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的发展与乡村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590
颗粒名称: 生产的发展与乡村企业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259-26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崇儒乡在推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后,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林、茶、果生产、香菇种植和乡村企业等方面。
关键词: 崇儒乡 农业生产 乡村企业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了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经济体制得到改革,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崇儒乡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乡党委、政府根据崇儒乡山场广阔的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了个体、集体、联合体一起上的发展方针,发展林、茶、果生产。
  1976年,乡政府以神头岭畲族自然村为大本营,建立了崇儒乡林场,营造杉木1300亩,80年代中期开始间伐。现林场人员5人、杉木蓄积量为10400立方米。
  1989年,崇儒乡在企岭头建立了由县、乡、村三级联办的万亩林果场。联产村落有上水、郑洋、保安、崇儒、新村、坵山、溪坪、路口等8个村。种下美国湿地松4283亩、本地松(马尾松)4000多亩、杉木2000多亩、日本甜柿200亩、古田油柰200亩。林场人员9人。
  其他较为突出的有:郑洋林场总面积8000多亩,溪坪4925亩,上水2500亩,笕下1400亩,新村940亩。
  2.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
  香菇种植:1986年开始种植。1990年全乡种植香菇800万袋,产量500吨,产值2000万元。出现了新村香菇村和蓝大福、雷马兴等较为突出的香菇专业户。
  新村种植香菇10万袋、年产干菇3500公斤,年产值11.2万元,户均收入700元,人均收入164元。
  蓝大福1986年试种香菇1万袋,获得丰收,后扩大种植,并建立食用菌场厂,内设有无菌室、烤干灶、香菇楼等厂房3座,有香菇生产的全过程设备。1990年生产菇菌种2万瓶,种植香菇6万袋,年产干菇20吨,产值90万元。香菇产品销往厦门、福州、深圳、广州等地。
  雷马兴建立了香菇场厂并与茶叶购销联办,每年春夏两季购销茶叶,秋冬两季生产香菇。1990年种植香菇2.8万袋,年产香菇并收购烤干,计12.5吨,年产值70万元。每年收购干毛茶叶60吨,运往福安、福州、上海、杭州等地加工、销售。又承包茶园80亩,年产茶叶3吨,年产值24万元。
  3.乡村企业逐步发展。
  除崇儒乡蜜饯厂外,5个畲族村分别办了村级茶场、油坊、碾米厂等。
  上水茶场,由个体、集体联办,个人承包,年产茶叶3000公斤,产值1.3万元。新村茶场,年产量1012公斤,产值4044元。溪坪茶场,年产量3000公斤,产值1.2万元。
  新村洋尾清、上水、笕下、溪坪等村办有碾米厂。上水、半路张、清水曲村办有油坊等。全乡5个畲族村的村办企业年产值为3.5万元。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强
责任者
蓝孝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崇儒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