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上金贝畲村的花样年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541
颗粒名称: 闽东上金贝畲村的花样年华
分类号: K288.3
页数: 6
页码: 194-199
摘要: 上金贝村是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的一个畲族聚居村落。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但由于地处山区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曾经面临“富饶的贫困”的困境。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转变种植结构,发展蜜柚产业,村民们实现了脱贫致富。这一成功经验表明,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贫困地区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上金贝村 畲族 经济转型

内容

青山绿水述说“富饶的贫困”
  清康熙中叶有两支钟姓畲民迁入上金贝村,他们分别居住于上金贝村之上下两境。其中一支钟姓族人于清光绪年间编修《钟氏族谱》,记载他们“购置山场,大启尔宇”,“孙枝承荫,累叶敷荣”。至今两境共有82户人家,303人。
  上金贝畲族村地处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东北部,鹫峰山东南坡,自西向东呈阶状下降。区域内制高点海拔635米,村部海拔约325米,为低山丘陵地貌。与闽东畲族乡村区域内主要土壤类型一样,同为山地红壤。
  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影响,上金贝温暖湿润,夏长冬短,春夏雨热同期,秋冬光温互利,雨水充沛。相对高差大,造就了上金贝云雾缭绕、变幻多彩的天象景观,或清晨,或傍晚,看红日东升,望夕阳西坠,万千气象,足以游目骋怀。村落北面有一片经过多年保护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苍藤古树纵横交错,奇花异草遍地丛生,习习山风和着悦耳的鸟鸣。周边山地零星分布的竹林,蕴含着无限的宁静。全村拥有林地面积3185亩,耕地面积824亩。尽管没有平原地带开阔、肥沃、利于灌溉的农耕环境,但适宜栽培多种经济林木和山地作物。在通自来水之前,村民用水主要引自山泉,流量稳定,水质清澈。
  对于有着悠久农耕传统的山居民族来说,山地是上金贝人的栖息地,农耕是上金贝人的生命源泉。这里保留着丰富多彩的畲族传统文化。村民相互交流通用畲族语言,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盘歌、节庆、饮食、婚嫁等习俗留存至今。
  历史悠久的金贝寺为唐代古寺。原建筑虽已不复存在,但留有明代的石槽、石柱、石塔,山上散布着盘陀石、乌石马、沥金石、灵响石等,和潜麟沼、双石屏、碧水帘、濛泉井、长老岩、祥云岩等古石一起,号称“金贝十奇”。后山的明代僧塔更激起后人无限遐想。
  如此独特而又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可以说是上金贝取之不尽的财富,但由于地处山区,上金贝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至20世纪90年代初,上金贝村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村里没有机耕路,信息闭塞。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难以覆盖,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普遍存在。村落经济结构单一,村民始终保持农耕的传统,此外仅有的经济来源是柴薪与茶青。农产品商品率较低,村民求一己温饱已属不易,生活的改善与资本的积累无从谈起。全村人均纯收入仅千元。
  村里没有工厂企业,也没有规模养殖,受“耐劳杂作,弗事商贾”观念的支配,村民普遍商业意识淡漠。对于村民而言,市场不过是一个以物易物、解决生活必需品的地方。
  守着青山绿水,上金贝人却无法摆脱贫困;拥有独具魅力的文化生态,却“养在深闺人未识”。经济学家称这一现象为“富饶的贫困”。面对贫困,上金贝人需要的是力量的蓄积和机遇的把握。
  就这样向前迈了一步
  20世纪90年代上金贝村的经济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拐点。1991年初,有位水果商人租用村集体仓库储存漳州官溪蜜柚,蜜柚的高价位触动了村民。熟悉山地种植、富有开拓精神的原村主任、现任村书记钟庚真想到上金贝的山地光照充足、水源稳定、土壤性能良好,具有种植蜜柚的理想条件。同时由于上金贝海拔略高,气温偏低,蜜柚成熟慢,可以和其他地区错开收获期,从而获得更丰厚的回报,这或许是一条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路子。
  经过苦心钻研,钟庚真掌握了一套成熟的科学管理技术,更率先引进漳州琯溪蜜柚,与村干部钟绍余、钟碧弟及一位漳州果农合股种了50亩蜜柚。1995年,每亩蜜柚收入近2000元,总收入约10万元。当时种水稻每亩的利润仅千元,且种植成本比蜜柚高,管理费时费工。而蜜柚没有大小年之分,每棵的种植成本仅五六十元,产出的利润达150元。
  随后,钟庚真等村干部在村民大会上为村民算了一笔细账,引导村民因地制宜,自力更生,以市场为导向,放弃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联合起来扩大蜜柚种植规模。
  对于扑面而来的市场经济,村民也深有感受,他们也在寻找突围的办法。但此前由于缺乏农业技术,村民种果的积极性不高。现在村干部经过摸索,有了成熟的栽培经验,让村民可以少走弯路,降低创新的成本,也让村民逐步意识到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能。于是,家家户户种起了蜜柚,全村种植面积达500多亩。
  金贝蜜柚具有晚熟、酸甜适口等特点。市场常识是,越有特色的产品和产业,越具有不可替代性,越具有市场竞争优势,越能够做大做强。每年还未等蜜柚成熟,客商的订单就已纷至沓来,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就这样,蜜柚成为村民增收的主导性的优势产业。村民们都在品尝丰收的喜悦时,却有一个例外,村主任钟庚真由于忙于帮助村民种植蜜柚,疏忽了对自家蜜柚的照料,造成减产,损失了一半的收入。
  当金涵畲族乡其他的山区村陆续因为贫困搬离自己的家园时,上金贝人由于种植蜜柚,增加了经济收入,得以继续与青山为伴,不离不弃。
  在村干部带领大家利用山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时,有商贩进村收购林木,并许诺给他们一定的好处,遭到严词拒绝。他们意识到,要想生活富裕,必须发展生产,要想发展生产,必须保护好生态,反过来生态对生产和生活又有促进作用。砍伐林木会破坏畲族人世世代代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傻事不能干。
  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村民们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学会了如何处理与市场的关系。在金涵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村里成立了上金贝蜜柚协会。协会主要进行种植管理培训及营销网络建设,并以基地带农户,以科技创效益,为种植户提供资金、技术培训、经营销路等方面的服务。
  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村民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学到了市场营销技巧,畲民传统内敛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也在悄悄改变,商品观念和市场意识逐渐萌芽。
  同时,村民也始终铭记当地政府给予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在第一次购买蜜柚苗木时,为了降低村民购买每株苗木3.5元的成本,蕉城区民族宗教局对于购买苗木的村民,给予每株苗木2.5元的补贴,共补助村民3万多元。
  实践告诉人们,探求乡村市场经济发展之路,仍应关注村民的主业,即种植业本身,方能达到切实可行的目的。500多亩的金贝蜜柚便是有力的证明,它们敲开了市场的大门。在随之而来的新农村建设中,金贝蜜柚仍是上金贝不可或缺的“绿色银行”。
  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
  跨入21世纪的前几年,上金贝还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畲族小村庄。2006年至2008年,上金贝先后被列入蕉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宁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入新农村建设跨越式发展阶段,上金贝逐渐为外人所熟知。
  新农村建设项目对于上金贝村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时任宁德市委常委、蕉城区委书记的郑民生(现宁德市政协主席)告诉笔者,当初选择上金贝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是因为这里是一个纯少数民族村,虽然比较落后,但生态保护得非常好,而且有区位优势,离市区仅六七公里。
  于是,在宁德市委常委会上,郑民生建议,在原有9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外再加一个上金贝村,并主动要求除原挂点的柘荣县下村外,再挂点上金贝。他的建议得到常委会的采纳。从此,他对上金贝倾注了无限的深情、巨大的心力。为了上金贝的发展,他几乎耗费了自己所有的双休日。村民们都由衷地说:“郑书记是上金贝畲家人的亲戚,一年会来百来趟。从制定规划开始,上金贝走的每一步,都和郑书记分不开。没有郑书记,就没有上金贝的今天。”
  在全盘考虑上金贝的资源、区位、市场需求等综合因素之后,郑民生书记请来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以生活、生产、生态和谐为理念,从高优农业和民族村寨旅游长远发展出发,制定了一个高起点、富有前瞻性的规划——《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该《规划》不仅在上金贝的新农村建设中继续将农业生产作为村民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途径,还着意将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融于新农村建设之中,将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生态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并推向市场。具体措施是,以畲乡风情为亮点,融特色农业、乡村休闲、科普教育、人文体验等为一体,建设多功能、多产品、多效益的畲家寨。郑民生书记协调各有关部门,筹集1000多万资金,落实在上金贝各个项目的建设中。
  拥有雄厚科研实力的福建省农科院也直接介入,实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闽东山区畲家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与示范实施”项目,努力探索“充分挖掘资源、科技提升产业、服务增加收入”的山区少数民族聚居村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针对上金贝村人才匮乏、农产品包装推销能力弱、农民增收不显著等问题,专家们向村民推广蜜柚绿色生态栽培技术。之后村民每年收获的金贝蜜柚果大、质优、产量高,每公斤价格也相应提高0.4元。仅此一项,村民每年增收50万元。专家们还帮助村民印制了1000个金贝蜜柚礼品包装盒,经过精包装后的金贝蜜柚是收购价格的1.2倍。
  将村里30亩冷烂田变身荷花池,更是省农科院专家的神来之笔。初夏时节,接天的莲叶和体态婀娜的荷花吸引了各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在观赏之余,他们还购买莲蓬、莲子、莲藕,这又给村民带来每亩两三千元的经济收入。而在此之前,冷烂田种植的水稻每亩收入不足千元。
  农技专家还为村里引进推广了高新品种“黄观音”、“金观音”等茶叶优良品种,改造了500亩低产茶园,指导村民科学地栽培与管理。此外,还引进了多种珍贵果树和花草,开发建设了葡萄沟、畲家百草园、樱花谷等系列农业观光园。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彻底改善,也使山村的封闭受到强烈的震撼。“4.7公里的进山公路原来只有3.5米宽,后来拓宽到4.5米,现在又拓宽到7米,可以容纳两部大车交会。”村副书记祝杰伟介绍说。高标准的村级客运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公交车开进了村,村民们喜不自禁:“过去出行很不容易,近几年道路硬化之后稍有改善,但也只能靠农用车和摩的。现在坐公交车只要花一元钱就能进出村里,两元钱就可以进市区。”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了新信息、新观念,视野也更加广阔了除了道路交通建设之外,上金贝村的通讯、供电、卫生设施、给排水系统等也进一步完善,居住功能更加齐全,环境更加整洁。安装了路灯、架设了广告宣传栏。新建小水库库容6000立方米,解决了村庄绿化、饮用水净化。污水处理池日处理污水能力200吨。村里还聘请了两名专职保洁员。
  2008年,有关部门曾随机抽样调查30户村民对村庄环境状况的满意度,结果显示,村民满意率达100%。同年,宁德市委书记陈荣凯(现任福建省副省长)到上金贝调研,明确提出,上金贝村要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园、畲族风情园和郊区观光休闲园”。随后,宁德市委将建设“三园”确定为上金贝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随后,为了推动蕉城区旅游业发展,区委还选取上金贝作为试验基地,通过运作,以积累经验。
  随着民族村寨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游、食、住、行、购、娱”等消费,有效地带动了餐饮服务、商业网点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优化了畲村的经济结构。除村集体经营“畲寨酒楼”宾馆外,村民先后创办了三家“农家乐”,两个农产品销售摊点,五家便利店。保持畲族传统风味的菅粽、乌米饭、畲家酒,深受游客青睐。
  短短5年,随着高优农业和民族村寨旅游的逐步推进,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000多元跃升为2009年的6000多元。
  上金贝村千年等一回的沧桑巨变,引起了各界广泛的关注。2008年2月,福建省农村清洁行动领导小组授予上金贝“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称号;6月,中共福建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0月,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财政厅授予“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上金贝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的经验也得到了国家民委主要领导的肯定。2009年7月3日,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和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传堂在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简报》(第51期)作出批示:“福建省宁德市上金贝畲族村在省、市各级组织和部门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科学规划、增强活力,突出特色、惠及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这充分体现了福建省各级组织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福建省各族群众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立足实际,创造性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智慧和力量。”同年,上金贝村被国家民委确定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村。2009年8月,福建省妇联授予上金贝“省级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称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第十届文明村镇”;12月,福建省环境保护厅授予“福建省生态村”。同年,上金贝还被国家旅游质量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12年9月,“霍童洞天—上金贝畲家寨”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正式启动。
  如今,上金贝村正逐步建设成为以畲乡风情为亮点,融农业生产、乡村休闲、避暑度假、康体健身、科普教育、人文体验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上金贝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