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述说“富饶的贫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542
颗粒名称: 青山绿水述说“富饶的贫困”
分类号: F127.43
页数: 2
页码: 194-19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德市蕉城区上金贝畲族村的地理、气候、人文和经济发展情况。上金贝村地处山区,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商业意识淡漠等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尽管面临贫困问题,但上金贝人仍保留着丰富多彩的畲族传统文化,并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了摆脱贫困,上金贝人需要蓄积力量和把握机遇。
关键词: 宁德市 畲族 经济发展

内容

清康熙中叶有两支钟姓畲民迁入上金贝村,他们分别居住于上金贝村之上下两境。其中一支钟姓族人于清光绪年间编修《钟氏族谱》,记载他们“购置山场,大启尔宇”,“孙枝承荫,累叶敷荣”。至今两境共有82户人家,303人。
  上金贝畲族村地处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东北部,鹫峰山东南坡,自西向东呈阶状下降。区域内制高点海拔635米,村部海拔约325米,为低山丘陵地貌。与闽东畲族乡村区域内主要土壤类型一样,同为山地红壤。
  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影响,上金贝温暖湿润,夏长冬短,春夏雨热同期,秋冬光温互利,雨水充沛。相对高差大,造就了上金贝云雾缭绕、变幻多彩的天象景观,或清晨,或傍晚,看红日东升,望夕阳西坠,万千气象,足以游目骋怀。村落北面有一片经过多年保护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苍藤古树纵横交错,奇花异草遍地丛生,习习山风和着悦耳的鸟鸣。周边山地零星分布的竹林,蕴含着无限的宁静。全村拥有林地面积3185亩,耕地面积824亩。尽管没有平原地带开阔、肥沃、利于灌溉的农耕环境,但适宜栽培多种经济林木和山地作物。在通自来水之前,村民用水主要引自山泉,流量稳定,水质清澈。
  对于有着悠久农耕传统的山居民族来说,山地是上金贝人的栖息地,农耕是上金贝人的生命源泉。这里保留着丰富多彩的畲族传统文化。村民相互交流通用畲族语言,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盘歌、节庆、饮食、婚嫁等习俗留存至今。
  历史悠久的金贝寺为唐代古寺。原建筑虽已不复存在,但留有明代的石槽、石柱、石塔,山上散布着盘陀石、乌石马、沥金石、灵响石等,和潜麟沼、双石屏、碧水帘、濛泉井、长老岩、祥云岩等古石一起,号称“金贝十奇”。后山的明代僧塔更激起后人无限遐想。
  如此独特而又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可以说是上金贝取之不尽的财富,但由于地处山区,上金贝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至20世纪90年代初,上金贝村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村里没有机耕路,信息闭塞。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难以覆盖,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普遍存在。村落经济结构单一,村民始终保持农耕的传统,此外仅有的经济来源是柴薪与茶青。农产品商品率较低,村民求一己温饱已属不易,生活的改善与资本的积累无从谈起。全村人均纯收入仅千元。
  村里没有工厂企业,也没有规模养殖,受“耐劳杂作,弗事商贾”观念的支配,村民普遍商业意识淡漠。对于村民而言,市场不过是一个以物易物、解决生活必需品的地方。
  守着青山绿水,上金贝人却无法摆脱贫困;拥有独具魅力的文化生态,却“养在深闺人未识”。经济学家称这一现象为“富饶的贫困”。面对贫困,上金贝人需要的是力量的蓄积和机遇的把握。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