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坡兜畲族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495
颗粒名称: 云霄坡兜畲族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121-1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在历史上曾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困扰,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特别是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关键词: 坡兜畲族村 文化传承 历史困境

内容

畲族属山地民族,古称蛮獠、峒蛮,自称“山哈”。“哈”乃客人之意,即外来之人。早期畲民巢居崖处,以“山洞为房、结绳为裳”。由于生产水平落后,他们以射猎耕山为业,在农耕方面仍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每年选择一片山地,焚烧林木作为肥料,用刀掘坑播种旱稻、黍稷等作物,秋后收成。两三年后焚山肥土消失,则另择山林焚烧播种。云霄县火田村这一地名,明末史学家何乔远解释为:“火田,畲也。凡畲,惟种黍稷,皆火耨。此县西向尽山,因开畲焉。陈政建宅于火田村,此地也。”即是当时畲民从事原始流动农业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之写照。史书载:宋元时,畲族大量出现在闽浙山区,并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祖先的发祥地。畲民生性忠信骠勇,曾在云霄红竹尖山掀起汉畲抗元风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畲民为逃避战乱,谋求生计,频于迁徙,分散各地,多聚居于山区。
  一
  坡兜畲族村是云霄县境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保留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1986年4月10日,云霄县人民政府根据坡兜、圳头、安前、安后等四个自然村和下河乡政府请求恢复畲族成分的报告,在县、乡、村三级联合调查基础上,向漳州市人民政府提出相关报告。1987年12月1日,漳州市民政局批复同意原属下河乡车圩村的坡兜87户、498人,下洞村的圳头55户、308人,安前32户、161人,安后21户、119人,以及散居于云陵镇溪美街等处的14户、68人,合计210户、1159人的钟姓人家恢复为畲族成分。坡兜等四个自然村,由原来的车圩、下洞两个行政村拆出,合并成立下河乡坡兜畲族村民委员会。
  钟氏,其祖先可上溯至河南许州颍川郡朱昌县安邑乡,宋代晚期南迁到安徽钟离县,再至江西吉安府丰县乐仁里,后发脉于福建汀州府。云霄下河乡坡兜一带车圩钟姓四村,是福建汀州移民、畲族先民钟朝的后裔钟颜发于明宣德元年(1426)辗转迁居而来,繁衍成族的。据安溪善坛村《善坛钟氏族谱》云:“上世盛自汤王之时,历商、周、秦、汉、唐、宋、元,迨到明、清脉脉相承,若此甚远也,上世住河南省开封许州颍川……又迁闽粤各州县居住,星布若此,甚广衍也,皆是朝公一脉所传,先世屡受。”又据坡兜《钟氏祖宗源流图记福建汀州府实录》载:“祖公先在河南省开封府许州颍川郡,后徙处不堪安业。钟公讳朝,流移福建(汀州)白虎村,葬在汀州府堂便是。”《惠安钟厝源流世系图》又载:“吾祖乃汤王微子之后裔,微子周武王封于宋,公元前二百八十五年间。钟氏源流河南许州,发脉江南江西、福建汀州府,钟氏一族,颍川郡之地,乃钟氏一族之发源地。繁衍至龙海县海澄大始祖道器公,生六子:仙秀、仁峰、燕贻、福寿、隐逸、化成。第六子化成——耿坊公,生四子:长房永玉(原住海澄开基)、次房得玉(往北溪金巷社开基松州、州尾、后房、黄道坑)、三房泮儒(往厦门钟宅后,子孙迁清溪盐坛即安溪善坛)。”
  世传钟朝之后钟道器,讳壮,举进士第,曾任漳州府教谕,后移居海澄,分户为六。道器之第六子钟化成传耿仿,钟耿仿传四子。明洪武九年(1376),其第三子泮儒迁往厦门岛东部的海湾旁,辟社名钟宅,即嘉禾里钟宅村。钟泮儒生五子:钟维清、钟维明、钟维节、钟维月、钟维亮,人称钟宅五房。再传四世后,泮儒第四世三房钟颜德迁安溪善坛;四房钟颜发于明宣德元年(1426)流徙云霄,为坡兜等村钟姓开基祖。另据《善坛钟氏家谱》载:“六房公生有二子,开基海澄西门外吴逢社,建立六房祖宇一座。而后续分支三都、厦门、福州、漳州浦南、云霄、同安、安溪、晋江、南安等地……钟宅社四世祖时,三房颜德公居住安溪善坛,四房居住云霄。”该谱两次载明钟宅社第四房居住云霄,虽未注明村名地址,但查云霄县境历来只有坡兜等四个毗连的自然村世居钟姓。又经调查得知,“云霄姓钟始祖钟颜发是钟宅后裔,与善坛始祖钟颜德是兄弟”。查对族谱,果然同出一源。再经与安溪善坛、惠安钟厝、鸢峰等畲族村查对族谱,证实均为钟泮儒的第四世分支。而钟泮儒又与芗城区浦南镇松州村开基祖钟节玉同为海澄钟道器之后。钟氏族源来自颍川,不仅祖符、族谱相同,而且联络诗句也相通。据悉,其祖训同为“山为龙来水有源,后代子孙凭祖先;不认祖宗遭雷打,千世万代永不昌”。
  从坡兜等村历来供奉的祖宗神主牌及族谱所见,该姓的钟由“金”、“重”两字组成,与汉姓钟之“金”、“童”组合不同(今俱简化为“钟”)。坡兜钟姓村民每年农历五月初三举行一次敬祭河南钟氏祖公、祖妣的纪念活动,与各地畲族传统节日的尊祖风俗一脉相承。1966年,云霄建设龙汾干线公路漳江大桥,工地民工中有安溪善坛村钟玉邻、钟玉庭、钟江华等畲民。他们曾到坡兜村查看族谱,互对暗语,方知同出一源。经了解,双方互通的世代相会联络暗语是:“许由许由,与尔无仇,五百年后,与我添油。”于是互认宗亲,往来不断。
  二
  坡兜村有一座土楼,俗称交椅楼,为明代时所兴建,是云霄县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畲族土楼建筑。该楼依山势而建,四周山坡环绕。该楼背靠祭湖山,左眺笔架山,前为车圩洋广袤田园,同马鞍山相望,面向村道,与车圩小学相对。楼左前植一榕树,与村舍田园相连,楼前小溪流向车圩溪。楼平面呈椭圆形,外墙台基高砌,用河卵石垒砌,上加生土夯制,占地5046.69平方米。楼宽68米,深83米,依山势逐次升高。前列两层,后列三层,呈交楼状。楼辟左右两门,门左神坛祀福德正神,辟水井一口,环围55间,随地势纵横交错;中间有钟氏祖祠、小宗祠及崇耀府钟馗庙。钟氏祖祠位于楼内中部,二进一殿,中辟天井,两侧回廊,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穿斗式悬山顶结构;崇耀府位于祖祠右侧,单体建筑,内祀钟馗雕像及神主牌,后厅辟为观音殿。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风灾水患侵蚀,楼内祖厅屋顶及楼墙已残破不堪,部分建筑倒塌,但整座土楼的结构仍保存原貌。
  云霄钟氏世系的族源来自明宣德年间的开基祖钟道器,属迁居而来的畲族移民后裔。其与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南来开漳时,被称为“蛮獠”的土著居民并无直接联系,故不宜同昔时先兵戎相见、后民族融合的开漳史传闻相提并论。唐宋时期的云霄畲民,绝大多数于宋末元初参与陈吊眼、许夫人及李志甫相继发动并组建的闽南粤东畲汉抗元义军。抗元起义失败,义军遭到元军毁灭性清剿。因而目前所知者,唯此源自明初、衍至如今的钟姓村社,别无他支。
  坡兜村至今尚保留着一些颇有特色的民俗风情。一是村中钟馗庙被村民奉为祖先庙庭,每年冬至前村民奉抬钟馗像游乡巡境;二是不参加邻村祭祀陈元光的迎神赛会;三是农历五月初三,家家户户祭祖,有一件祭品必不可少,即将切成数截的香蕉(后改为豆干)置于祭盘供奉祖先;四是女儿出嫁前要到钟馗庙借剑一把,由一人佩带,另一人拖着榕树枝作为前导,送新娘往婆家,然后把剑置于床顶,四个月后再收回庙中,称之“拖青佩剑”。这些民俗,倒是透露出其先祖曾与汉人抗争,以及保存自身传统习俗的民族尊严。
  云霄钟姓繁衍至今已有23代,历500余年。他们长期与汉族杂居共处,加上人口较少,其固有民族传统习惯正趋于逐步淡化。目前,全行政村人口1623人,坡兜自然村人口650人。村民主要从事季节性蔬菜、黑皮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及外出打工,在祖国和谐大家庭中幸福地生活。

附注

本篇写于2010年。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汤毓贤
责任者
何乔远
相关人物
房永玉
相关人物
周武王
相关人物
钟泮儒
相关人物
钟维清
相关人物
钟维明
相关人物
钟维节
相关人物
钟维月
相关人物
钟维亮
相关人物
吴逢社
相关人物
钟颜德
相关人物
钟泮儒
相关人物
钟玉邻
相关人物
钟玉庭
相关人物
钟江华
相关人物
陈政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陈吊眼
相关人物
李志甫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漳州市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火田村
相关地名
坡兜畲族村
相关地名
善坛村
相关地名
三都
相关地名
厦门
相关地名
福州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
浦南
相关地名
云霄
相关地名
同安
相关地名
安溪
相关地名
晋江
相关地名
南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