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力及其有关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521
颗粒名称: 一、生产力及其有关情况
分类号: K281.2
页数: 5
页码: 166-170
摘要: 本文描述了畲族人民在解放前的生产生活状况,包括农业耕作、手工业、副业等方面。畲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山区,从事农业耕作,面临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工具落后的挑战。他们种植水稻和番薯,同时也进行茶叶和竹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手工业方面,主要依赖汉族铁匠和木匠等专业技术工作。副业方面,畲族人民进行烧木炭、砍伐杉木等劳动。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和经济落后,畲族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面临地租、高利贷和贫困的压迫。尽管如此,畲族人民仍保持着勤劳刻苦的传统美德,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劳动生产。解放后,畲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关键词: 农业耕作 畲族人民 手工业

内容

畲族人民多居崇山峻岭,从事农业耕作,本县亦不例外。他们利用溪流之旁的田地,种植水稻;山坡或无水之处,则垦殖番薯、培植茶树。 这里山高水冷,气候干寒,地质贫瘠,多是沙泥黄土,农作物生长不易。水稻以单季居多,4月播种,9月收场,产量极低,顶好田亩产300斤,差的100多斤,一般都在150~200斤,荒年不在此例,颗粒无收的不在少数,所以有“种田得稻草”的说法。个别水利条件较好、气候较暖的较平地带亦种双季水稻,但为数不多,产量低。如双华片华阳村早稻顶好的亩产120斤,差的60斤,平均亩产90斤,晚稻好的亩产200斤,差的92斤,平均亩产146斤。 稻谷用于交租,番薯米是畲民主要食粮。番薯本是高产作物,由于劳力不足,加上肥料欠缺,无力改良品种,只有红薯、白薯和台湾秋3种。因此名为高产作物实不高产,好的园地亩产400斤番薯米,一般均在200斤左右,4担生番薯加工成1担番薯米。每年10月之后,霜露浓重,番薯水分增多,就需要420斤生番薯才能加工成100斤番薯米。 稻子、番薯收成之后,田地任其荒废,只有极少量靠近房屋周围的肥沃田园,才种上大麦、油菜、马铃薯、碗豆之类作物。大麦一般在10月末播种,翌年3~4月收成,亩产平均50多斤。小麦畏寒,而这里11月就降霜,故一般不种。浮柳片有人试种过,产量极低,亩产仅有20斤,得不偿失。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经济落后,不重视发展茶叶生产,茶叶销路呆滞,使广大茶农无所倚望,多砍伐为薪。尤以1937~1938年间为甚,据浮柳李绍连反映,砍伐时多是大刀阔斧,一下子几千株、几万株地砍掉。他家里收成40多斤茶叶,无法出卖,只好任其霉烂,当作垃圾。 畲族地区经济林很少,唯有杉木、竹林苍郁终年,用于编制竹器、建筑或烧炭之用,比重不大。其他如乌药、草子可作药材,柏油、桐油等均系土特产,数量丰富。 畲民主要生产工具有犁、耙、锄头、山锄、田刀、草耙、斧头、四齿耙、镰刀等。这些工具均系铁制,其功能与形状一如汉族的,且由汉族铁匠锤打火烧而成。可以看出,畲汉两族人民在文化交流与劳动合作上有其久远的历史。 耕畜有水牛和黄牛两种,以水牛为多并普遍应用。 耕畜的使用率很低,主要使用在犁田耙地之上,运输驮载方面因多羊肠小道交通阻塞,大受限制,人们仍然是肩膀加扁担。 畲族是一个以勤劳刻苦著称的民族,男女老少无不参加劳动生产,妇女劳动能力尤其精强,田上田下事务无不勇于担当,她们把孩子捆在背上,跟男人一道上山下地,起早摸黑,毫不以孩子为累。劳动一般无甚分工,只按劳力强弱作出适当安排。但由于守旧风盛,迷信妇女犁田插秧影响收成与“不雅观”的鬼话,不让妇女插手,影响了妇女劳动力的发挥。迷信的揭穿,鬼话的破产,妇女学习插秧,那是解放后的新事。 小孩从小就劳动锻炼,五六岁就牧羊放牛。稍长,则跟大人一道下地干活。十五六岁的孩子肩上挑百斤担子,远行一两公里的事极为普遍。老年人除指导生产外,还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生产,他们虽年迈力衰,脊梁也让苦难给压弯了,但并不示弱,干起活来,仍不失当年的敏捷与豪迈! 由于梯田面积小又分散,花时间多,劳力消耗大,加以国民党经常抓丁拉夫,抓的抓,躲的躲,剩下多为妇女与老人,深感劳力不足,农忙难于应付。于是在春耕或秋收季节,农民之间自发展开帮工活动互相支援,不论劳力强弱,不计工资报酬,这种关系纯粹是互助性质。 那时,无论多么身强力壮,想图个吃饱穿暖仍非常不易。1亩水田以丰产300斤计算,除交地租150斤,牛租24斤,种子6斤外,只剩120斤,1个人一年要口粮500斤,至少得耕种4亩多田地才够养活自身,还得保证收成,生活之难可以想见。浮柳片蓝朝纱一家5口,耕种11500株田园约8.8亩,其中租种地主田地有7000株,年收成12担谷子、14担番薯米。交地租8担谷,牛租224斤,种子30斤,几占总收成量42%,因而终年劳动所得不够半年糊口。无粮户、缺粮户不可胜计,以牛埕陶必山村计算,全村13户40人,3户口粮够吃到6月末,3户够维持到4月份,3户够吃到2月份,其余4户无粮过冬,1人1年平均只有270斤口粮。浮柳片八斗村11户,口粮够维持到4月份的仅2户,其余皆无粮过年,每人平均只有20多斤口粮。饥饿之时,或沿街求乞,或接受雇佣,或从事烧炭伐竹等副业生产,这就是解决口粮的办法。 畲族劳动人民在长年累月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何时播种收成,何时施肥除草心中有数。农事活动一般都按一年二十四节气安排。 对不同性质的土地都有专门利用,一般是水田种稻子,旱地种番薯,但为了调整土壤,也进行轮换耕作,一般是三年一周期,或种豆类或种番薯,均以土壤适宜为定。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畲族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