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帮扶水门畲族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596
颗粒名称: 鲤城帮扶水门畲族乡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272-2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鲤城区帮扶水门畲族乡,助力当地教育、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成为对口帮扶典范。
关键词: 水门畲族乡 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

内容

如今的霞浦县水门畲族乡,集镇新楼林立、店铺连片。乡党委书记徐小苗介绍说:“目前集镇规模几乎扩大了一倍。全乡通村公路硬化率,在全县乡镇率先达到100%。”水门的明显变化,是泉州鲤城区10年倾情帮扶工作成果的展示,也是省里作出由省直单位和沿海发达县(市)对门挂钩帮扶民族乡这一决策正确的印证。
  199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泉州市鲤城区与霞浦县水门畲族乡结成对口帮扶的“对子”。10年来,鲤城区动真情、真帮扶,大大加快了水门经济社会的发展。乡长雷兴寿介绍说,2008年,全乡社会总产值预计比1998年增长100%,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20%;水泥公路通达各个建制村,村道硬化率达100%;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卫视”的目标。
  倾力扶教育英才
  水门的教育,原来有两个明显弱点:一是学校危房多,二是贫困学生多。乡中心校建在半山坡上,围墙没钱修,操场没护坡。学生上课挤在阴暗潮湿的教室,教师办公坐在雨天漏水的旧瓦房里。
  鲤城区与水门结对帮扶工作的开篇,就是写好教育专项帮扶的文章。面对水门教育欠债多、帮扶资金紧缺的实际,鲤城区尽量挪出帮扶资金,同时,充分挖掘民间财力资源。每次上水门,区领导都有意带上当地民间组织的负责人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让他们实地体验畲族乡的办学困难。区政府的苦心,点燃了鲤城民间组织和企业帮扶畲乡发展教育的热情。经过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先后捐资90余万元,在水门中学和中心校的校园内建成了两座漂亮的“鲤城楼”。鲤城民间组织和企业还捐资助修了学校受毁的围墙、操场,捐送校用电脑、彩电等设备。据折算,捐赠金额约达51万元。
  短短几年时间,水门办学的硬件建设上来了。鲤城区很快又把水门教育软件建设提到帮扶工作日程上,组织泉州六中、七中、十五中与水门中学“结对子”,撮合鲤城实小、通政小学与水门中心校“手拉手”。鲤城区的学校捐赠电脑、电视、电子琴、实验仪器和校服,向畲乡学校送温暖;定期开展教与学交流活动,为提高畲乡学校教学质量传真经。近几年,区里每年安排资金3万元,用于奖励水门的教师和资助贫困生。2007年,针对水门教师工作艰苦和贫困学生多的实际,鲤城区引导通淮关岳庙注入资金20万元,帮助设立“水门乡鲤城奖教助学基金会”。2007年10月,区里又向基金会注入资金20万元。
  水门中学校长俞峰说:“奖教助学基金会的建立,不仅调动了山区教师安心教学、农村学生发奋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水门当地带出了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受到鲤城各界助学热情的感染,两年来,水门当地畲胞也先后为基金会捐款10余万元。150名受到奖励和资助的师生,在教与学上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了。水门中学中考综合考评近年均列霞浦农村同等学校的前列。
  倾囊完善设施促发展
  水门畲族乡地处山区,全乡23个建制村,2.3万人口,以发展山地农业为主。由于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特别是公路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发展经济长期受到了制约。
  “要致富,先修路”。几年来,在全省“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推动下,水门通村水泥公路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资金缺口仍相当大。2006年,鲤城区开始把教育专项帮扶转到全面帮扶上,想方设法地帮助水门解决通村公路硬化问题。这一年,他们一次性捐资38万元,支持水门湖里、百苋、承天、水井头等村顺利完成村道硬化。
  “鲤城对口帮扶工作,从未因为本地工作忙而脱钩过。”水门乡党委徐书记说。2006年8月的一场台风,鲤城也受灾,但是区里还是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部门来到水门,捐献救灾资金8万元,帮助水门及时修复受毁设施。2007年,水门的小竹湾、长湖等村公路硬化遇到了难题,鲤城区再次捐助20万元。小竹湾是省定重点老区基点村,村支书说:“以前每逢雨季,村民运一车毛竹去水门,由于崎岖不平,一路得装装卸卸,走走停停,10公里山路经常需要走两三天。现在,水泥公路一通,20分钟就解决问题了。”
  村村通水泥公路,大大推动了水门茶叶、林木、肉鸡、蜂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目前全乡茶叶种植面积达1.5万亩,茶叶产量突破了1000吨;速生林已发展了3000亩,预计2~3年内可扩大到1.5万亩;麻鸡养殖专业户已有80家,年出栏100多万只。2006年引进试验养殖的200群蜜蜂,现已发展到2000多群,近期内可突破5000群。
  倾心出好点子增后劲
  鲤城商品经济较发达,当地干群发展观念相对超前。10年来,鲤城区领导特别注重引导畲乡干群转变发展观念,每年都深入水门进行调研和指导,了解掌握乡情变化和帮扶项目落实的情况,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畲乡寻找发展的先机。
  2007年国庆刚过,鲤城区委书记王瑞强亲自带队到水门畲族乡,与乡两委共同分析畲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加快畲乡发展出点子。水门地处山区,但毗邻环三都澳深水港,闽东机场位于境内,随着沈海高速公路、温福高速铁路的开通,具备海陆空交通齐全的条件。鲤城区建议水门把握当前环三都澳开发的有利时机,着力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在机场效应上做文章。闽东机场的建设和使用,一定程度上将增加水门的人流量。水门应主动服务机场,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利用机场建设的效应,大力宣传推介七佛古城、畲族观音亭寨等景点,发展特色旅游服务业。二是在工业发展上做文章。发挥海陆空交通条件的优势,在抓好茶叶、麻鸡生产的基础上,强化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尽快培育一两个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三是在茶叶品牌上做文章。水门有耕地1.95万亩,山地23.32万亩,现有茶叶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无公害茶叶1000吨,是闽东的“茶乡”。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引进茶叶新品种,推广加工新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开拓茶叶市场,形成自己过硬的品牌。四是在培育人才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在外务工人员牵线搭桥的作用,引进专业技术和专业人才,着力学习、培训和推广茶叶、肉鸡种养技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鲤城还为畲乡提供劳务引进优惠的政策。
  每年都带队到鲤城“探亲”的雷兴寿乡长说:“10年来,我们畲乡与鲤城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次接触过程中,他们都为我们出了不少的好点子。他们那种倾情相帮、无私奉献的精神,每次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动。”

附注

本篇写于2009年。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欧招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水门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