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巫术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4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巫术活动
分类号: B933
页数: 2
页码: 743-7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的巫术活动主要由畲巫,也被称为“师公”来主持。这些师公被认为是神的使者,他们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法术,与神灵进行沟通,为人们祈福、驱邪、治病等。师公在畲族社会中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们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能够传达神的意愿和指示。
关键词: 福安市 民间信仰 巫术活动

内容

畲族巫术活动的主要操作者是畲巫,畲家称为“师公”。一般认为,师公主要受法于闾山,如穆阳镇师公雷藏《雷氏巫谱》载:“由太始祖法振公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遇闾山传授巫流技艺。……后经八代相传,历时二百余载,叔同侄协共十四人习此艺出外游行。”①师公均推崇古田临水宫陈靖姑。陈靖姑俗称“奶娘”。师公除得闾山法术外又兼有茅山法术。师公身藏两仙印,一为闾山印,一为茅山印。师公法器有法衣、神裙、龙旗、龙伞、法帽、头冠、手香炉、五雷牌、灵尺、香炉、击罄、净盂、三音、筶〓、铃刀、天尊、丝鞭等。
  古时,畲家凡遇要事均求师公问卦,又称“问神”。师公在求卜者家中设“感应灵台”,又名“显应灵坛”。《雷氏巫谱》载“修求尪福,设斋建醮,起土逐凶,禳关祈福,推生救难,和设驱邪,祷祝佑民皆能效验,故曰‘显应灵坛’”。②师公位于感应灵台前“圆梦”主卜,念咒请神,让神灵附体,代表神灵回答占问的问题。
  师公法事有“文堂”、“武堂”之别,又称“文科”、“武科”,一般法事均文武兼作,“武科”是畲族巫师的强项。师公法事中除祀道教神灵外还供奉氏族神灵,并时时在法事中重现畲族先祖的辉煌业绩。师公施行法术时配以不同手势,俗称“手诀”,俗称“雷诀”。师公行法术包括“白虎”、“过关”、“十保”、“祝星”、“求嗣”、“作福”、“许愿”、“还恩”、“安奉”、“献供”、“清醮九夷”等。
  在巫术活动中“奏名”是畲家最隆重的仪式。奏名者必须在畲族社会中有一定地位的或是从事巫师、地师、医师、接生婆、木匠师傅等自由职业者,住户中上一辈有奏名的,下一辈起码也要有一人奏名,代代相传。需奏名者要凑足一百名,一次性完成。一是有规模有气势,二是节省开支。仪式大约在每年冬至前夕进行,冬至时分正值农闲,冬至前日曜,冬至后日弱。进行仪式的时间为期2天。奏名时需搭起三张八仙桌,称为“三司案”。巫师在桌上表演,仪式由3人进行,3人扮为本师和引师互唱互答。每个奏名者需填写“诰牒”,一式两份,一份称作阳牒,一份称作阴牒。诰牒签署奏名者的“奏名”即法名、职业及从师对象,即所奏神灵。一般从事巫师职业者奏请临水奶娘,从事地师职业者奏请伏羲文王,从事医师巫师职业者奏请神农氏,从事木匠职业者奏请鲁班神。仪式结束,两份诰牒相联,盖上骑缝章,其中阴牒焚化,阳牒保存。待奏名者去世时,再由师公将阳牒焚化,据说是便于奏名者进地府时,将阴阳两牒核对无误。从事奏名者的超度时间一般比常人多一倍。
  上述巫师活动多为迷信陋俗,随着科技思想、无神论观念在畲村广泛传播和普遍掌握,巫术活动已日渐减少。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