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八字”
畲族婚姻一般是由父母包办,媒人接头。有的青年男女通过“对歌”、社交活动认识之后,也要通过父母或明或暗地,如借口买猪或走亲戚等,了解对方的相貌才能和思想品德行为,求得满意,后才托媒人,此举多为男人担任,向女方父母索取姑娘的“生辰八字”。
民国时期,甘棠镇坑门里一带畲族农村,男女5、6岁时即行订婚,15岁以上时就行结婚。订婚前,要由父母或媒人去女家开“生庚八字”。一般要去两、三趟。头趟去女家,要用白力鱼(鳓鱼)2尾做“手信”,女家以热茶、点心接待。媒人先把男方夸耀一番,而后征求女家意见。女家父母要是说:“女儿年岁少,寮里琐事又要靠她做,过年把再讲吧。”这就意味着不同意;女方父母如果说:“媒人公啊,你叫他等着,过几日,我们来‘哒溜’(意为看家势)。”这就有成功的希望。这样,媒人即从后门走出,前门进来,连续三次,女家收下“手信”,即把姑娘的“生庚八字”开给他。
女家父母通过“哒溜”,了解男方的为人、才能等,求得两家父母同意后,男方把姑娘的“八字”进行“合婚”,又认为有合时,就向女家递“小帖”,即小定,包括给女家送去猪肉2斤,现金若干元,以作开生庚的笔资。有的地方称为“拿暖帖”,给女方送银元2块,或手镯1付,衣料1套。女方则回敬男家彩带1条。但如白云山一带畲族偏僻山村,很难找到算命先生者,就把姑娘“八字”压到本家神堂的香炉下。三天内,家里平安无事,算是姑娘“八字”好。反之,如家里有发生砸破碗、断筷子、鸡乱啼、犬乱吠、人生病等,便认为姑娘与家里无合。过去,这种阴阳观念和巧合的合婚方法,曾经断送了不少情人的美满姻缘。
搭定
“搭定”通称为“定情”或“订婚”。民国时期,订婚时间多在农历八月。不论家庭贫富,只要猪腿1个、龙凤纸帖2张、红衣线2束、果子(红枣、冰糖)2包。有的地方把红枣改为桂圆,另加红线缚头的线面2斤、银元2块或银镯1副、衣裤鞋袜2套,用红布袋裹着的礼盒挑到女家。意为男方用红线来系姑娘的脚,并祝“早圆”(枣、桂圆)。女家当日即宴请媒人和亲邻,并把男方送来的猪腿肉分给嫡系亲属(近年改为猪肉和月饼)在与宁德毗连的畲村姑娘搭定,男方还要给女方的母舅、姑姑各送1只公鸡,以示对母系血亲的慰劳,次日,女方要回赠线面2斤、糯米糍粑40块于礼盒内,俗称“答盒”。“搭定”即公布消息,他人不便再求婚,这时,姑娘平时两鬓夹有的银笄,要脱掉一边,表示已经订婚。此后,男女双方便以亲戚往来,并两家互以亲家相称。
送日子
畲族结婚前数月,一般在农历八月,男家请五行先生占卜择定结婚的吉日良辰。并挑着以红布袋套住的礼盒,内放红纸帖装的日子单1封,猪肉1块,白力鱼(鳓鱼)2条,线面2包,桂圆、红枣或冰糖各2斤或中秋月饼10多斤,以兆成双。近年,各物数量提高为四,取双喜临门之吉,送到女家,告知嫁娶日期。女方同意,即收下红纸帖及一半礼品。按其日子,请师傅到家里来裁衣、做家具等嫁妆;男家也按其日子,进行砌新灶,布置洞房,准备迎亲。
凡在嫁娶行事的时间里,双方家里人生肖与时辰有相冲者必须回避。否则,便认为不吉利。
凡在“送日子”前,男方聘礼和女方妆奁的数量都要协定。否则,女家就不给姑娘的“生庚八字”,以供男家择日。按传统,聘金一般都在120块银元,要是不约陪嫁妆奁多寡,聘金随送。聘礼要猪肉30至60斤,鸡蛋42个,雌雄鸡各2只,猪油2斤,白力鱼2条,红包5个,包括裁缝包、钉铜包、梳头包、拦旗包、求蛙包。有的地方要加母舅着衫包等。
女方给新娘的妆奁,一般是桌子1张,衣橱1面,木箱1合,木盆木桶,俗称“粗杠”,1套,衫衣至少能穿两三年,蚊帐被子各1条。另加笠斗、火笼各1合。通称“三杠头”,其中“粗杠”附加。其橱、箱于出嫁之日要贴上封条,如蓝姓就写“皇封汝南郡护国侯蓝府×月×日封”,雷姓就写“皇封冯翌郡立国侯雷府×月×日封”,钟姓就写“皇封颖川郡国勇侯钟府×月×日封”等。并加弹簧铜锁。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畲族婚庆聘金聘礼也相对增加,聘金多在1至2千元,聘礼猪肉也在100至200斤以上。而女方的妆奁也由原来的手表、缝纫机、三用机等一直增加到落地电扇、洗衣机、电视机、金戒指、金项链等。
出嫁
畲族姑娘出嫁,有以下步骤:
1.做表姐。
畲族姑娘禁忌18岁出嫁。据说18岁出嫁,要落“十八难”。因此,多在16岁、17岁时出嫁,19岁以上结婚者少数。
姑娘在出嫁前,母舅姨姑都要请她“做表姐”。“表姐”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到表弟家,当晚就有小伙子来同她对歌。实际上是母舅们对她在当姑娘时代学歌成绩的一次检阅。
2.“请”祖公。
畲族姑娘在出嫁的前夜,要在厅堂上摆起香案,摆上茶、酒、五菜、三牲,包括鱼、猪肉、鸡、福礼请祖公神。由女长辈扶姑娘在香案前向祖公牌行礼,祈求祖公神保佑她上路平安。
3.哭嫁。
畲族姑娘出嫁不论愿意与否,在出嫁前两三天都要“赖床”,很少吃喝,并以歌代言,哭诉与爹娘等亲人分手的衷情,以示对娘家的留恋,为娘家讨吉利,这样,才不致被人取笑。其《哭嫁歌》内容大致如下:
哭爹娘
我母生我不是个,轿门向爹寮里来,
头毛未长就叫定,身无人高就喊抬。
养女是无用,未曾养大要分散,
你那留我作风水,你那留弟做田山。
我母养我不是个,今晡要嫁别人家,
兄弟姐妹都未大,我今真真舍不开。
爹娘劝慰道:
我女九岁至十岁,六亲就来讲做媒,
亲家早年就喊叫,今晡无胆再三推。
哭哥嫂
一年三百六十天,日日与你同出门,
哥嫂做甚不留我,留我一天当十天。
哥嫂劝慰道:
姐妹大时人叫行,我那留你也不成,
哥嫂送你出门外,心肝忖痛口难争。
姐妹恋
妹妹哭歌:
姐那抬走妹又愁,苎笼挂转母门头,
早晨无人好煮饭,五更未见姐梳头。
姐姐答歌:
你愁我也愁,你今细细会出头,
我那今晡出门了,寮里事情你管透。
哭母舅
未曾梳头泪先流,厅堂敬酒拜母舅,
世上母舅打一大,助我一言记千秋。
母舅啊,我来你寮,你杀鸡来又请酒,
我今无以报答你,甥女人情真真少。
嫁女饭食不饱,嫁女酒食不醉,
淡菜那一筷(子),淡酒那一杯。
母舅劝慰道:
你母生你生无用,大来要当别人娘,
做人媳妇凡孝顺,自己做家凡会强。
4.梳妆
男方迎亲花轿进入女家厅堂时,新娘就大哭大闹,佯装不愿出嫁,谁人替她梳妆,也不顺从。遇见姑母,就对姑母哭诉衷情;遇见母舅,就扑在母舅怀里,边哭边歌边拥抱。她们有说不完的贴心话,哭不尽的惜别情。到午后,轿夫及媒人再次催她上轿时,才开始梳妆。
这时,大伙想解开她头上环妆的红绒线发圈(姑娘发式),而把她的头发梳成个已婚妇女的凤凰头。但是,她却不轻易结束这个姑娘时代,而去做人嫂,就拼命挣脱梳妆。这时就要由母舅来主宰,让两人抱着她,一人专管梳头。头发梳成后,由母舅帮她穿袄着裙,戴上银凤冠。这时,新娘哭唱道:
感谢母舅众六亲,以后多上我门庭,
无茶无水你讲我懒,无饭无酒你莫怪别人。
5.“分爨”
新娘梳妆完毕,由母舅半推半拉地扶进厅堂与胞弟“分爨”,俗称“分酸”或“分散”。
分灶仪式,胞弟手捧红漆樟木八角茶盘,盘里放着2碗带骨猪肉煮成的线面。新娘站在竹制的米筛里哭唱道:
我爹做事能上层,做事一层又一层,
那会做事米筛中,不会做事米筛沿。
接着,手握筷子又哭唱道:
兄弟分散分厅堂,姐妹分散分嫁妆,
嫁妆分来藏衫衣,兄弟一半我一半。
唱着把甲碗肉面分一半到乙碗,又从乙碗分半到甲碗,连分三次,以示骨肉深情,日后两家常来常往。
分好肉面,新娘又从放着钥匙、稻谷、大米的茶盘里抓起一把把米谷边撒边唱道:
一把米谷撒厅堂,爹家藏粮几万仓,
春头播下一粒谷,冬来多收一担粮。
二把米谷撒厅上,爹家藏粮几万千,
爹娘长命多富贵,福如东海寿南山。
三把米谷撒出去,爹家买牛又卖猪,
鸡鸭成群六畜旺,年年食穿都有余。
罢了,新娘入轿,神堂上要放一桶水,意为压风水。胞弟手拉轿杠“留轿”。花轿在厅堂上两进两出,意为留风水,最后抬出大门。
6.“拦旗”
“拦旗”通称“拦门”,是姑娘出嫁时,村里董事在村前路口,摆上一张条桌,正面绣花桌帏幔着,桌上摆着三杯酒,意为“拦风水”。新娘花轿出村,男方必须向“拦门”交个“拦旗”红包。否则,董事不启桌子,轿子就无法通过。
“拦旗包”收入归公,做为村里公益事业开支。
旧时,畲族有钱人家结婚也请乐队。首日,乐队随花轿去女家接亲。次日,女方嫁妆在前,乐队、花轿、媒人在后,一路上吹吹打打,轿过三叉路口、溪河、桥亭,均要撒纸钱,俗称“买路钱”,以驱避鬼邪。
7.拜堂
畲谚:“人生三件事,建房、做墓、扛媳妇”。故畲家人把男女结婚当做慎之又慎的大喜事。到了这一天,凡是亲戚朋友都要发给请柬,求之赴宴;他们也都会来祝贺送礼。婚礼持续三天时间。前一日,男家开始宰猪、杀羊、宰鸡、杀鸭,准备酒菜,迎接亲朋戚友;由亲家伯给女方送去聘礼;由媒人随花轿去女家娶亲等。中间一天,为迎新花轿的归来,新郎新娘拜堂,成亲请酒。在拜堂之前,要请父母双全、公婆健在的男少年两人当“子弟官”,到洞房为新郎新娘安床铺“荐”(床垫),挂蚊帐,摊被子,以示“暖屋”。第三日,送客回门,凡有送大礼物的嫡系亲属,都要用猪腿或猪肉答谢,以示礼尚往来。待婚事善后工作都处理完毕,新婚夫妇始得同房。
畲族结婚,左右神堂所祀的地方神和祖公神的名称也要用大红纸重写刷新。要大写特写“××堂上”(蓝姓为“汝南堂上”,雷姓为“冯翊堂上”,钟姓为“颖川堂上”),“历代远近一派宗亲之香位”,在厅堂摆起香案,以示荣祖耀宗。
当日傍晚,新娘花轿到达男家。男家要给轿夫“红包”后才得撕去“轿符”,以燃火把绕花轿一圈,以示去邪,并打开轿门。接着,由一位父母健在的少女和“送嫁嫂”,俗称“伴娘”,上前牵新娘下轿。新娘脚踏竹制米筛步入厅堂,意为新娘是“米筛上的人——大粒”,新郎可不敢轻视她,由司仪用秤子钩去新娘的红布盖头,取“称心如意”之义。
这时,爆竹声声,喜烛、斗灯齐明,乐队奏起乐曲。看热闹的人,里三重外三重。只见两位“子弟官”上书“百子千孙”和“长发其祥”的两盏风雨灯(马盏),三进内堂请新郎。最后一次,才见新郎头戴清朝官帽(或红缨帽),身着蓝色长衫,肩披缚腰大红彩带,脚踏双鼻布鞋,从后厅出来,站到新娘的左侧。这时,畲歌唱道:
一条红线两头牵,新郎新娘心相连,
吉日良辰拜天地,结发夫妻同百年。
在一片喜歌声中,新郎先向天地,继向祖宗牌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手执花绢掩面,由送嫁嫂挽着,不拜。
新娘头戴凤冠,上有数不清的银帘,五色串珠,遮住脸部,垂到胸前,她从拜堂到闹洞房的整夜间,总要以花绢掩面。根据畲族古歌的传说是这样的:
当年天火烧泥灰,海边石母翻上来,
眼见天下无人种,乃剩元仙两兄妹。
兄妹怎么敢结亲,开口就问石母神,
石母开口答应话,石壳双合好结亲。
兄妹两人约定当,手背石壳高山上,
背到山上双滚落,石壳双合结姻缘。
到了完婚的时候,元妹感到羞愧,就摘树叶把自己的脸遮起来。故畲族姑娘掩面的规矩,据说就从这树叶遮羞演变而来的。
拜堂以后,司仪捧喜烛,新娘捧斗灯,是取“日进斗金”和“添丁(灯)”之意。在斗灯内放一面镜子,是供新娘照妖驱邪,破暗宜家和“照孕(影)”之用,因影与孕谐音,取生男养女之意。在一片喧闹声中新娘被拥进洞房。但与霞浦县交界一带的畲村尚有“传代”的习俗,即是让新娘踩着两条交换的红布袋(因“袋”与“代”谐音),从厅堂走进洞房。
新郎入洞房后,脱去衣冠出房休息,并参加筹备酒席。其他观众即可拥进洞房“闹房”,送嫁嫂撒发“茶泡”,即米花、花生、豆子等,供他们品尝。婚后三天,男女即一起上山下田劳动。
做女婿
畲族完婚的第二日,新郎务必备猪腿,“早”(红枣)、“圆”(桂圆或冰糖),线面等礼品,敬送岳父。另备猪肉,随送岳叔。去时,请一位机警灵活的男子,俗称“伴衬”,应付礼仪之用,新郎陪伴新娘回门,拜见岳父岳母,俗称“做女婿”。也有人因完婚经济困难,礼物买不上,婚后另择日子回门。
畲族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阳节之前,女婿务必给岳父家送黄瓜鱼或猪肉。岳父家在端阳节的前一日,要给女儿女婿送衣衫,纸扇,菅粽,节饼、五色花线若干束,供新娘为村里小孩“记节”之用。女婿要以红包答谢岳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