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石壁下畲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486
颗粒名称: 幸福的石壁下畲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108-1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石壁下畲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石壁下畲村 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

内容

石壁下畲村是福建省罗源县西兰乡的一个畲族行政村。由于亲缘的关系,我对该村相当熟悉。
  石壁下畲村有一个自然村叫大坪村。大坪村村口道路是一道长长的斜坡,两边有高大的树木和茂密的竹林。村中央有一块小池塘,塘边有一块空地。村周围树木葱茏,一派幽雅的自然美景。早年,村里的房子原始落后得很有“特色”——底层土墙内养牲口,上面木楼住人。这里曾是首部畲族电影《喜鹊岭茶歌》的外景地。
  如今的大坪村,自然美景依旧,所不同的是原来那条坑洼不平的村道已变成平坦顺溜的水泥路,那些人畜混居的土墙木楼也不见了。山谷中,在绿树青竹掩映下,一幢幢崭新的砖砌水泥三层小洋楼,像一座座考究的乡间小别墅。原先的小池塘已改造为美丽的大池塘,空地种上草皮,还砌了一座以“畲家园”为主题的假山,旁边有健身设施。水泥路环绕一圈,路边有宣传栏和标语墙,“建设新农村,造福畲家人”的标语格外醒目。整个“畲家园”占地面积30亩。如今的大坪村分明就是一个花园式的新村。
  过去,这里的群众只能依靠编制一些扫帚、箕、篓等竹制品,徒步挑到城关出售,赚些钱来养家糊口,真的是要想富没门路。现在,赚钱的途径多了,收入也多了,家里什么都不缺,煮饭用天然气灶,通讯用小灵通,出门坐摩托车,家里除了彩电、冰箱还有电脑。现在不缺零花钱,只是为了不让自己闲着,才没有丢下竹编这门手艺。
  主村石壁下新村,地处西兰乡政府所在地,罗源至霍口线的县道边。这里交通更为便利,环境更为优越。新村沿公路两边而建,都是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第一层当店面,二、三层为住屋。夜晚,家家户户门前都停放着“龙强”牌小货车;白天,这些机动车忙着运输石材,一派繁忙景象。
  石壁下村能有这样的新气象,多亏了“造福工程”。“造福工程”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帮助世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边远山区贫困人群,迁移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条件较好的地方重建家园,从而使这部分群众从根本上改善生存环境,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罗源县从1994年开始实施以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的较大规模的“造福工程”。石壁下新村就是整体搬迁的新村。而大坪新村则是在旧村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畲家园”建设由政府投资30多万元,是一项功德无量的民心工程。
  石壁下村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福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村。畲村已迈向小康社会,现在村民们的人均纯收入已由2000年的2780元升到2009年的7000多元,走在全县前列。村里还修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进行了绿化,投入2万元完成低压线改造,安装了有线电视和宽带,筹措20多万元实施饮水工程,按改厕标准建化粪池,兴建村文化中心,村居卫生环境彻底改变,美化了自然环境,加强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拓宽了村民们的视野。
  近年来,石壁下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以前种田闲时多,夏天一堆人围着乘凉,冬天一堆人围着烤火;现在空闲时间,农民读书看报、浏览网页。每年“三月三”举行“畲歌会”,男女老少一展歌喉,还组织畲歌队到八井、水口洋、延洋坂等畲族村参加畲族民俗活动,开展钓鱼、健身比赛。石壁下村真正成为畲家人的幸福家园。
  石壁下村拥有得天独厚的石材资源,且开发较晚,前景很好。石壁下村因其村后石如壁而得名,旧石壁下村畲民的住屋就是建造在石坡上的,到他们家做客得爬一段光滑的石壁路,现在旧村已成为采矿区。该村所在的西兰乡年产石板材约3000万平方米,约占罗源县石材产量的50%。走进西兰乡,到处可见石厂、矿山,是名副其实的石材之乡,而作为矿区的石壁下村自然与石材业息息相关。旧石壁下村在整体搬迁时,家家户户都从出让石材开采权中获得十多万元的报酬。要是过去,人们也就心满意足了,等着用这些钱娶媳妇生孩子养家,但如今畲家人变了,他们把这些钱用来投资,开始新一轮创业。村两委把年富力强的石壁下村民组织起来,从事石材产业有关的工作,如坛口管理、石材加工、经营销售等。其中一部分人合资或独资办起石材厂,更多的是从事石材运输业。在四通八达的畲村水泥路上,常常看到来往忙碌的“龙强”牌小货车。畲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是石材产业的功绩,更是畲乡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劳动力转移的结果。
  石壁下村有首畲歌这样唱道:“畲山处处有茶园,名茶代代佳话传;畲家重视茶文化,茶歌处处唱不完。”这里所产的“七境茶”远近闻名。由于地处海拔400~500米山区,平均气温18℃,常年雨量充沛,雾气缭绕,加上石壁下村茶园多为沙质土壤,泉水易渗透,土壤得以保持湿润,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使“七境茶”的品质更佳。近年来,村里更引进黄旦、台茶12号等名优茶种,改造茶园100多亩,产出无公害、高品质的七境炒绿、龙井、扁针、乌龙茶等名优茶。如今的“七境茶”在跻身中国名优茶的同时,也给石壁下村茶农带来巨大的收益。除此之外,石壁下村还有耕地1050亩,山地5288亩,近年来不断垦复,种植经济林,如绿竹、马尾松、甜竹,产出高品质的食用菌、竹木制品、笋干等,成为畲民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由于石壁下新村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搬迁来的畲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劳动生产的观念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等、靠、要”的落后观念没有了,大伙“闲不住、坐不住”,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干劲更大了。48岁的老支书蓝香寿,原来以做篾为生,在西兰石材开发生产初期,就从事石材工作,有了一定积累后便独立办厂,开经营部,现在在家乡盖了新房子,又在城里买了商品房,拥有私家车,成为石壁下村致富的带头人。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年富力强的畲家人纷纷投身石材业。雷枝清兄弟在以前可是种田专业户,承包了石壁下村周边的稻田。兄弟俩在种田中相互竞争,据说每年能打下干稻谷240担,连地板都被压坏了,但仍然盖不起新房。如今兄弟俩转变观念也投身到石材运输行业,现在一个月收入抵得上种田忙碌一年的收入,他们盖了新房,买了新车。
  在石材生产初期,畲民多用“四轮改”拖拉机运输石材,但是这种运输工具容易出事故,效益甚低。随着石材业的发展,动力更强、安全性更高的“龙强”牌小货车出现了。“龙强”车车价超过14万元,比原先的“四轮改”贵了几倍,这对于刚刚脱贫致富的畲民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压力。但在石材产业中尝到甜头的畲民可不会错过靠运输石材赚钱的机会,他们顺应形势购买了“龙强”车,淘汰了“四轮改”。据统计,光石壁下新村就有20多辆“龙强”车。其中的一位“龙强”车主雷枝春说,一辆“龙强”车除去油费、损耗费,一个月可以赚上万元!他说,要是我们的观念保守,这赚钱机会不就失去了吗?年轻的雷春花虽然在家带着3岁的小女孩,仍利用空余时间学习营销知识,浏览网页,帮助丈夫捕捉石材方面的信息。她说,在经济时代,不看生意书不行;在网络时代,不掌握网络科技也不行。
  畲民们的观念变了,畲民们的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西兰小学的集中办学和福州市民族中学的创办,为包括石壁下村在内的畲家子女接受良好的民族教育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石壁下村学龄童入学率达到100%,全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近年来,村里结束了一个大学生都没有的历史,已经培养出了十几位大学生。这些学子回到家乡,能够更好地为建设家乡、服务家乡做出贡献。
  “党的政策像春风,吹得畲家乐融融;齐心协力奔小康,畲家风光别样红!”现代文明的春风,吹进了畲村,畲族人已向刀耕火种告别,向“七分野菜三分粮”告别,向草寮木屋告别。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畲家儿女正迈向小康生活的新时代!

附注

作者系福州市政协委员。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蓝传枝
责任者
雷枝春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州市民族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西兰乡
相关地名
大坪村
相关地名
下新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