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588
颗粒名称: 社会环境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256-25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崇儒畲族乡是福建省霞浦县三个畲族乡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近年来,该乡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关键词: 崇儒畲族乡 特色产业 经济发展

内容

从东南的霞浦城关出发到崇儒畲族乡有公路纵贯全乡,可通大小汽车、三轮摩托、拖拉机,北经柏洋乡的横江、洋里,可至柘荣县,交通尚便利。
  崇儒畲族乡共有27个行政村,其中溪坪,新村、上水、霞坪、笕下5个村属纯畲族村。此外,岚下、溪边、半路张和坪园、汴洋、崇儒的畲族较多,其他除樟桥外,各村均有畲族居住。
  溪坪村位于崇儒村南部约8公里的山上,先沿公路走4公里多到路口,然后转到盘山小径,可直达。溪坪村包括8个自然村:小岭3个村51户218人,老虎弯18户89人,桃弯山13户56人,溪坪16户72人,林排洋3户11人,猴洞10户43人,均散处于大山四周。居民有蓝、雷、钟诸姓。据说雷姓从霞浦红山来,钟姓自福安坂中乡来,蓝姓有两支,一支自福安王楼来,第四世移于此,至今已21世。在溪坪自然村,建有小学新校舍一座四间。全村共有水田400亩,农地292亩。畲族人民种植稻谷、甘薯,以甘薯、米为主食。为照顾少数民族、每亩征购粮由200多公斤改为60公斤,可以人民币顶缴。
  新村位于崇儒村南1.5公里处,旧称墓村,从崇儒乡政府沿公路向南,至路口过一溪,溪阔约25米,溪床有51个石磴,平常溪水从石磴间流下,如遇水大淹没石磴,便不能通行。新村行政村包括7个自然村:新村36户158人,后地33户141人,石排洋19户76人,洋尾清30户116人,半岭21户85人,世投堂13户56人,走马坪12户51人。均散于附近山岭,尤以石排洋自然村为高,距崇儒村约5公里。半岭自然村在山坡上,距崇儒村约4公里。新村共有水田760亩,农地433亩,水稻亩产410公斤,除缴交征购粮外,人均口粮350公斤。粮食以米为主,山上则米与甘薯各半。全村共有小学5所(其中公办2所,民办3所),在洋尾清新建校舍3间。有个体食杂店5间,日用百货多到崇儒村或城关购买。
  霞坪村在崇儒村北1公里多处,在公路西侧,地势较平坦。霞坪行政村包括6个自然村:霞兰里36户166人,三箩洋16户62人,曲箩5户28人,石竹笼13户57人,大坪后17户70人,乾爿山15户62人。在霞坪,除与各畲族村一样有“郑先锋”外,还有“祖公母”厝,内奉诸神。霞坪还保存着祖图,在年节祭祖时展出。霞坪畲族多雷姓,据说祖先从福安、福鼎迁到湾里,再搬到霞坪。在50年前只有3幢房子,现有20多幢。本地生产较好,口粮达400公斤。
  上水畲族村位于崇儒村西北部约4公里的山上,先沿公路北上转西,过桥经小学到山脚,再拾石阶而上,约1小时可到达。上水行政村包括上水112户456人,下水20户88人,尖峰7户26人,贵岩下8户30人等4个自然村。在上水新建小学一座2层共8间,是全乡畲村最好的钢筋水泥校舍。在小学前面,有一座10扇大厝,系乾隆己酉年(1729)建,至今尚居6户。据现存《蓝氏族谱》载:蓝姓畲族系从罗源大坝头迁来,自第四世蓝五满至今17世,已居住12代人。上水畲族均精制斗笠,尤以蓝克宜手工最细(已过世20多年),名闻各地。上水旧名“水漕泷”,下水旧名“赵叶洋”,均在1949年后改为现名。原有钟、雷姓,因衰落外迁。现有汉族4户,生活和当地畲族相似。上水在诸村中,以善唱畲歌闻名。
  笕下畲族村在崇儒村的西北部15公里处,交通不便,对外有3条通道:一从崇儒村步行经上水、石亭到笕下;二从崇儒村乘车到岚下步行到笕下,均有15到20公里山路;三从崇儒村乘车经城关到福安县松罗,再步行6公里到笕下。笕下多钟、蓝姓畲族,雷姓畲族较少。包括:樟坑16户72人,笕下14户62人,单斗仔5户17人,犁路头3户10人,铁路头4户10人,洋中厝3户12人,溪乾楼12户53人,后樟8户30人。
  在崇儒村东北的坪园,西北的岚下,南部的溪边、半路张,也有畲族与汉人杂居,但仍采取小集中方式,居于自然村中。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强
责任者
蓝孝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崇儒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