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丧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41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丧事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8
页码: 731-73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丧葬习俗中的奔丧、接“后投”和超度等环节。在奔丧中,畲族人通过各种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在接“后投”中,女方的娘家人参与吊唁,并进行一系列的习俗活动;最后通过“做会瞑”的超度仪式,帮助亡魂升天,以求得家族的安宁。这些习俗体现了畲族人对生命、死亡和家族关系的深刻理解,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福安市 丧葬习俗 丧事

内容

奔丧
  1.亲友助丧
  畲族老人病危时,一般都要通告出嫁的女儿和在外的子孙。要是女人病重,也要告知其娘家父兄,使他们及早前来探望病人状态,寻医觅药,以免临危感到突然。
  老人一旦寿终,孝男要向亲房叔伯报丧。报丧时,遇长辈要下跪,平辈要作揖,现已从简。死者要是女性,要请人连夜风雨无阻地赶到她娘家报丧,邀请母舅前来吊唁,以及监察入殓事宜。同时,也要分别向主要亲戚报丧。报丧者要把衣服反穿,让人注意。要是孝男,还要跪在母舅家门外泣诉噩耗,接受报丧者听了诉状之后,要煮面和荷包蛋宴请报丧人,并送给红包,为其“讨衣食”。
  2.哭唱丧歌
  畲族哭唱丧歌者,主要是外嫁的女子和女眷、女客。特别是外嫁的女子,接到讣告时,先是哭悼,而后问明死因等。开箱取出出嫁时娘家就已做好,压在箱底的麻布衫,穿上,一路哭唱着赶来。
  接着就扑到“灵床”哭唱《思亲歌》,诉说死者生前为善,所做的好事,死后给家里人带来的不幸、损失,自己对死者照顾不周,表示忏悔,抚慰死者安息等。直哭唱到亲属一再劝阻才止。
  哭唱丧歌,有用白话和哭唱二种。哭唱时先喊一声死者的称谓、接唱两句;再叫一声,再唱两句;完了,还要喊一声称谓。音调十分悲切。
  哭唱者涕泪交流,声调哀伤凄楚,令人同情,使好多女眷女客都伴唱帮腔。
  3.接“后投”
  畲族女性的娘家,俗称“后投”。
  女者死后,“后投”多托其兄弟前来奔丧吊唁,这时,孝男孝孙应穿孝服,各人手点茗香,按辈份大小,跪在大门处迎接。
  “后投”来人扶起孝男等人,接过茗香,进入厅堂,把茗香插到香炉,同他们一起查看死者脸色、手脚等部位。完了,孝男打汤水给来者洗脸洗脚、端茶、送点心。接着,来者还要向亲邻了解死者病亡经过,检点死者穿衣层数、棺木质量和安葬地点等。一切经过来者许可后,方得装殓。要是来者对死因有怀疑,或对丧葬规格不满意,或死者生前有人虐待死者等,他就要拿足派头,指东划西,为难丧家。有的来者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先“闹”一番再说,俗称“闹丧”。
  古时,畲族每人都有一个讳名行位。男人死后,孝男要向族长讨位。女人死后,孝男要向母舅讨位。讨位时,孝男手端托盘,内点蜡烛一合,放米酒两杯和缠有红纸的鸡腿1对走向母舅桌前,双膝跪地,高举托盘唱道:
  双脚跪落母舅前,心肝忖痛泪淋淋,
  手掏双酒请母舅,封母行位好做神。
  母舅扶起孝男,答歌道:
  今晡后投叫我来,接过外甥酒一杯,
  你母排行第×位,你今礼数做得对。
  母舅接过盘中两杯酒,右手1杯供亡人,将酒泼到地上。左手1杯名为“娘家酒”,倒一半到右手杯中,双手举杯作饮酒状后,放到托盘中,口中念白道:“新坟亡魂,××郡(姓蓝为汝南郡,姓雷为冯翊郡,姓钟颖川郡)行××位娘。”(接大小百千万念和祠堂中同辈女人的年龄大小而排定的位次,如“念五娘”等……)接着就讲彩语道“殁故尊魂,流落东海,浮游南山,一耀风水转,二耀福寿长,三耀子孙代代做官王……。”接着,扶起孝男,孝男将1对鸡腿扯给母舅下酒。1949年以后,这种“讨位”的风俗已废。接“后投”的风也有所减弱。
  畲民死亡,大凡母舅来吊唁时,要随带祭礼1担,其中有半熟的公鸡1只,猪头1个和墨鱼、香菇之类的菜肴共8盘,另香、烛、纸钱若干。丧家除将其香烛纸钱烧化外,其祭礼经祭奠死者后,退还。丧家对母舅除同普通内亲一样,回给白布3尺3寸外,另加8尺白布纪念。
  超度
  畲族“做会瞑”是一种最高的哀悼形式,通过“会瞑”超度亡魂上天,早日降生人世。否则亡魂停留在家里,就会成鬼作崇,使家里人以及左邻右舍不得安宁,引起亲人责难。也有人称之为“做功德”。功是指思念父母抚育之功,德是子孙报答父母养育之德。
  “会瞑”时间,是停尸在家里时或出殡下葬后举行。近代人讲卫生,一般都是死者下葬后举行。
  “做会瞑”时,在丧家厅堂布置起“师爷间”,在“师爷”、“十殿阎王”和“普贤祖师”等神画前搭起香案。有的地方,同时悬挂祖图,在中堂壁上挂“日月紫微太上老君”图,还有金鸡、玉兔、凤凰等图像。在图像前,点香燃烛。摆上茶、酒、五果、五菜以及法师的法器等。并在厅堂右壁下放1张条桌,俗称“灵桌”,桌上放1只香炉,1盏小瓦灯,1个神主牌。神主牌9.9厘米宽,30厘米长,上写死者讳名,背写死者生卒时间。桌边放一个陶钵作烧纸之用。
  法师2至3人,身着红衣、青衣或黄衣,前襟绣龙绣麒麟,背后绣太极图案的祭服长衫;头戴四瓣帽,为土红色,为道士装束。主师手执手炉(内燃香粉末),吉铃或奏板、或如意、或利剑、或净水罐。副师分别敲击三音和大钹。另聘敲锣和击鼓者2人。从傍晚开始,一直唱到天亮。“做会瞑”的仪式程序如次:
  1.起醮筵 法师念咒捏诀“存身”,请历代法师前来主坛。踏八卦九宫,分发符书,叫符官去请“三界”神灵、本县城隍、当境土主等。
  2.洒净水 法师念咒化“甘露神水”一小罐连一小桶,除洒净神坛外,从灵堂到厨房、卧室都要洒。意为清除一切污秽、邪魔鬼怪,建立“变坛把界”。
  3.劝食 请各路神灵喝茶、饮酒、进食。而后,通报死者姓名、年龄、病卒时间等。并烧“疏文”,表明修善者少,作恶者多,今作忏悔,请诸神超度亡魂。
  4.施食 特制一笸箩小馒头,放在神坛的桌下,请孤魂野鬼前来领食。食后,叫其散去,不要干扰丧事。
  5.开路 叫死者亡魂回来洗澡、进食。亦称“吊魂”、“食饭汤”。法师用一根小竹子上挂死者姓名等的纸符,即“神幡”,边念边击乐器边在神坛前后飞舞,孝子手执香炉、神主牌站在厅中喊道:“阿爹哟(或阿娘啊)!回来洗澡、进食,食了上神堂哩。”连喊3遍。这时灵桌下,还要一盆汤水。孝女和女眷哭唱《开路歌》。接着,哭唱《吊魂歌》。
  这时,法师也把神幡飞舞,预示亡魂归来。之后,神幡插到灵桌上,孝子也跟着把香炉、神主牌安到灵桌上,再摆上2个蛋、1杯酒、1盏茶、1碗大米饭汤。孝女和女眷哭唱《食饭汤歌》。
  6.破“地狱” 拜“十五王”,别于汉族,不过“十殿”。
  7.请祭 孝子孝女和主要亲戚这时都要提供祭礼筵,包括猪头1个,好菜8盘,上述母舅随带的祭礼也在这时用,敬祭死者亡魂。祭时,法师敲打乐器唱《五更叹》、《二十四孝》。孝男孝女,包括儿媳、女婿,向神主牌行三跪九叩礼,哭唱《拜祭歌》。同时,陶钵内不断烧纸钱,据说烧纸钱愈多,亲属们送往阴府的金银也愈多。女眷们哭唱《烧纸歌》。
  8.劝灵 由法师唱《无常歌》和《劝灵歌》。
  9.法师“辞神” 歌送各路神灵回府。祈保孝子家门清洁,人畜平安,永赐祯祥。
  10.《师爷歌》 畲家独有功德仪式。
  11.食“长命饭” 为了感谢亲邻助丧,次日早晨,每家都要派一代表去丧家吃饭。俗称“食孝饭”或“孝子饭”。吃不完,还要带回去给细丁仔吃,可以得到长命富贵。丧家也要将剩饭1碗放在米筛上,藏进粮仓里“压仓”,意谓仓盈库满,五谷丰收
  在蒸“孝子饭”时,可看蒸气上升之疾徐,以卜凶吉。因此,孝男孝女要围着鼎灶,左手拿着点燃的敬香,右手拿鼎匙、或菜刀、或其他厨具,到了蒸饭饭气香来时,就手舞足蹈地唱:
  阿×哩!
  长命白饭镬里蒸,大的是仔细是孙,
  与你同食富贵饭,福气也要平平分哩。
  接唱齐声高喊道:“阿×气平平上!”
  送葬
  近代,结束频繁迁徙的畲家人也讲究安身立命之所,生前要起一座楼宅,死后要装一口棺材。挣到“有饭吃”的时候,就想找一小块有“风水”的宝地或“平安地”做坟墓。他们认为墓地有“风水”,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幸福,一使子孙得到繁衍,二使子孙发财当官。否则就要倒运。因此,比较有钱的人家,早就聘请风水先生,俗称“寻龙先生”到家里来,多方寻觅吉地,如枕山面水,龙砂虎砂俱全的地盘,为父母或自己造“寿房”。无钱人家,多数人死后都不能随手做坟墓,都在山上挖洞葬棺。洞的坐向要按“五行先生”测定的年份来定,例如子年大利南北,不利东西;丑年则大利东西,不利南北等。
  死者尸棺放入土洞中,洞口用石头和泥浆封紧。俗称做“红旷”。经过3年以后,尸体腐烂了,在“冬至”日,破洞开棺拾遗骸。拾骨时,由下肢至上肢,最后是头颅,按此为序,逐个放入专用的陶罐(俗称“金瓮”)中。然后,再择一个吉地,在地上挖出一个垂直面,再开一个浅洞,将“金瓮”放入,以石块封口,期待另日再葬入坟墓。称为拾骨重葬。
  出殡时,用一根毛竹或杉木棍扎紧棺材,一声令下,燃放爆竹,迅速扛起棺木,既要干脆利落,又要平稳踏实。孝子手执孝杖,身着麻衫,脚穿草鞋,扶棺;孝女、女客披麻带孝随后哭唱丧歌,一直送到埋葬地点。要是墓葬,那就特别隆重,其出殡(含拾骨重葬者)仪仗程序是:
  1.起棺 把死者棺材或“金瓮”抬到村口,孝女、女客哭唱《起棺歌》。
  2.路祭 在村口摆起八仙桌。孝男孝女和主要亲戚,各人都要备八盘祭礼(如猪头、墨鱼等),茶酒各1杯,点香燃烛,请死者亡魂进食。女眷哭唱《路祭歌》、《劝酒歌》、《跪祭歌》。
  女眷继续哭唱,鼓箫班继续吹打,按女婿、孝女、孝男、孝媳、孝孙、孝孙媳妇和娘家兄弟等为序,逐人手执三支敬香,行三跪九叩礼。叩毕,按大锣、彩旗(白色、蓝色)、灵枢(或金瓮)、香炉,孝男孝女等人,鼓吹班,后勤人员为序,组成仪仗队,一路吹打,放炮,把死者送到墓山。另有一人在前头撒纸钱,每逢三叉路口,溪流撒几片,俗称“买路钱”。
  3.进葬 按照“五行先生”择定的时辰,做墓师傅把灵枢(或金瓮)推进墓孔,女眷哭唱《进葬歌》。
  畲族夫妇“生不同室,死则同穴”。一般来说,夫妇不会同时死去,因此,进葬地,常常是虚左以待男,或者虚右以待女。待后死者上山时,再打开墓门,将新的尸棺放入。
  在安葬灵枢的同时,“风水先生”手把罗盘针,站在坟头“唿山”(俗称“喝龙”),唱《喝龙歌》。
  “风水先生”边唱边把一笸箩的谷粒麦粒撒向坟前孝子的身上,孝子将它拣回,藏入粮仓,以祈仓盈库满,丰衣足食。接着他又继续唱“十要”添丁发财,增福长寿的《喝龙歌》。墓门封好,东家要给做墓师傅一个红包,并给他喂一大块煮熟的猪肉。为他“讨衣食”。
  畲族坟墓都为靠背椅状。墓门用“三合土”(石灰、河沙、黄土拌合)做一平台,像一张条桌。后人上坟祭扫,祭品就排在此处。平台的上面竖嵌一块石碑,上书:“汝南佳城(蓝姓)”或“冯翊佳城(雷姓)”或“颖川佳城(钟姓)”,“先祖考妣××之墓”等字样。墓门封好,烧纸钱。而后,把人的脚印抹掉,据说脚印留在坟里,会给生者带来不祥。
  4.回龙 葬礼完了,孝子要将头戴的草圈,腰缚的草索和孝杖扔掉或烧掉,并脱下麻衫、草鞋,换上吉服、布鞋和披肩绕腰红布。其他人也要去白用红,并收起白旗,挂上红旗。人人手持上有“长发其祥”、“百子千孙”、“金玉满堂”、“招财进宝”等字样的灯笼(或风雨灯)。中央一人挑着“斗灯”或箩灯(把剪刀等五样东西放在竹箩)和“火钵”,一路上不断地往火钵里撒盐,使之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象征发丁发财,并放着爆竹,吹吹打打回家。这时,女眷唱《回龙歌》。
  当晚,备酒宴,酬谢亲友。第一席为“风水先生”、做墓师傅和抬棺木者,第二席为亲戚中辈分较高者,以下席为亲邻。孝子要去各席敬酒、作揖,现简为鞠躬,表示谢意。
  “拔伤”
  畲族凡非正常死亡者,家里要请巫师“拔伤”。即在远离村寨的草坪上,搭起彩门,摆起香案,把“伤鬼”请到那里去。用36条草绳夹36门伤鬼名称(如“跌伤、吊伤、毒伤、火伤、水伤、难产”等),通过巫师念咒作法,率兵将把这挂在彩门上的草绳逐条扯断。每扯断一根草绳,即认为“送掉”一门“伤鬼”,使村里今后不会再有类似的伤亡事件发生。这种风俗,近年渐废。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