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民族村——水口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482
颗粒名称: 最年轻的民族村——水口洋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100-10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水口洋村是罗源县最年轻的民族村,通过成立互助会、村支书抵押贷款等措施,帮助困难家庭筹集资金,实现搬迁安置。经过共同努力,水口洋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后起之秀。
关键词: 水口洋村 民族村 搬迁安置

内容

水口洋是罗源县34个民族行政村中最年轻的一员。1998年,潮格村汉族村民以水口洋畲族自然村的一片山林遮掩祖墓、破坏风水为由,组织一班人马上山强砍树木3000多棵。这一事件使积蓄多年的畲汉民族矛盾激化,畲族群众强烈要求与潮格村分治,自立行政村。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同年6月,水口洋村正式成立。
  建村后,百业待兴,村民盼着过上好日子。村两委以分期实施“造福工程”为突破口,将原来分散的三个自然村集中搬迁到水口洋。为了不让部分村民因贫穷而掉队,村两委可没少费心思,经过一番讨论,决定采取三个办法:一是成立互助会,帮助困难家庭筹集建房资金,村两委每人结对五户困难户,全力促成每个家庭能有一个劳力外出打工,每月打工收入中的300元交由村里统一调配;二是建房时,发动亲戚邻里义务帮工;三是村支书雷荣进把自家购置于县城的商品房抵押给银行,并动员村两委捆绑担保,为每个困难户贷款5000元,分5年还清贷款,年还1000元。经过5年的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家家户户喜迁新居。
  在村两委的带动下,群众一改往日陋习,你争我赶忙致富,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水口洋的变化赢得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村十多年来,水口洋争取到各类建设扶持资金近300万元,修建了水泥路,接了自来水管,开通了电话和光纤有线电视,安装了路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与此同时,村两委努力探索适合村情的发展道路,确立了“老养、中种、青工”(即老年人从事养殖,中年人从事种植,青年人外出打工),使家庭每一个劳动力都能创收,实现可持续发展。200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是建村时的5倍多。水口洋村也先后荣获福州市先进基层党支部、福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嘉奖。
  沧海桑田,如今的水口洋已是罗源县民族村中的后起之秀,亮点频现:2008年女青年雷翠晶作为福建省两名畲族代表之一,担任奥运火炬手,参加福州的火炬接力活动;村里组织的畲族服装秀是罗源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汇演唯一入选的村级节目;近几年水口洋村几乎年年都要开展畲族文化活动,吸引兄弟民族村参加,反响较大。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蓝善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水口洋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