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畲族农民工的音乐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634
颗粒名称: 闽东畲族农民工的音乐生活
分类号: K288.3
页数: 6
页码: 323-328
摘要: 本文通过对福安市畲族农民工音乐生活的调查,深入探讨了畲族音乐在畲族农民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调查结果显示,畲族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通过自发组织歌场唱畲歌的方式,寻找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释放。畲族歌场不仅是他们娱乐和交流的平台,更是他们传承和发扬畲族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唱歌,他们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共同维系着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歌场也为畲族农民工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在陌生的城市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关键词: 畲族山歌 音乐生活 畲族文化

内容

闽东是畲族最重要的聚居区。2006年,当笔者得知福安市畲族农民工业余自发组织了歌场唱畲歌,便于3月29日带领民族音乐学专业的所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到福安市城关,深入畲族农民工业余唱畲歌的地下室“歌厅”现场,对福安畲族农民工音乐生活问题展开初步调查。2007年10月2日至14日,笔者再次前往福安,并扩及宁德、霞浦、福鼎等地做畲族农民工及其音乐问题调查。下面为两次调查的结果。
  一、福安城关畲族地下室歌场实录
  福安市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市。这些年,随着民族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福安畲族的乡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畲族参政议政权力得到重视,畲族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城乡收入不均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安畲族村民与全国千千万万的农民一起走出了大山,进入城市打工,其中就近在福安城关打工的畲族约2万多人。然而,城镇毕竟不是畲族的原乡,畲族农民工是城镇的边缘人,他们中有25%的人临时搭建住房,大部分人则面临着一系列生活的不便和困顿。工作之余,劳累、忧愁、困惑以及离乡背井的孤独感、失落感缠绕着他们。于是,他们自动聚集在一起唱歌。
  1.福安城关畲族歌场构建情况。
  自从2001年宁德市蕉城区蓝溪村畲族工棚的畲歌唱响之后,2004年正月,在福安县城打工的畲族人也自发集中到离城2公里的坂中畲族乡住家唱歌。后来消息传开,专程赶来坂中唱歌的人越聚越多,畲族住家终于容纳不下了。歌手们找到了福安城关的公园,但公园要卖门票且禁止喧哗。最后,歌手蓝发、蓝木全找到了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宿舍的地下室。在得到福安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蓝廷和满腔热情的支持后,歌手们奋力清扫冲洗。2005年8月份,福安城关的畲族农民工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之地。这里地处城关北部城乡交界地带,但有多路公共汽车到达,来往方便。一传十、十传百,对这一得来不易的地方心有所系的人越来越多,地下室歌场弄堂路口的酒店老板钟奶祥说:“原来也不过热闹几天,没想到一开歌场就关不了,长久不衰。”
  歌场的组织机构为畲族联谊中心,中心的组织人员主要由有一定经济实力又热心畲族歌唱的族人构成。联谊中心的日常经费自筹,大宗经费由福安市民宗局解决。
  2.福安歌场的功用。
  每天晚上7~8点,畲族农民工吃完饭换上干净的衣服就到地下歌场来。有的全家都来,也会带小孩来。一个如此简陋的地下室,为何能聚集这么多不去看五彩缤纷的电视、不去体味五花八门的城镇夜生活,却来这儿唱畲歌、听畲歌的热情的农民工?笔者在现场做了采访,农民工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俗就是这样的!
  “我们畲族盘古开天地就不断这个歌会,风俗就是这样的!”农民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畲族人就喜欢畲族的歌,如果没这个歌会就没地方玩。城里的娱乐就是打麻将,喝酒,进歌厅、舞厅,我一吃饱饭就想来这里看看有没有对歌。”
  “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到处去唱歌,去福安下白石,到霞浦南门、后坂去唱歌,那里有朋友,但现在将近20年没唱歌了。社会经济发展了,没再时髦唱歌,没机会唱歌。去年8月份才知道有这歌场,有空就来聊聊天,很少唱。听歌好听,有兴趣,内容很深刻。情歌、分(别)歌,说出来即‘歌言’,用唱歌来说话;还有小说歌,听出来(明白)很有意义。我把店门一关就来听歌了。”一位41岁的开游戏机店的白沙人说。
  当问及电视节目那么丰富,为何不看电视而来这里,回答是:“电视里唱的歌不一样,听不懂,口音不一样。这里能对歌,更有劲头!”有人说:“电视不好看,歌好听!”回答的人年纪都在35岁以上。
  (2)来这儿解一个心结。
  “一吃完饭就想来这里看有没有人对歌!”
  “这里能对歌。来这里主要看谁的歌更多,谁对得更好。”
  “累了,心情不好,来这里有对歌就对上几句,对完回去睡觉。”
  “来这里主要解一个心结。如果不会说畲话了,听不懂,来这里就没意义!”
  “两夫妻吵架,吵翻了,就来听歌、对歌。对好了,心情就好了。如果没有歌场,就会去喝酒。来这里唱歌,头脑会改变。”
  当笔者问及倘若夫妻双方各自与人对唱情歌,会不会伤害到夫妻之间的感情时,回答说:“不会!爱怎样唱就怎样唱,不会当真的。”
  (3)来这儿沟通信息。
  过去唱歌多为了“比肚才”,穷开心,现在对歌的功能发生了转变。畲民来这儿不仅听歌、对歌,通过歌场会友,还注意沟通、交流致富信息。电机厂老板要招收工人也来歌场,由联谊中心负责介绍;子女要从乡下转到城关读书没有门路,也通过歌会朋友介绍。
  (4)来这儿寻求帮助。
  畲族农民工有很多生活难题,来歌场不啻为一个寻求帮助的契机,如小孩上大学很困难,企业小老板们在歌会上了解情况后便慷慨解囊。比如在赛岐罗江办电机厂的钟荣善就捐了3000元给联谊中心,另外给困难户几百元。联谊中心的会长也捐了100元,其他成员各捐50元。
  (5)畲族文化知道一点也是一种营养。
  来自溪潭镇蓝田村33岁的家具企业老板钟光说:“以前没钱挣没工打才会去唱歌。改革开放以后,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就没学唱歌,而是出来打工。没有经济维持怎么唱歌?现在经济发展了,很多文化却遗失了。为了拯救畲族文化,就应该唱歌。这里是临时性的(歌场),我不会唱,但这是畲族的文化,要知道一点,也是一种营养。按照自己的能力,要搞什么活动我们也会支持。”
  (6)歌场可以宣传遵纪守法。
  40岁左右的床上用品老板钟木石特地赶来告诉笔者:“没来歌场唱歌,就会去赌博,搞迷信;来歌场,歌场就能带给人很多欢笑。歌场还可以宣传党的政策,民委干部经常可以到歌场进行法制、时事宣传,老百姓可以进行法律咨询。我们歌手也可以搞文化下乡,比如正月很多打工的、念书的回家,歌手就可以把歌送到乡下。”
  3.福安歌场在闽东畲族中的影响力。
  各地畲村常来电话邀请联谊中心的歌手对歌,我们第二次来福安的当天傍晚就恰巧赶上。
  10月6日以后我们在福鼎、霞浦、宁德畲村的音乐调查中,也证实了各县的歌手们都知道福安畲族地下歌场,很多人都到过这里唱歌。如霞浦县水门畲族乡茶岗村2008年4月份就有15名歌手打的专程到福安地下歌场对歌,包一部车来回360元,共包3部车花了1000元。他们甚至通过手机联络对唱,霞浦县茶岗村58岁的畲族名歌手钟庭美就说:“现在用手机打着对唱比较普遍。在福安、福鼎歌会上熟悉的,知道了对方号码,就会打来。朋友之间还会问来问去,知道哪个人唱得很好,就打电话邀唱。比如盐田乡一位歌手40岁左右,只与他见过一面,不知从哪里弄到我老婆的电话(我老婆也是歌唱好手),每晚7~8点都打来,连打十几个晚上。既然打来,不唱即不给面子,出于礼貌要应付。甚至也有外省的畲族农民工,如一个在内蒙古打工的福鼎人,通过朋友介绍把电话打到家里来,打半个小时,再长受不了。有时电话太多,只好推说工作忙。大家用手机唱歌聊天,一般都唱情歌,找个异性唱开心,一般不会对出感情。”
  二、宁德蕉城区畲族农民工音乐实录
  1.蓝溪村畲族农民工歌棚实录。
  东侨曲尺塘位于宁德市蕉城区城关与乡村的结合部。1979年以来,福安、霞浦、寿宁及宁德蕉城区部分边远民族山村的畲族农民陆陆续续到蕉城打工,并在东侨曲尺塘地段先后自行购地搭棚盖房(至1995年购地面积有15.07亩,简单搭建和部分建房总面积为7236平方米),形成蓝溪村。截至2007年10月,共有168户,常住人口800多人,连流动人口在内计有1000多人。
  农民工的歌棚就在聚落的街上,由一蓝姓族人提供场地,名曰“蓝溪畲族文化活动中心”。蓝溪村的领头人乃热心民族公益事业的民间青草药医生钟显玲,他是宁德八都人,55岁,26年前搬到了这里,中心的一切事宜皆他主持。中心搭建有一简易歌台,其中电视机是宁德城关的蓝为金送的,VCD是歌手蓝成钗买的,桌椅等其他设备由钟显玲安排。
  尽管蓝溪村畲族农民工的居住等生活问题一直没解决,但唱畲歌自2001年宁德蕉城区金涵乡第二届畲歌会举办之后就在蓝溪村复苏。当我们问及:“既然你们说‘没有安家,何来乐业’,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唱歌?”畲民七嘴八舌说:“我们畲族打工累了,晚上回来心里特别烦。我们离乡背井跟谁唱?跟外面的人唱?人家会说你说的不是我们的话。回来又没有(娱乐),肯定得唱几句,畲歌才不会断掉!”
  当蓝溪村的畲歌唱响时,其他地方的畲歌传统均未恢复。蓝溪人拍拍胸脯说:“要唱歌就到我们蓝溪来!”于是,四面八方的畲族人凡是来宁德蕉城的,就会找上门,男来女对,女来男对。因对歌对到半夜时有吃点心的歌俗,开始点心费由个别人支付,后来由于来的客人多了,就分到各家各户去对歌,点心亦分摊到户负责。虽然大家生活并不宽裕,但钟显玲说:“大家的意思是把祖宗的文化传下去,个人流一点汗(没关系),畲族人就是这样,好东西都扒出来招待客人,过后自己吃咸菜。”
  现在,只要有客人来,蓝溪村就有歌声,特别是节日如“三月三”、“九月九”。过年来客太多,房间装不下,歌会分成6场举行。平常,中心也把培养下一代唱畲歌作为重要工作来抓。42岁的电工蓝成辉说:“畲族文化应当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现在小孩畲话都不会讲了,再不唱(传统)就会断掉。”现在村里的孩子放学回家吃完饭做完作业就会来中心学唱歌,一批一批地培养,中心贴钱买矿泉水、糖果、笔、笔记本给孩子,现在重点培养了四男四女。35岁搞瓷砖销售的钟昌弟说:“为了传统(能保留)下去,只能这样,没办法。”在现场我们听了四个小女孩的演唱,也看到无数双热切期盼的眼睛。
  “有歌手就不怕没歌场”,蓝溪村拥有曾经去台湾、福州、厦门、浙江景宁等地唱过畲歌的雷石凤、雷美凤、钟坛钗等著名歌手,慕名来对唱的各地族人络绎不绝。而且,现在通讯方便,这些名歌手经常会接到不认识的族人热情邀请前往对歌的电话,甚至半夜都打来,在电话里就跟你对起来。
  蓝溪村的畲族农民工同时也是蕉城区中华畲族宫歌会的热心发起者。如2005年歌会就是他们发起集资1万多元办起来的,2006年也是他们发动集资2万多元;2007年“三月三”,区民委给3000元,金涵乡给2000元,蓝溪村民一户出100元共集资4万元。为了保障歌会的安全,钟显玲主动到派出所与公安、交警联系,寻求支持。他给有关人员发牌子、派保安。他说:“看着畲族宫冷冰冰的,就想把它做热闹来,(我们搞发动)不是想吃群众的钱,(我们)想多出100元、50元还(更)舒服。”蓝溪人对畲族传统文化的热心感动了闽东各地的畲族群众,他们说:“你们办,我们再没空也会来!”
  村民除了热切希望政府能解决蓝溪村的农民工聚落问题,也热切希望政府关心农民工的唱歌问题。他们很希望有一个唱歌的地方,但靠村里的力量办不到,钟显玲说:“如果政府给8~10万,歌场就可以盖起来。”
  2.新源村畲族农民工音乐实录。
  新源村地属亭坪村,距宁德蕉城区3公里,是金涵乡一个移民小区,土地十多亩。1996年以来,古田、福安、霞浦、福鼎、周宁、屏南、罗源各地山区农民陆续下山来到这儿买地,至今已聚居3000多人,其中1/3是畲族。由于亭坪村只提供建房用地,移民没有土地种植,因而主要从事泥水、装修、电机、砖瓦、养殖等工作,生活显然比在山区时有所改观。外地许多农民闻讯都愿意搬到新源,只是现在地皮价格上涨,令人望而却步。
  新源村畲汉杂居,平常畲族客人来新源对歌,主人得考虑彻夜对歌影响他人,尤其是汉族休息的问题,所以若客人多,一般都会到亭坪村的畲族民间艺术活动中心唱。每年“三月三”、“九月九”等节日,这里宾客满棚,楼里挤不下,就三五成群唱到马路上去。新源虽然另辟村寨,但亭坪村委会仍然视若己出,不仅提供歌唱场地,还热心支持其培养下一代歌手。
  新源畲民对亭坪村委会的热心支持心怀感激。来自周宁县云门村的畲歌好手、“歌老师”蓝徐全就说:“亭坪村领导对我们很好,我有多少本事都要使出来。”他为宁德畲族宫的“三月三”、“九月九”歌会不遗余力,教八男八女传承“龙头舞”、“铃刀舞”,并传唱畲歌。
  新源移民畲汉杂居,客观上加速了民族文化的融合:畲民要讲普通话、学宁德话,学龄儿童在亭坪村或到城关更好的学校读书,而汉族群众也在学畲语、唱畲歌。

附注

*本篇写于2000年。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蓝雪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