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歌窝”白露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632
颗粒名称: 畲族“歌窝”白露坑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319-3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畲族村落的文化历史。白露坑村是畲族叙事诗的故乡,有着丰富的畲族文化和历史。这里的人们通过创作和改编歌谣、小说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了畲族文化。其中,钟学吉被誉为“歌先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创作了大量的歌谣和叙事歌,如《高皇歌》、《诸葛亮》等,为畲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白露坑村的文化传承也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保护和传承,如钟昌尧等人的努力。此外,白露坑村还流传着许多与畲歌有关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畲族文化的浪漫和情感。
关键词: 霞浦县 畲族文化 文化传承

内容

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是闽东一个普普通通的畲族村落,这里黄墙乌瓦,有青藤缠绕的瓜架,绿叶婆娑的香蕉树群,还有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黄灿灿的稻田。这里作为畲族叙事诗的故乡而闪耀着畲文化的辉煌。
  畲歌云:“要问歌言出哪里?出在霞浦白露坑。”畲谚云:“要问歌先生,就去白露坑”,“求教歌秀才,白露坑垌来”。白露坑人最早把汉族章回小说、评话唱本改编为畲族长连抄本正歌,此歌又称“小说歌”。一说到这个话题,白露坑人总要十分自豪地提起“歌先生”阿太公钟学吉。钟学吉,谱名国吉,奏名法宁,学名春黄,因寄名于当境土主陈师公,又别名陈吉,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钟学吉7岁入私塾,又师从堂伯父钟廷吉,从小受畲文化的熏陶。清光绪元年(1875)年方二十的钟学吉当私塾先生又兼任巫师。其时他开始创作歌谣,如《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后来,他将祭祀仪式上的本族史诗《高皇歌》改编为通俗易记的《高辛氏》。又根据汉族小说、传说改编了许多“小说歌”,如《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清末民初闽浙畲族在福宁府地(霞浦城关)联谊而建山民会馆,平时接待闽浙十余县过往求学、办货、探亲的族人。钟学吉任该馆董事,并常驻山民会馆。他以睿智机敏的笔锋,创作了大量的叙事歌,经山民会馆客人的传唱,歌言遍及闽浙两省。根据畲族真人真事改编的小说歌《钟良弼》、《末朝歌》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末朝歌》又名《末朝纲》,始作于民国八年(1919),修定于民国十年(1921)。该歌起句为“乌是做事来记数,细侪大人来看过,明朝皇帝又该末,末朝百姓做灾过(灾祸)”,而后历数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殃及百姓。全歌数百余条,悲愤缠绵、声声血泪。钟学吉在歌尾的题名落款,按畲家“歌先生”传统,采用“拆字歌探”法,即以字谜的形式,将名字隐于歌中。即:“做歌人在白露坑,谱分陈家讨有名,上字分做二十讲,士字加口是郎名。”这里隐含着他的别名“陈吉”二字。有些歌言中,他的落款是“三人同日去看花,廿一由八回来家”(春黄),或“文字加上十一口”(学吉)等。
  当时名声仅次于钟学吉的“歌先生”,还有白露坑的钟学算、雷韶春等。至于钟学吉之前的白露坑歌史已无文字或口碑可考,但白露坑作为畲歌之源,伴时光之流淌而汩汩作川,永不枯竭。笔者走访了钟学吉的第四代传人钟昌尧,他也是出口成歌的人,62岁仍是容光焕发、精力过人。他抄录了大量歌本,是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的热心人和供稿者。他说,白露坑哪个大男细女不会唱歌,每逢重阳,村附近的小葛洪山是闽浙诸县畲族群众的歌圩集合地,届时更是白露坑人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很可惜,笔者没带录音机,未能把他与歌友们的声音录下来,而九月初九的小葛洪山自此便成了笔者心目中的向往之地。
  白露坑,古名“白鹭坑”,又名“白虎坑”,“文化大革命”中曾改名“红坑”。笔者在采访前就听说,这里流传着与畲歌有关的悠悠曲折的爱情故事。问及钟昌尧,他言语平淡地说,民国初年,他上厝的阿哥口舌伶俐,阿哥的妻子就是在盐田乡洋边对歌对上的。

附注

*本篇写于1993年。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蓝焰
责任者
钟学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