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水乡看畲族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504
颗粒名称: 从青水乡看畲族的变迁
分类号: K928.5
页数: 6
页码: 138-143
摘要: 本文介绍了青水畲族乡是三明市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青水畲族乡的戏曲文化、饮食文化、山歌文化、古建筑文化等都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其中大腔戏、大腔傀儡戏、打黑狮等都是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
关键词: 青水畲族乡 文化风情 戏曲文化

内容

青水畲族乡是三明市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位于永安市东南部,青山环抱,绿水萦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远离尘嚣和污染。全乡总面积260.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20米,辖21个行政村(其中畲族村9个,分别为青水村、汀海村、黄景山村、际头村、百芑丘村、沧海村、罗溪村、三房村、柯山村),63个自然村,总人口1.67万人,其中畲族人口56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3.1%,基本分布在9个少数民族村中。青水畲族乡的畲族姓氏为钟姓和蓝姓。据钟氏族谱记载,该支系由河南许州颍川郡,迁福建汀州府长汀县,又移江西省赣州府兴国县太平乡(今高兴镇)蓝田东长径口,后人钟应十公奉旨屯垦,于明永乐二年(1404)再迁往尤溪万足里四十一都(今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盖竹洋)定居,40多年后,在钟应十公的力邀下,又有钟道庸响应明朝政府号召,于明景泰三年(1452)也到了此地,钟道庸儿子钟明三始入籍,距今550多年历史。目前,青水的钟氏皆为钟明三的后裔。蓝姓则主要是清朝时期从上杭、长汀迁移而来,距今已繁衍300多年。青水有口清澈见底的“仙马”涌泉——“出水莲花”,泉流成池,故曰“清水池”,青水由此得名。青水畲族乡古属尤溪县的万足里四十一都、四十二都,解放前叫龙青乡,1951年4月20日青水乡正式成立,1958年10月成立青水人民公社,1984年设青水乡,1987年经福建省民政厅、三明市人民政府批准,改设永安市青水畲族乡。
  文化风情
  500多年来,青水一直是畲汉两族交融的居住区,畲汉文化早已相互交融,受革命战争年代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波及,一些传统文化古迹被毁,但所幸由于这里过去交通闭塞,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小,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支持与帮扶力度加大,使这里的戏曲文化饮食文化、山歌文化、古建筑文化、开闽文化等得以较好地保存,如今整个青水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内涵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繁荣局面。2008年青水畲族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戏曲)。
  1.青水戏曲文化。
  大腔戏。青水大腔戏于1979年被发掘,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国务院命名邢承榜、熊德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大腔戏代表性传承人。大腔戏古代称高腔,又称大门腔和也门腔,因“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而得名,具有“一人启口、众人帮腔”特点和“一唱众和、一泻百尽”特色。曲牌连套体,象征性服饰“儒巾”、“须套”和“生巾帽”别具一格,舞台构架“三青宫”拱门,化妆仅用“红、黑、白”三色。专家冠之以“古气、土气、美气”三大美名,堪称中国戏剧中的“活化石”,距今已有720多年的历史。大腔戏是目前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具有特殊的文化艺术价值。剧本《白兔记》手抄于清顺治元年(1644),于1984年被发掘,是全国仅见的珍稀孤本。《双鞭记》、《二度梅》等优秀剧目一直影响各地。
  大腔傀儡戏。青水木偶戏又称“大腔傀儡戏”,于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腔傀儡戏是用线支持身架,牵动表演的一种古代戏。演职员共八人,三人在后台操作,一人司锣、鼓,一人吹笛、一人唢呐、一人弹弦,一人伸手牵演傀儡身。演者以线调动各种角色的动作,同时口中演唱与各种角色相适应的声调唱段,以别其生、旦、丑。演者灵活敏捷,既要用手指调动其表情姿态,又要口唱能表现出角色身份的唱段,唱腔既有大腔,也有汉剧,形象逼真,引人入胜,也是祭奠祖先的一种民俗活动。
  打黑狮。青水沧海村、三房村的“打黑狮”,又称“傩面舞”,是祭奠祖先、颂扬先祖功德的一种纪念性游艺活动,极具畲族特色,距今已有540余年的历史。每年新春佳节,参加“打狮”的人员身着民族盛装,脚穿着草鞋或干脆光着脚,腰间扎着一根红绸布,肩上扛着铜锏、铁尺、双鞭、双钩、钢刀、棍棒、长矛、金箍圈、狮鼓等十八般武器,在村里的空地上表演“打狮”。2006年,打黑狮表演作为永安市申报“CCTV中国魅力城市”节目赴京展演,轰动荧屏,声名远扬。
  2.青水畲族传统文化。
  青水钟氏宗祠太始祖——龙安祠每年清明寒食日祭祖,这天,祠堂隆重布置,厅中供品丰盛,每家每户制作美食摆祭。神位前要摆一只活雄鸡,热米饭四碗(忆思饭),菜、汤各一盘,回忆祖先创业艰辛,保留了纪念太上祖先的习俗特色。加之有羊、猪诸品,四方六桌,馔盒六架,薯、葱、蒜、甘蔗等多样。千金薯一条表示“根深蒂固”,甘蔗为“节节生根”,葫萝萏、大蒜为“永古长青”,生鲤鱼为“生鲤代龙”,活鸡为子孙报晨昏。厅尾悬挂五颜六色的“锦彩”,表示依照祖先源流特色;万人灯一个(钟道庸迁徙时随身携带的重要之物),表示能照耀万人,子孙兴盛。祭祖时,禁穿着白色服装。在祭期中,备有通引赞礼生、主祭、通赞等,身穿礼生袍、头戴礼生帽,祭主嗣孙等都要衣冠整齐,为始祖祝辞、斟酒,打七星锣鼓,吹笙箫、唢呐,鸣三品龙、七品铳、礼炮,还要演戏,放礼花,燃篝火、彩花和焚香烧纸等。
  青水山歌音域宽广,韵味绵长。畲家人以歌为乐,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咏物,以歌为媒。过去畲族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唱山歌,即景编词,随编随唱。夏夜南瓜架下纳凉,冬日屋内拥火塘,也常以歌对答,追述祖先的来源及有关历史传说。目前,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有《十工农》、《十教妹》、《十时节》、《十条手绢》、《婚嫁仪式歌》、《历史名人歌》等100多首。现在为了进一步做好畲族山歌的传承工作,青水在民族中、小学都开设了山歌兴趣小组,乡政府每年定期举办畲族山歌大赛,以激发大家对山歌的热情。
  青水地处山区,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仅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内就有植物千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达数百种之多,境内生长有金线莲、徐长卿、短萼黄连、雷公藤、七叶一枝花等珍稀药材。长期以来,该乡畲、汉群众靠土方、土药、土办法来防病治病。畲族先民通过反复的实践,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用青草药和其他医疗方法来防病治病的经验,并在汉医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2008年,青水畲族乡举办了三明市第二期畲族草医药培训班,使民族医药得到传承与发展。
  3.青水古建筑文化。
  青水畲族乡目前已知的清代以上不可移动文物以畲族古建民居为主,传统建筑(群)有230多处,其中精致古建民居170多处,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定上报古民居87栋、土楼4处、廊桥6处、寺庙120多所,商周遗迹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宁桥古戏台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闽第一王王审知之母徐氏墓1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2/3分布在际头村、青水村、沧海村、龙吴村、过坑村和三房村6个村,其中以青水村、沧海村和龙吴村为最。
  永宁桥。永宁桥(又称虹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由郑钟义举建,汇集本地、本族及邻近县邑的名师巧匠,历时4年完工,历代不废修饰,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永宁桥是由桥、宫殿、戏台连建的特殊结构,既是独立的单元,又浑然一体。据福建省艺术研究所专家考察鉴定,这种结构在全国各地都比较罕见。
  畲族民居。全乡境内有古民居400多幢,比较精致的有100多幢,主要分布在沧海村和龙吴村。古民居都是一厅一廊的结构,虽然没有二重、三重厅堂的宏大构建,但都玲珑小巧,如诗如画。每座房子都配有大鼓、铜钟、铜锣、钵、罄,每逢节庆家家户户鼓乐齐奏。
  龙安祠。龙安祠是青水钟氏的开基祖祠,由钟明三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迄今已有530多年历史,1981年重修。坐落在际头村村口,地形如“晒日雄鸡”。苏坑溪主源头在此村附近,“水下三叠,春雨淋漓,水流倾如垂帘,俨若庐山瀑布”。
  4.青水开闽文化。
  王审知是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字信通,号白马三郎。黄巢起义时,他与任县吏的兄长王潮一起,跟从王绪起兵,南下入闽。
  如今居住在青水乡龙吴村光坑的王姓家族,是王审知之孙王继昌的后裔。千百年来,他们支脉繁衍,人丁兴旺,子孙陆续散居永安的黄景山、炉丘、坂尾、下坝、小砂、黄龙、曹岩等处及八闽各地,直至海外南洋。但无论居住何地,他们都认真修订族谱,认祖溯根,奉王审知为开基始祖。
  梅花落地墓。885年,王审知三兄弟率兵入闽平乱。第二年春,队伍途经青水龙吴村光坑时,因长途跋涉,军中粮草紧缺,生活物质匮乏,王审知随军而行的老母徐氏身患重病不幸病逝。王审知兄弟就在光坑自然村清坑“东边挂月”的一座小山丘上,按唐制风格建墓葬其母,并命其子孙在光坑罗兜开基定居,世代守护徐氏墓。
  罗兜祠。王审知驻军于公元887年建造罗兜祠、上官厅、下官厅、兵房、兵坪、马道、练兵场等军事设施。现在的罗兜祠是1981年重修的。每年农历八月十一,此处举行“三公入闽”庆典活动,有来自海内外的王氏后裔前来谒祖朝拜。
  青水革命斗争
  1934年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在军事上威胁敌人后方,吸引敌人兵力,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中共中央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行军途中,这支队伍曾两次驻兵青水。青水广大群众积极拥护红军,并把红军安排住在青水的寨兜、沧海等村。至今,在沧海村龙长坊中仍保留着许多北上抗日先遣队留下的标语。这些红军标语至今能完好地保留下来,也可以看出畲族人民对红军的深情厚谊。
  抗日战争期间,青水槐甫村的槐林、甫弼和丰田村的下地、上山洋等自然村,是闽南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林大潘同志领导的游击队活动的地区。游击队还在上甫弼村山上办学习班。当时有16名当地群众参加自卫队组织,增强了地下党组织的力量。1986年他们被追认为青水老地下党、老游击队、老交通员、老接头户。
  青水是受匪害严重的地区之一,永安解放以后,反动残余分子或蛰居乡村,造谣破坏;或潜藏城镇,窥视动向;或暗中行刺,聚股行盗。1950年5月青水匪首王仁锋组织了反动武装“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闽南军区燕江纵队”。由于青水地域辽阔,交通闭塞,村落分散,剿匪兵力不足,因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剿灭土匪。直到1951年4月下旬,在其他各区土匪已基本肃清的情况下,永安地区调集兵力,全力以赴,重点清剿,经过军民两三个月的艰苦奋战,十几名匪帮骨干分子相继落网,王仁锋也在1951年7月12日被击毙。在清剿过程中,我乡农会主任钟庆楠、农会代表钟照隆、国民党开明人士蓝昌裕等畲族同胞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青水畲乡新貌
  解放前,青水的田地多数集中在家族手中,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粮食产量极低,加上交通闭塞,货物难以外运,资源无从开发,绝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解放后,由于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在党和政府的指引下,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积极性更是空前提高,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解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青水交通条件的改善、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扶持政策的落实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畲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到2006年底,全乡21个行政村全部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全乡75%农户世代饮用水不足、不洁的问题。到2007年底,完成了乡通行政村的道路硬化任务,总计硬化108公里,总投资5163万元。目前青水通往外界的出乡通道有四条,距离泉三高速公路桃源连接口仅13公里。到2009年底,实现了20个行政村城乡有线电视联网,共完成烟田道路建设57公里,新建水利工程15386米、改造和维修水利工程22处全长8386米,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全乡累计建成沼气池1301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94台,建成龙头、三溪、沧海等三个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示范村。2009年,青水信用社居民存款余额达到5608万元,以年均13.34%的速度增长。富裕起来的农户家家购买了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手机,部分农户还购买了各类农用车或小车,购置了电脑,安装了宽带。一些农户还盖起了别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住房,仅2009年全乡农村建新房户数就达283户。
  1990年至今,青水畲族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福建省第九届、第十届文明村镇,环境优美乡镇等荣誉称号。

附注

钟育炳系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党政办主任,钟杰佳系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文化发展研究会秘书长。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钟育炳
责任者
钟杰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青水畲族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