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畲族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442
颗粒名称: 长泰畲族史略
分类号: K288.3
页数: 5
页码: 27-31
摘要: 本文介绍了长泰畲族的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从平原地区不断向深山密林迁徙,大多聚居在海拔500多米以上的山区。长泰县坂里乡磜头村和下龟村(又名上楼村)的畲民是其中一部分。他们在历史上遭受了多次兵灾和匪患,经济上承受着沉重的封建剥削。尽管如此,畲族人民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共同抗御外来的骚扰劫掠。本文还介绍了畲族人民在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困境和苦难,以及他们在政治压迫和兵灾匪患下的艰难生存。
关键词: 畲族 历史渊源 社会发展

内容

长泰畲族聚居在县城西北与华安、安溪两县交界的山区。那里峰峦叠翠,万木葱茏。畲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同汉族人民一起,披荆斩棘,建设家园,为开发长泰山区,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一
  民族不分大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福建畲族37.52万多人,其中分布在漳州市的漳浦、长泰、龙海、华安、芗城等县区的有3万多人。定居在长泰县坂里乡的有200多人,约为全县人口的1.3‰。
  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无论居住在闽、粤、赣的山区或半山区,都是刚毅无畏的拓荒者。长期以来,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畲民被迫从平原地区不断向深山密林迁徙。因此,大多聚居在海拔50C多米以上的山区。畲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一般只有几户或几十户,在山坡或山坳聚居成村,保存本民族的语言、风俗。而那些同汉族长期杂居在一起的,则逐渐改用汉族的语言了。
  长泰县坂里乡磜头村和下龟村(又名上楼村)虽然人口鼎盛时只有300多人,但由于和汉族的聚居点距离较远,至今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尽管两村的畲民不是同时迁来的,但因语言相通,风俗相同,他们相互通婚,一起举行祭祖和节日活动,共同抗御外来的骚扰劫掠,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据民国时期的《长泰县新志》卷六“蓝雷钟”条目记述:“坂里磜头始祖蓝悦,清乾隆间迁自月仔林。”另据磜头蓝氏族谱记载:畲族在月仔林繁衍三世,祖坟在月仔林,至今当年民宅旧址仍依稀可见。月仔林山高涧深,草茂林密。据故老相传:清雍正年间,一批畲民从安溪县湖头乡长途跋涉到此,结庐沟旁,垦荒造田,生产渐有发展,生活也颇安定,村里还办起一所学堂。无奈地主以山税田租重利盘剥,加上盗贼四起,畲村常遭劫掠,畲民居无宁日。嘉庆年间,畲族人民再次被迫从月仔林迁徙到长泰、安溪两县交界的燕子山腰(即今磜头村)定居。他们在虎狼出没、荒无人烟的山区,伐茅为瓦,编竹为篱,重建家园。由于村前有一瀑布,悬泻入谷,因此村名“磜头”(长泰方言称瀑布为“磜”,如有名的“百丈磜”)。
  从月仔林迁到磜头的第五年,安溪县的李纺和邓壳纠集30多名匪徒,趁午间村民下地耕作,村里只剩下妇女儿童之时,闯入村里,洗劫财物。蓝罗回家取饭,发现匪情,呼唤村民与匪搏斗,竟被活活打死。全村水牛、粮食、衣物都被匪徒洗劫一空。
  1921年的一个夏夜,安溪县匪首杨飘仔纠集土匪20名,再次洗劫磜头村。他们不仅抢劫财物、侮辱妇女,还抓走了村里的13名青年关押在郑治村。后来,放回了10名家境贫寒的村民,但仍扣留蓝月宾、蓝庚申、蓝碰仔为人质,要磜头村交出白银1000元才放人。全村群众只好变卖牲畜,借高利贷,凑足光洋把人赎回。
  解放前夕,国民党大势已去,散兵游勇勾结土匪四出骚扰。庄灶村匪首陈添带领30名土匪和散兵游勇,又一次洗劫了磜头村。临走时,还纵火烧毁民房7间。
  以上浩劫,只是百年来磜头畲族人民所遭受苦难的一小部分。据族中老人回忆,较大规模的洗劫就有6次,一般的骚扰简直屈指难数。畲族人民为了逃匪、逃租、逃抓壮丁,经常躲在山上的草寮里,有家难归,惶惶不可终日。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在旧社会饱受政治压迫和兵灾匪患之苦的磜头村畲民,经济上还要忍受超负荷的封建剥削。
  畲族人民以务农为生,但是地处山腰,可耕地面积少,水源又较缺乏。除了开荒的少数山地外,大多租种地主的土地,农作物以水稻和红薯为主。解放前,村民向地主租种农田61亩,每年要交纳实物地租81担谷(每担140斤)。由于土质瘦瘠,水源不足,耕作技术落后,每亩年产量只有两三百斤(均按旧市斤计),因此,收成之后,在交纳占产量50%以上的地租外,也就所剩无几了。
  1942年,贪得无厌的地主不顾畲民死活,变本加厉、巧立名目,每担地租另加五斗谷子。如此雪上加霜,畲族人民更是濒临绝境了。有一年春旱,粮食歉收,租种10亩地的蓝老眼交不起苛重的地租,地主不仅夺走他家的一头水牛,甚至连一头小猪也抓去抵租。没有了相依为命的水牛,蓝老眼一家人只好外出做长工度日。
  地租之外还有山租。每年每户畲民都要给地主送去柴火抵山租。逢年过节甚至要杀鸡鸭、做米粿给地主上祖坟,然后把这些供品送给地主享用。
  此外,畲族人民还要负担沉重的苛捐杂税,如壮丁费、锄头捐等,名目繁多。于是多数青壮年被迫在谷雨时节外出打短工,立夏回家种田;小暑外出给人帮工,处暑回家干活,秋后就一直在外做工。尽管畲族人民终年披星戴月、胼手胝足,仍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山边林下盖草房,百叶衫裤抵严霜,火笼烤得胸前热,山风吹来背后凉。”这首畲族山歌唱的正是旧社会畲族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
  1949年9月19日凌晨,长泰欢庆解放。1950年11月,解放军剿匪部队进驻磜头村,纪律严明,军民欢洽。当地群众组织起来,主动给部队当向导,站岗放哨,传递消息,畲村妇女热情地为部队烧水做饭。军民配合密切,仅用两个多月就完成了剿匪任务。
  1951年,土地改革运动在长泰广大农村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八月初九,土改工作队进驻磜头村,深入宣传土改政策、发动群众。在工作队的带领下,历时两个月,胜利完成土改任务。磜头村人民都被评为贫下中农,每人分得三亩八分地。世代做牛马的畲族老人站在自己的土地上,热泪盈眶地说:“从清朝到民国,换了多少朝代,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政府!”土改工作队完成任务离村时,村民敲锣打鼓,依依不舍地送到二十多里外的九龙江边,才挥泪告别。
  1952年,磜头村群众响应党的号召,组织了两个互助组,把获得土地的喜悦,倾注到农业生产中去。1955年联合办起磜头村农业初级合作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参加了坂里乡人民公社。原来住在下龟村的畲族人民,在合作化时期,为便于参加集体生产,迁到山下的东山、高岸两村,和汉族人民生活在一起。1976年政府为改善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拨出专款帮助磜头村的5户畲族人民迁到山腰的下楼另建新村。现在下楼已发展为11户80多人的自然村。
  40多年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磜头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畲族人民不但在政治上翻身做主人,畲村的经济文化建设也都取得可喜的进展,群众生活逐步提高,在团结和谐的民族大家庭中安居乐业,前程似锦。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早在1952年国家百废待兴,国民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时候,人民政府就拨出专款,在磜头村创办了一所初级小学。为照顾畲族学生,还给予免费入学的优待。村民深受世代文盲之苦,办学热情极高。邻近的白泉村和青阳村的汉族儿童,也都纷纷前来报名入学。后来,还创办夜校对群众进行扫盲教育,许多人学会看报和简单的计算,提高了文化素质。通过数十年孜孜不倦的耕耘,现在全村已基本扫除文盲。岁月悠悠,人才辈出,村里已有大学生2人,高、初中毕业生各3人。
  为了丰富山村群众的文化生活,1956年11月,政府拨出专款架设了一条广播专线,让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收听农业科技讲座,欣赏文娱节目。政府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建设,1983年架起一条通向磜头村的两公里长的高压线路。从此,磜头村结束了“照明点竹火,磨谷用土砻,舂米靠石臼”的历史。白天,农副产品使用电力加工;夜里,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磜头村地处边远山区,对外交通极其不便。自古以来,村民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一向依靠肩挑背负,翻山越岭。1982年,县交通部门拨出资金支持少数民族修路。奋战两个冬春,终于在岭陡谷深的群山中,修筑了一条简易公路联结坂里乡和高层村,并与县级干线衔接,大大促进了山区经济的繁荣。
  改革开放十年来,畲村人民逐渐由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向开发性的多种经营。改革农业布局,调整农业结构,畲族群众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前提下,组织力量,向山进军,植树种竹800多亩,种果3000多株;还在发展甘蔗种植的基础上,创办日榨5吨的小糖厂一座。随着多种经营的发展,群众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在全村已有95%的农户盖了新房。畲族人民正朝着摆脱贫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奋勇迈进。
  三
  长泰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他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
  畲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当以内涵丰厚的民歌为主。他们在日常生活以至婚丧喜庆、节日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无不以歌当话,互相询问,彼此对答来抒发情感。“盘诗会”是规模较大的对唱,常在春节或重要节日通宵达旦地举行。届时除本村的人外,还约请外村的畲族同胞来村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气氛热烈,令人回味无穷。
  畲族民歌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语言形象,寓意深刻,押韵自然,易学易记。他们运用诗歌形式讲述畲族历史,世代传唱,让子孙都能够铭记先人的英雄事迹和艰苦创业的历史。长篇叙事诗《高皇歌》即为代表。他们还运用民歌的形式把亲见、亲闻、亲历的生活感受编为民歌,来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这种即兴之作的表现形式,以杂歌为多。杂歌内容广泛,有咏物、议事、抒情等,歌词短小精悍、变化自如,押韵和谐,唱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富有感染力,最为群众喜爱。而且因人因事,触景生情,随编随唱,最能显示歌者的创作才华,因此备受青睐。
  长泰畲族民间的工艺美术,当以服装刺绣为代表。无论色彩、图案或剪裁样式,都突出体现畲族人民的审美观与独特风格。磜头村保存下来的民族服装,女装式样较多,大部分是大襟的青色、黑色衣衫,做工甚为考究。特别是头帕、袖口、领口和领上,都绣有红、黄、绿诸色的花卉图案,衣服还镶有花边,构图精美,色泽鲜艳。女鞋造型奇特,鞋头呈尖状,向上弯曲,鞋面绣有各种图案,色彩华丽。男装一般有两种,日常穿着的是大襟无领的青色或黑色布短衫;而结婚礼服则是头戴红顶绣官帽(类似清朝官帽),身着胸前有一方绣龙花纹的青长衫,脚穿黑色布鞋,全身装束体面庄重。30多年来磜头村人民已逐渐汉化,不再穿戴民族服饰。村里保存下来的男女民族服装,只是留作纪念而已。
  畲族人民心灵手巧,编织工艺高超,所制作的竹笠、竹篮、篾扇图案清新。竹编篾扇有多种几何图案,还能编织笔画简单的吉祥文字。
  畲族很重视祭祀祖宗的盛典。每年春节和农历七月十五日,族人齐集祖祠,隆重祭祖。这一天,在祖先的神龛上悬挂历代传下来的祖图。由族中辈分最高的长者主持祭典,诵读族谱,仪式肃穆庄重。祖祠之外,还根据血缘亲疏分为若干房,各自祭奠其先人。
  畲族人民大多信仰佛教,因此,祭祖之外,每当元宵、中秋两个节日,还要拜菩萨。磜头村民也有一些禁忌,如处暑那天不外出、不下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些陈规陋习也已渐次革除,畲族人民正满怀喜悦地接受现代文明。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畲族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畲族百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畲族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也反映了畲族人民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福建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蓝月宾
相关人物
蓝庚申
相关人物
蓝碰仔
相关人物
李纺
相关人物
邓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长泰县
相关地名
福建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坂里乡
相关地名
磜头村
相关地名
下龟村
相关地名
上楼村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湖头乡
相关地名
郑治村
相关地名
庄灶村
相关地名
建新村
相关地名
白泉村
相关地名
青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