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591
颗粒名称: 发展经济文化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260-263
摘要: 本文介绍了霞浦县崇儒畲族乡在政府扶持下,经济和社会得到长足发展,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 崇儒畲族乡 经济发展 教育水平

内容

中共霞浦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地区有管理自主权的精神,为保护崇儒畲族的经济建设权利,充分注意崇儒乡的特点,帮助扶持他们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崇儒乡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等方面大力帮扶,使崇儒乡畲族群众能全面享受到国家给予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优惠政策。
  从1949年至1957年的9年间共投放各种生产资金和救济款16万元,救济粮230担,水利设施投资12000元,还提供了棉花、棉被等救济物资。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生产,摆脱贫困,号召畲族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1957年6月止,全县已参加合作社的农户52836户。崇儒乡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样,多数都组织起来,加入了农业合作社。
  1957年至1966年的10年中,虽曾一度刮起“民族融合风”,民族政策的执行曾受到影响,民族经费有一定压缩,但仍有一定程度的照顾。这些经费除一大部分用于解决畲族群众生活困难外,还扶持了生产,为购买耕牛、修水利、垦复茶园、购买猪苗等,极大地促进了畲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工作受践踏,民族补助经费被取消或减少,每年全县民族经费仅几千元。从1978年开始,党和各级人民政府为切实帮助霞浦县畲族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条件,省、地、县增加了对民族地区的各项补助,从1978年的3.5万元开始,逐年增至1984年的42.6万元,崇儒乡的民族经费也随之增加。在拨款项目上强调不能单纯救济,应主要用于发展生产,自力更生,改变过去的“输血”为“造血”。这些项目多用于改善畲村的基础设施如水、电、路,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畲村的经济建设,如垦复茶园、购买果苗、种植两菇、造林、畜牧等,使崇儒乡畲族经济得到发展。
  崇儒畲族乡成立后,霞浦县人民政府根据相关文件,确定崇儒乡为贫困乡,从1986年起执行省定贫困乡的优惠政策。同时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通知,“乡财政超收部分应全部留给当地,分配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和专项资金时,应适当照顾”。
  崇儒乡自1986年起财政超收金额留成和上交金额情况如下表所示。
  霞浦县人民政府还实行特殊的公粮减免政策,减轻畲族人民的负担,1984年至1990年公粮合计减免2722.45吨,具体数如下表: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崇儒乡的农业生产、经济形势越来越好。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与汉族地区相比,生产发展较慢,生活还比较困难,部分畲族群众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霞浦县委、县人民政府依照1984年国务院发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采取了对崇儒乡部分贫困畲族村重点扶持的措施,帮助这些村摆脱贫困面貌,进而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霞浦县人民政府将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来完成。
  1986年,霞浦县所确定的85个贫困村中,崇儒乡有溪坪、新村、上水、笕下4个畲族村。霞浦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了倾斜政策,从项目上优先考虑。确定在崇儒乡由县直机关直接挂钩的扶贫点为:上水由县委办公室挂钩,笕下由县民委、县司法局挂钩。1989年撤销笕下扶贫点,增加民政局挂钩的溪坪扶贫点,地区民委直接挂钩霞坪扶贫点。在扶贫工作中,县委书记陈济谋7次到上水现场办公。扶贫工作队长期驻村,深入调查研究,帮助畲族制定脱贫规划,尽力关心和改善这些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还从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他们办实事。县委办公室在上水扶贫期间,为上水贷款1.1万元发展畜牧,购牛4头、母羊58头、猪苗80多头。1989年拨款2.2万元盖校舍300平方米;拨款2.8万元开发茶园250亩,改造旧茶园150亩;拨款2.1万元架设了3公里长的高压线,解决村上照明问题;安装自来水2800米,解决吃水难问题;还协助办了医疗站。县民委在笕下村共拨款3万多元,扶持种植香菇10多万袋。在溪坪村,县民委拨款1万多元,架设了从路口到蓟溪坪主村的高压电线,全村3个自然村通了电。县民委和民政局拨款近万元,新建了溪坪学校,民委还拨款4000元帮助垦复茶园。乡政府、县林业局和溪坪、新村、上水等村群众共投资7万多元,办了林果场联合体,造林2000多亩,种上无核柿和油柰等果树。通过扶贫,使畲村的贫困面貌得以改变。
  自1949年以后,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发展崇儒乡畲族教育,以各种倾斜手段,采取适合畲族学生入学的办学形式,提高普及率。为扩大办学面,使偏僻的畲村儿童不出村就有学校可上。崇儒乡的学校从解放初期的2所发展到84所。1990年有民族学校24所,27个教学班,崇儒乡小学在校畲族学生达475人,入学率达97%。1970年创办了1所初级中学。198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普及小学教育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贫困地区实行免费教育,其后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国家应采取特殊政策,重点扶持民族教育,逐步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为发展民族教育,1986年,县政府、教育局、民委将崇儒初级中学改为霞浦县民族中学,崇儒中心小学改为崇儒民族中心小学,上水小学改为上水民族完全小学。民族中学以降低招收分数照顾初中生空白村,为畲族生发放助学金等倾斜政策,提高畲族初中生入学率。民族中学、崇儒民族中心小学还实行了寄宿制。
  崇儒乡畲族解放前卫生条件、健康水平极差,卫生设施几乎空白。1952年设立卫生所,1958年改卫生所为保健院,1984年改称为崇儒乡卫生院,设有9个科室、3个门诊部,内有医士2人,还有中药剂士、助产士等。
  为改变畲族乡卫生状况,县卫生部门、政协老中医委员、妇联等多次配合乡卫生院进行妇科病查治,巡回义诊医疗,在上水设立儿管点,1966至1985年间进行血吸虫疫区的钉螺查勘、灭螺等群众运动。地、县民委还多次组织村医培训,各村设立了医疗站。祟儒乡畲族的人口健康素质正在不断提高。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强
责任者
蓝孝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崇儒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