荒,种薯、种瓜、种豆、种蔬菜,饲养家禽家畜,勤工俭学,共度难关。
  从1961年至1965年,民族中学共有5届初中生毕业,共302人,其中有45名畲族毕业生被学校保送直升民族学院预科班深造。
  二、1966年5月至1978年底
  1966年5月至1968年初,学校“停课闹革命”,破“四旧”、批教师、“大串联”、打“派仗”。
  1968年2月,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学校按连排建制。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
  1968年12月,福安专区民族中学革命委员会成立,“文化大革命”初期留校参加运动的“三届生”(1966、1967、1968三届初中毕业生)288人先后毕业离校。这些毕业生中属农业户的全部回乡参加生产劳动,非农业户的绝大部分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队劳动。
  1970年,学校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进行课程改革,取消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课程,改设工基(工业基础)、农基(农业基础)、劳动等课程;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学军”,“批判资产阶级”。在“政治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在校劳动过多,政治活动过多,虽然开设了文化课,但取消了考试制度,教学质量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1970年,宁德地区民族中学举行首届田径运动会。此后,每年举行一次校田径运动会成为定制,延续至今。
  1971年2月,学校发展为完全中学。1972年,实行“开门办学”、“现场教学”。当年民族中学办起了校办工厂(初名“民中电器厂”,1981年改名“福建省民中电工仪器厂”),1975年办起了校办农场(白塔农场),作为“学工”、“学农”的教学基地和勤工俭学的经济实体。1991年,民中电工仪器厂被国家教委和省教委确定为全国、全省首批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定点厂。
  1973年以后,学校开始实行统考招生入学,此后民族中学每一年均划定录取分数线招收初高中新生;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降分录取,这一做法延续至今。
  1976年以前的初中毕业生除一部分升入高中继续学业外,余下的和高中毕业生一样,农业户的基本上回乡参加生产劳动,非农业户的绝大部分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队劳动;小部分毕业生到工矿企业当工人或者参军入伍。
  1977年11月高考制度恢复。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工作恢复为以教学为中心,加强了教学管理。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宁德地区民族中学的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1971~1978年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共有8届初中生2285人毕业,其中少数民族816人;1973~1978年共有6届高中生1549人毕业,其中少数民族656人;1977年和1978年共有104名高中毕业生从学校直接考入高等院校深造,其中少数民族23名。
  三、1979年至1988年
  1979年3月,宁德地区民族中学恢复了校长负责制,全面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这一年,学校逐步建立、健全了一套基本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开始逐步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迫害的教职员工平反,恢复名誉、待遇,补还被扣发、减发的工资。该项工作到1986年基本结束。
  1979年学校开始执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82年以后开始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这一时段民族中学的体育工作成绩斐然。校田径队、女子篮球队、手球队等在省级、地区级的赛事上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学校被上级命名为福建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多次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单位。
  1980年后,民族中学初中扩大招生规模,生源重点向福安县倾斜;高中仍然面向全区招生。少数民族在校生人数和比例逐年上升。到1984年,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超过在校学生总数的50%。学校加强民族教育工作,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使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考)得上”。
  1983年秋季起,省人民政府每年专项拨给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6万元,使少数民族生助学金标准提高到每月20元;同时每年补贴少数民族生粮食20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少数民族生的后顾之忧。
  1985年,民族中学教师在畲族学生中组织“畲族经济研究小组”活动,帮助畲族学生树立热爱畲乡、建设畲乡的思想,指导他们以各自家庭为试点,探索畲族山村致富途径。这一活动在民族中学长期坚持。
  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非农业户的初高中毕业生不再上山下乡,农业户学生也不再只是回乡当农民;多数初中毕业生选择了报考中专、高中,继续升学;高中毕业生升学比例逐年提高。
  1979~1988年有初中毕业生2026人,其中少数民族974人;高中毕业生1732人,其中少数民族716人;高考录取761人,其中少数民族228人。
  四、1989年至1998年
  1990年后,学校强化了德育工作,建立起6个校外德育基地,并长期坚持活动。1992年暑期,宁德地区民族中学举办了以闽东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夏令营,即福建省德育夏令营第11营。在全省各德育夏令营的评比中,以宁德地区民族中学为依托单位的第11营获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这一年2月,福建省首次表彰省级文明学校,宁德地区民族中学作为10所省级文明学校之一受到表彰。
  1993年,宁德地区民族中学根据《福建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条例》,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这一年12月,学校通过了上级的验收,被确定为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成为当时宁德地区10所二级达标中学之一。1995年,宁德地区民族中学被省教委评为“福建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先进集体”。
  1994~1998年,民族中学认真做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辅之劳技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发展个性,丰富教育教学成果。积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连续4次被省体委评为“国家体育锻炼先进单位”;同时还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毽球、畲族拳活动。
  1989~1998年间,民族中学教师在省级及以上书刊发表和在省级学科会议上交流的教育教学论著、经验总结有460多篇。同时涌现了一批在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有67人次获得上级表彰,其中包括省部级5人次,地厅级28人次,县处级34人次。
  这10年,民族中学有初中毕业生2929人,其中少数民族1625人;高中毕业生1670人,其中少数民族702人;高考上录取线654人,其中少数民族201人。
  五、1999年至2008年
  1999年,学校调整招生结构,扩大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初中全数招收少数民族生,面向全区招收,其中福安市占50%;高中招生,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各占一半,汉族生只向福安市招收,少数民族生依然面向全区招收。学校被省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一年,学校首次举办校园文化节。
  2000年后,宁德地区民族中学与当地驻军、武警部队开展“共建文明单位”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德育基地活动,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
  2001年宁德市民族中学被全国少数民族教育协会评为首批8所民族示范学校之一。
  2002新学年,宁德市民族中学在初一年级全面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取得成绩,获宁德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称号。民族中学申报的“引导青年教师成长的新体系”教改课题成为省级教育科研课题。是年,宁德市民族中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2003年被确定为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2004年又被确定为福建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4年9月,宁德市民族中学启动“名师帮带工程”,加强、加紧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2005年,宁德市民族中学根据上级关于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学校特点,在高中部开设校本课程《畲族文化简说》。
  这一时段民族中学的民族体育工作有了新的发展。民族体育保留项目“打枪担”、“赛竹卜”等,在全省、全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奖。2005年,学校获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006年秋季,宁德市民族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始。根据上级有关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确定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因校制宜、以校为本、科研引领、协调合作”六条基本原则,开展新课程实验。
  2007年12月,宁德市民族中学编印了《探索·实践·反思: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作品总汇(1979—2007)》一书,对改革开放以来民中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这一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这一时段民族中学的体育和美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有这方面专长的合格新生。2000~2007年,民中教师培养的美术新苗共有155人次在省级以上比赛活动中获奖(不计同一年份重复得奖);学校教师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1998~2007年,学校还举办了5届校园文化节和5次全校性的文艺会演。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2007年,学校开始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掀起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
  1999~2007年间,民族中学教师所获荣誉创造了历史新高,共有148人次获上级表彰,其中省部级4人次,地厅级53人次,县处级91人次。
  1999~2008年,民族中学有初中毕业生2497人,其中少数民族1865人;高中毕业生3639人,其中少数民族1575人;高考上录取线3208人,其中少数民族1182人。
  50年来,宁德市民族中学总计培养了46届共1万多名初中毕业生,其中少数民族约6000名;办高中37年,总计培养了35届约8600名高中毕业生,其中少数民族3600多名。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宁德市民族中学共有32届4727名高中毕业生被高等院校录取,其中少数民族1634名(均未含20世纪60年代保送上民族学院预科班和1987~1999年被有关大专院校民族预科班录取的人数,以及近年在录取线下被高等院校录取的人数)。民族中学的毕业生遍布共和国的东西南北中,远涉世界六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宁德市民族中学把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重视学校的民族特色,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民族教育教学研究和畲族文化研究,1985~2008年民族中学教师在省级以上书刊发表了40多篇关于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研究的文章。学校还成立了畲族经济研究小组,在思想和技能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畲乡、建设畲乡的教育;成立了畲拳队和畲族舞蹈队,挖掘并且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体项目。学校还积极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2002年12月《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课改,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开设了校本必修课程《畲族文化简说》;2008年又建立了“畲族文化展厅”,自觉地承担起向新一代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健民
责任者
郑去闽
相关人物
田祖勋
相关人物
杨守晃
相关人物
翟如
相关人物
阎兆和
相关人物
孙式康
相关人物
祝亨同
相关人物
蓝存安
相关人物
张鉴春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宁德市民族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