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主要措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567
颗粒名称: 十年来主要措施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3
页码: 235-237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造福搬迁工程和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成果。通过发挥山海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同时实施造福搬迁工程,将农民安置到集镇和公路沿线,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安家落户,扩大了集镇规模,推动了小城镇建设进程。此外,还通过建立工业园区,吸引投资,发展工业企业,工业产值逐年增长。这些措施促进了乡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聚集。
关键词: 畲族乡 工业企业 农业经济

内容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硖门畲族乡有着丰富的山海资源,只有充分发挥这些山海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因地制宜,大作“山海”文章。在山区,立足山地资源,搞好综合开发,逐步淘汰了一些品种老化、品质退化、效益差的传统经济作物,先后鼓励和扶持了百合、巨峰葡萄、青枣、药材等一大批高优经济作物在瑞云、柏洋、东稼等村种植,并建立了东魁杨梅等结构调整示范片。2002年全乡经济作物达到8556亩,比1993年增长90.8%,年均增长9.1%,山区种植结构明显改变。在沿海,除了巩固捕捞业外,大力发展浅海滩涂养殖,2000年在硖门垦区利用稻田养殖弹涂鱼获得成功,目前全乡弹涂鱼养殖面积已达到800多亩,仅此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400万元。我们还大力发展了紫菜、梭子蟹、青蟹、文渡蛏、海蛎等3000多亩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高。水产品产量也从1993年的1442吨,增长到2002年的2550吨,年均增长7.7%。此外,我们还利用硖门驻外100多家的铸钢企业,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力3000多人,年收入达4000多万元,农民收入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
  实施造福搬迁工程。10年来,全乡共搬迁337户1393人,其中少数民族145户662人,建立了集镇民族街、瑞云溢洋、葫芦墩、柏洋永和等“造福工程”新村。在造福搬迁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各家各户的不同情况,分别从政策、资金、宅基地等方面给予优惠,特事特办,发扬互帮互助精神,分类分步实施。同时我们还利用高速公路建设时机,将大量的移民统一安置到集镇和公路沿线,尤其是由市建设局科学规划、设计美观的柏洋永和新村,目前已入住140多户,新村内设有学校、卫生所、老人活动中心、商店,并引资兴办了服装、化油器等企业,真正让农民“搬下山来、安下心来”。为此,该新村还被宁德市列为农村新型村庄建设示范点。造福搬迁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农民进入集镇安家落户。我们及时抓住这个良好时机,充分发挥土地优势,让利农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如农村人口来集镇建房、创业和兴办各种事业不受户口性质限制,子女人学、办理营业执照、计划生育等享受与集镇居民同等待遇。对偏远地区贫困人口则在土地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只收征地费,其他一律予以减免。这样不仅留住了本地群众,而且吸引了不少外乡镇农民到集镇建房创业,加快了人口聚集,扩大了集镇规模,推动了小城镇建设进程。
  发展工业企业。成立民族自治乡10年来,我乡从成立之初的“零”项目到2002年拥有柏洋溪头里100亩的工业园区,从1993年工业总产值1894万元,增长到2002年4198万元,年均增长12.2%。特别是近年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市委提出的“上项目、促发展”要求,不断强化项目经济意识,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做到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招商引资,以项目带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项目培植发展后劲。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先后引资兴办了紫菜加工企业4家、茶叶加工厂20多家、海水产品冷冻保鲜厂1家。利用高速公路动工需求,办起石料加工企业14家。特别是2002年以来,我们充分利用柏洋的土地优势,规划硖门柏洋工业小区100多亩。目前工业小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上海天添制衣有限公司、亚星摩托车配件厂已相继投产;总投资1050万元、年产值5000万元的柏洋化工有限公司将于10月份投入生产;投资300多万元的强盛机械厂正在抓紧办理相关手续。此外,海上运输业发展迅速,青湾海运公司总运力达8000多吨,年运输收入达1000多万元。水电等支柱企业技改力度加大,先后技改和兴建了溪坪里和瑞云水库坝后两座电站,装机容量达1240千瓦,建设日供水3000吨的自来水厂。在发展项目工作中,我们组建项目工作专门小组,积极与浙南地区多家企业交流推介,实地考察,并邀请了外商亲临我乡考察,做好渔井围垦、山海综合开发、旅游等多项洽谈、规划工作,项目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为我乡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我们以建立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为契机,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到村到户,现场培训指导,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编写为结构调整服务的既通俗易懂又容易操作的农业科技资料,让新的农业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我们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加强基础教育,加大“扫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力度,防止新文盲的产生。在“两基”达标建设期间,新建和扩改建了全乡中小学校园校舍,先后投入了近700万元资金,一大批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此外,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办学,设立助学奖学基金,扶持特困生上学,鼓励考上大中院校的大学生,激励广大教师努力为地方教育事业贡献最大力量,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提供人才保障。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行政区域面积和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与需求,在重新合理调整中心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医疗所设置的同时,加强民族乡卫生院的建设,并在经费的拨补、设备的充实、人员的培训上给予倾斜,着重在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上下工夫,加强医药市场的监管,民族乡村的医疗卫生得到不断改善,当地的预防保健、农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畲族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