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出全本《高皇歌》流传子孙代代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620
颗粒名称: 献出全本《高皇歌》流传子孙代代唱
分类号: J642.2
页数: 4
页码: 303-306
摘要: 本文介绍了雷仕安老人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他献出了失传已久的《高皇歌》全本,并致力于畲歌的传承和推广。他的贡献对于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畲族文化 雷仕安老人 高皇歌

内容

“上界仙人盘古王,落在凡间造天堂,左手拿日右拿月,管得天下百姓上……”这是2006年畲族“三月三”乌饭节,在顺昌县水南镇溪兰村举办的“少数民族村第六届畲族会”上演唱的畲族祖歌《高皇歌》中的一段歌词,演唱者是一位86岁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家住顺昌县元坑镇谟武村,被人尊称为“歌先生”的雷仕安。正是他,不久前献出了失传已久的全本畲族祖歌《高皇歌》。近日,笔者采访了这位可敬可亲的老人。
  在帮人写对联中学唱歌
  雷仕安老人1922年出生在建瓯黄道乡岩前村的中村自然村,村子很大,分为三个自然村。
  雷仕安是个苦孩子,10岁丧母,12岁丧父,只在9岁那年读了一年的书,就外出打零工。雷仕安老人回忆说:“那时读书进不起学堂,只是几家凑合在一起,轮流请先生,一家派饭一个月。读书叫读‘孔书’,条件很艰苦,学生用木棍、竹片当笔,在地上写字,老师用瓦片当黑板教学生。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学生写错一个字,要打五个手掌。”然而好学聪明的他,就凭着在这一年中受到的行为规范教育和识字基础,边打工边自学,几年下来,不仅识了不少字,还练就了一手好书法。13岁起他就开始给人写对联。老人回忆说:“那时候写对联没有墨,就用炭和灶烟磨成细粉,调成墨来写。帮人写一副对联,在富人家可以换到一个猪脚,在穷人家里可以吃住好几天呢。”
  岩前村是一个畲族村,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里到处是歌的海洋。畲族节日多,有农历正月的春节、“二月二”的会亲节、“三月三”的乌饭节等。他们不仅在各种节日和喜庆的场合唱,在日常生活和劳动时,也以歌对话,互相对答。
  节日和喜庆的场合,少不了雷仕安这个能写对联的穷孩子。他在民间肥沃的音乐土壤里顽强生长着,凭着对畲歌的热爱和聪明勤奋,到长大成人时,已学会了3000多首歌。
  然而,有一首歌却是不容易学会的,这就是畲族的祖歌《高皇歌》。《高皇歌》又称《盘王歌》、《龙皇歌》,是畲族的长篇叙事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以及不畏艰难,垦荒开基,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只有在重大场合和重要节日,才由族中有名望的长者演唱。雷仕安老人说,由于这首歌歌词艰涩难懂,又有严格的韵律音调要求,不太容易学,他学了三年,才完整地唱了下来。
  山歌唱到北京去
  在雷仕安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珍贵的照片,老人特意在相框上包了一块红布。在合影的300多人中,站在毛主席身后的就是雷仕安。说起照片的来历,老人显得异常激动和兴奋。
  1949年5月,雷仕安逃壮丁逃到了顺昌,落户在距县城5里路的井垅畲族村。过了5个月,顺昌县城就解放了。翻了身的雷仕安参加剿匪、土改,成了村里的积极分子,老人回忆说:“有一次帮助解放军带路抓土匪,一次就抓了十几个。”
  由于工作出色,1952年雷仕安入了党,成为预备党员,一年后转正,他当上了村里的支部书记。“我是县里第一批发展的13个农村党员中的一个呢。”老人自豪地说。
  1957年国庆节,国务院和中央民委邀请全国各少数民族组团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又是村支书又会唱山歌的雷仕安,被县里推荐为畲族参观团成员。参观团成员32名,来自全国各地,雷仕安是副团长。
  在北京,一段对话让他终生铭刻在心。那是10月6日,在北京和平宾馆由国务院召开的畲族代表团座谈会上。朱德同志问雷仕安:“你是哪个省的代表?”雷仕安回答:“是福建省顺昌县井垅村的。”周总理插话说:“井垅村我知道。1933年我们攻打顺昌县城,在那里驻扎了一个多月。”这时,毛主席接着说:“是啊,那里的人民真好,帮助红军带路做饭,少数民族的山歌唱得真好听,要坚持把它唱下去。”
  参观团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山歌和祖图。按照国务院和中央民委的要求,进京时,雷仕安带上了本地畲族的祖歌歌本和祖宗图腾画,中央民委组织了专家和全体参观团成员对带进京的32册畲族歌本进行了研讨和甄别,最后确定其中24册歌本为真本,雷仕安带去的歌本也在其中。
  在北京的活动结束后,雷仕安和他所在的参观团又到全国各地参观,行程遍布18个省。他们一路行来一路歌,把畲歌传唱到全国各地。
  十里八乡唱祖歌
  从北京回到家乡后,雷仕安牢记着主席的话,带着中央民委修订、复制的真本祖歌,拿着专区民政局开的介绍信,到建瓯、延平和本县各畲族村落,演唱推广真本祖歌,前后唱了三个月时间。
  在三个月的推广演唱以及后来的日子里,老人特别重视收集整理畲歌。逢有节日婚庆,即使是路远难行,他也要翻山越岭赶去助兴。如果有新歌,他一定要把听到的记录下来。经他收集整理的畲歌有3000多首,内容有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劝世良言等,歌词或抒情、或叙事,通俗易懂,琅琅上口。雷仕安老人还常常将传统畲族歌配上新词,以此宣传社会主义,宣传新生活。
  随着他收集演唱畲歌数量的增多,再加上一副好嗓子,他在当地成了有名的“歌先生”——意即擅长唱歌的人。即使是现在已86岁高龄,他也还能连续唱上5个小时。老人说:“年轻时,能连续通宵达旦唱上两个晚上不疲倦,每个晚上至少要准备上2000首左右的歌,而且不能重复。如果唱重了,对方会马上以歌指出,受到讥讽。”
  献出全本祖歌
  顺昌县文化馆高中良馆长介绍说,畲族人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他们有语言,却无文字,以歌传史、叙情、学文、授业是畲族的一大特色。同时,畲族中也有一种歌本,是借助汉字的形式,表达畲歌里的内容。祖歌《高皇歌》就有汉字的歌本。
  高馆长说,顺昌畲族人口7000多,是闽北畲族最集中的聚居地。1986年,县文化馆曾组织民间文学普查,此后又有全国性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普查。当时曾采集到好几个版本的《高皇歌》抄本,但都不完整,最多的一部也只有30多段100多行,所以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歌谣集成·福建卷·顺昌卷》时没有收录这部歌。
  2007年9月,雷仕安老人无意中听说这件事后,心里很着急,由于从北京带回来的歌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于是他全凭记忆,用了半年时间,将这首全文120段480行3360字的《高皇歌》用钢笔一字不错、一字不漏地写了下来,前后写了三稿,并自费花了几百元复印成册,送给了县文化馆。2008年3月,县文化馆将这本畲歌编印成册。
  高中良馆长说:“真要感谢老人,这是迄今为止顺昌本地发现的最长、最完整、最准确的《高皇歌》抄本了。”
  要让子孙代代唱
  雷仕安老人现在居住的谟武村新村也是一个畲族集聚地,有200多名畲族村民。老人20世纪60年代从井垅村先搬到谟武苗人厂自然村,后又搬到新建的谟武新村。
  老人的大儿子,在谟武村小学当教师的雷积华说,老人生活起居很有规律,只要在家,都要散步、练书法、听歌、讲故事和收集整理畲歌材料。现在还经常外出参加县内外畲族村落举办的歌会、歌圩、对歌和歌王赛。老人身体很好,总是一个人去。
  雷仕安老人说,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不完全是出于对畲歌的爱好,更重要的是想借这样的机会去教教年轻人。现在顺昌能够完整准确地将《高皇歌》唱下来的恐怕只有他一个人了。这些畲歌都是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丢失了,那真是罪过。
  老人说,过去畲歌的传承有一个好传统,就是由村里的老年人进行教唱,一般是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三五成群,很是热闹。他那时学祖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会的,但现在不多见了。今年正月,老人也尝试着在村里教了三天的歌,效果不错。
  现在,在新村中心的纳凉亭里时常会看到老人坐在那里,周围一群年轻人。老人歌多,故事也多,不是唱歌就是讲故事。
  除了唱歌、教歌,雷仕安老人还有一件事看得特别重,那就是参加村里的党员会议。只要事先通知,老人不去唱歌也要参加会议。在老人拿给笔者看的党费缴纳证上,每月1元的党费交得一分不少。
  临采访结束,应笔者的要求,老人唱了一段《高皇歌》:“一心搬来住福建,福建也是好山乡,福建田山好挣食,荒山开来变田洋,抄写一本古今言,流传子孙代代看……”

附注

作者系顺昌县郑坊乡党委宣传部长。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梁璋潮
责任者
雷仕安
相关人物
高中良
相关人物
雷积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顺昌县文化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顺昌县
相关地名
水南镇
相关地名
溪兰村
相关地名
建瓯市
相关地名
黄道乡
相关地名
岩前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