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的牛埕下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578
颗粒名称: 走出困境的牛埕下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
页码: 248-2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牛埕下畲族村在年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种经济和劳务输出,实现脱贫致富。
关键词: 牛埕下村 畲族文化 社会发展

内容

牛埕下畲族行政村位于福建省福鼎市白琳镇西南角,全村178户、702口人,散居在海拔754米的大旗山半山腰,曾是福鼎市几个畲族行政村中最为落后的村庄之一。1998年人均纯收入仅800元,村集体经济近乎空白,村里还有相当部分的群众难以解决温饱。而2001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250公斤,农民人均口粮310公斤,分别比1997年增长7.8%和3.4%;村财政收入从原有的“空壳村”增长为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00元,比4年前增加237.5%。
  “小康桥”通向幸福路
  1998年5月的一天,福建省民族宗教厅厅长林文斌率领一行人,沿着崎岖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牛埕下,从此揭开了该村脱贫解困的历史。
  他们叩开一扇扇门,走进村民家中——低矮破旧的住房里,家徒四壁,主人或卧病在床,或闲散在家,那沮丧的神态、木讷的谈吐,让前来调研的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通过调研,一行人主张“要想富,先修路”。福建省民族宗教厅立即下拨资金,在牛埕下修建“小康桥”,连通了4个自然村。此后,福鼎市民委召集全市民政局、财政局等15个单位,在牛埕下召开现场会,决定投资56万元,为牛埕下解决10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先后修建了村级公路,开通了自然村简易公路;新建了村小学教学楼、村委会办公楼和一座公共厕所;完成了各个自然村的饮水工程;购买了100部电视机,无偿发放给贫困户;恢复了村医疗卫生所;创办了村碾米加工厂。
  2001年7月,福鼎市在牛埕下召开了第二次现场办公会,会议着重解决“造福工程”扫尾和配套问题。牛埕下的“造福工程”始于1999年底,主要是将居住在环境恶劣的松柴岗、下新厝、陶必山等自然村的43户村民搬到行政村村委会驻地附近,政府为此提供了倾斜政策和资金扶持。在这次现场会上,协调解决了10多万元资金的落实问题,使“造福工程”的资金增至40万元。
  “领头雁”带出新天地
  牛埕下原有的村委会、村支部成员年龄偏大,思想僵化。白琳镇党委于1998年12月委派24岁的镇司法所干部钟敏为担任村支书,同时,调整充实村委会和村支部委员会的成员,实现了村干部的年轻化。
  新班子意识到,村民还封闭在传统观念中,这是本村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村委会请来福建省茶科所专家到现场指导,更换了茶叶品种,村民开始按照无公害标准管理茶园。福鼎市农业局的技术干部免费为村民培训农业栽培技术。同时,村里派出人员了解太子参行情、蘑菇栽培情况以及茶叶管理技术,引导村民种植太子参,并联系客商直接到村里收购。
  4年来,牛埕下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带动下,从单一自然经济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步走上发展多种经济的路子。全村进行荒山开发,种植了东魁杨梅150亩,高标准茶树220亩,太子参药材50亩,锥粟50亩;开垦复种绿毛竹100亩,改造高产茶园120亩。1999年,仅种植太子参,牛埕下村民平均每户就增加收入5000至6000元。
  与此同时,村里想方设法引导、联系劳务输出。他们与白琳镇政府所属的工业区结成对子,安排近90名村民到工业区打工。白琳党委、政府为村民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并联系镇商会,与企业主协商吸收畲族村民进厂打工。
  牛埕下村集体参股当地的石板材厂、矿山运输,增加了村里的集体收入。1999年,村集体收入增至10万元。
  “造福工程”乐万家
  贫困带来愚昧,发展激发智慧。往日里不擅言辞的村民们说起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充满热情和希望。村党风廉政监督小组组长雷家登说:“我们小组由3人组成,去年4月成立,主要工作是监督村里的财务状况,按月清理一次,按季度公布一次。村领导班子里几个年轻人能为群众办事,为群众解难,他们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那年‘造福工程’征地费需要4万元,工程队进村定金需要1.2万元。村里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支部书记钟敏为就垫上5万元作为预付款。他们心里想的是为村里办大事。村里重新丈量土地,把原先测量不准的地方及时向镇政府反映,共减去300亩。这样一来,每户的农业税负担就从原先的200元减到了100元左右。这样做既符合国家政策,又减轻了村民负担。”
  “造福工程”实施后,新的小学校舍、新的村委会办公楼,以及村民的新居相继建立起来,本村学生的入学率提高,达到97%;村里安装了20多部电话;几乎家家用上了煤气灶。
  2002年5月,福建省民族宗教厅厅长林文斌一行又来到牛埕下时,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一片片青翠的竹林掩映下,一畦畦茶树丛正吐露着嫩绿的芽尖,迎面是带着舒心笑容的欢乐的人群。
  自然条件较差、贫穷落后的闽东畲乡牛埕下村,4年之中发生了巨变:人均收入、人均口粮和集体收入均有大幅度增长,修通了公路,新建了学校,在小康之路上大步迈进。牛埕下迅速脱贫靠什么?关键有一个过硬的领导班子。年轻的领导班子观念新、有干劲,成为带动全村前进的领头雁。他们带头解放思想,让农民从禁锢发展的旧现念中挣脱出来,走出大山,去闯世界;他们沟通了信息,引来了技术,使资源变成了财富;他们为村民服务,同时又受村民监督,他们是村官,又是公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好的农村基层干部,才能使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的战略决策落实到了最基层,才能使“造福工程”顺利实施,才能使山乡经济在新的机制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牛埕下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