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566
颗粒名称: 十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2
页码: 234-23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自1993年畲族乡设立10年以来,该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发展成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基本小康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投入,乡村两级饮用水工程、渔业交通码头、程控电话等都得到了建设和完善。同时,该乡大力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全面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控制山区贫困人口过快增长,并改善了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条件。社会治安良好,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 畲族乡 经济建设 基础设施

内容

自1993年10月设立畲族乡10周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广泛争取上级各部门的支持,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全面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基本小康建设,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乡容村貌日新月异,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被省政府、宁德市和福鼎市委、市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扶贫攻坚先进集体”、“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
  至2002年全乡的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3亿元,比1993年增长162.4%,年均经济增长率在16%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增长121.6%,年均增长12.2%;农业产值增长46.2%,年均增长4.6%;地方财政收入增加近2倍,年均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3年的903元增长到2002年的3180元,年均增长29.2%,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基本小康水平,全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乡村两级确保正常运转。
  10年间共筹资1000多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新修建通村公路80多公里,行政村级通路率达100%,其中除了斗门头、硖门村处在桐松公路沿线外,瑞云、柏洋两个村已实现通村公路水泥化,渔井、青湾、秦石等村的公路水泥化工程也在建设当中;修复引水渠道、水库、海堤、机耕路等水利设施50多公里,防洪能力大大增强;建成乡村两级7000吨饮用水工程;修建渔业交通码头3座,停泊吨位达3000吨;架设了集镇和九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的程控电话;完成了硖门土地所、卫生院、自来水厂、文化站、兽医站和柏洋、瑞云、硖门、东稼、秦石、渔井等6个行政村办公楼建设,结束了村无址议事的历史;对乡政府的办公大楼、政府大门、职工宿舍、机关大院等进行全面修缮美化;完成了硖门百年老桥登春桥的改造和政府路连接新区的两座拱桥建设;新建小学教学楼2座,中心幼儿园“永针楼”1座,并添置了教学仪器等,教学条件逐步改善;城镇规划和公用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完成了集镇“二纵二横”四条街道的建设,新增住房600多幢12万多平方米,增加人口近4000人,分别比1993年增长152%、147%和330%,水泥路、供排水管道、照明、绿化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乡容村貌发生可喜变化,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今后发展增添坚强后劲。
  大力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全面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山区贫困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一大批教育基础设施得到新建或改扩建,增加校园面积2万多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乡村两级卫生医疗院所得到重新改造和建设,缺医少药的状况有所缓解;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一大批农业新优品种和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广电事业得到加强,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治安良好,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安居乐业。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畲族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