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家时:牛耕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510
颗粒名称: 我当家时:牛耕田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1
页码: 145
摘要: 本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当家后,养牛、用牛的艰辛经历,以及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成为“用牛好把式”的自豪。如今,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牛耕田的场景逐渐消失。
关键词: 光泽县 雷隆谷 农村生活

内容

到我当家时,刚好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靠着大集体的力量,把板车路开到了白石。有了板车路,大家就用板车拉毛竹、木头出山卖钱,然后每年买一两头耕牛来耕田。牛是集体的,但由私人养。养牛户一年每头牛记600个工分,还给100斤饲料粮,加上还有“谁养谁用”制度,有牛养的家庭既光荣又实惠。我家也分养了一头耕牛。由于从小就盼望有一头牛,终于盼到手了,我把牛当朋友看待。除了春夏秋三季找有草的地方放牧外,冬季翻山越岭去割青茅回来给牛吃,夏季蚊子多,我还专门割来驱蚊草放在牛栏的周围。我对牛好,牛也对我好,看见我就轻轻地摆着那长长的尾巴。可要用牛却轮不上我,上有爸爸,下有两个哥哥,一家就一头牛哪有我的份?1978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我那年刚结婚成家,又因我家那头母牛头年生了仔,所以集体就将那头1岁的牛分给了我。我当家了,小牛也当家了。我向信用社借了钱,请师傅做了犁,打了耙,编了箩筐等农具,学会了用牛犁田、抄田、溶田、耙田等“两犁”、“两耙”;还向老农和兽医师傅学会了用牛的技巧和养牛的技术。“会用牛的用心,不会用牛的用鞭”,“牛无露草不壮”,“若要牛会跑,天天喂青草”等等,都是那时学来的。白石这地方都是“山垅田”和“梯田”,“眉毛丘、斗笠丘,蛤蟆一跳过三丘”,耕地效率低,用牛老把式一天最多犁1亩地,我也能犁1亩地。记得在唯一的一次全组养牛和用牛评比会上,我还被评为“用牛好把式”,我的牛也夺了“最佳耕牛”桂冠。可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一代更比一代好,如今——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雷年江
责任者
邱盛林
责任者
雷隆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光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