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32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2
页数: 5
页码: 472-4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福安市,畲族的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在畲族山村兴办学校,将畲村民办小学转为公立小学,并在畲族聚居村落增设小学。1958年,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在福安城关北门外伽贝山建立。然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动荡时期,学校发展受到影响。直到改革开放后,畲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事业在量的方面有较大的发展。
关键词: 福安市 学校教育 成人教育

内容

1951年冬,畲村开始利用农闲时间办起冬学,1952年参加冬学人数为600余人,识字300余个。仙岩畲族乡举办速成汉字试验班,入学者50余人。由于畲族语言与汉语不同,教学上困难较大,因此,识字达2000以上的毕业学员仅21人。他们能读懂《新农村》报,会写信、便条,办黑板报,给农友们读报。1954年2月10日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福安县岳田乡畲民情况调查资料》载:“全区(指福安八区)有冬学32班,学员1110人(男850人,女260人),其中畲族地区仅有4班,学员135人(男115人,女20人)占全区班数的12.5%学员数的12.1%”。
  1955年2月,县人民政府下达《福安县组织积极分子扫盲方案(草案)》,4月又下达《福安县1955年第二、三季度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工作计划》。两个文件都强调要在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抓紧扫盲,培养农业合作社、互助组计工员和会计人才。1959年县民政局民族科统计,畲族地区脱盲10530人。这年12月24日福安专署民政局民族工作总法中调查仙岩村210个畲族青壮年,1949年前只有12个人粗识字,50年代以后经过冬学、民校学习,已有80%的人脱盲。同年11月27日《闽东日报》第3版《畲胞强攻文化堡》载下白石公社半岭村“扫盲红旗”村全大队有5个高小班,学员92人,文盲扫盲的有15个班,学员87人,计179人,坚持学习的占青壮年数的85%。
  根据县教育局1960年12月的《1960年教育工作总结》中载,全县应参加工农业余学习的青壮年82%入学。下白石公社半岭畲族大队实现了“十化”,即“业余教育高小化,小学教育普及化,普通话化,社会主义歌咏化,科学研究普及化、卫生经常化,食堂领导加强化、田间大道化,用水自来化,畜牧业集体化”。
  自1960年入冬以后,由于历年自然灾害和农业生产体制所造成的影响,农民业余教育基本停滞。1962年春,有重点地恢复了常年夜校。
  1963年春,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恢复发展各种形式的业余文化学校,畲村应入学而已入学者占50%左右。此后,凡没有公、民办小学的畲村,在扫盲的基础上,先后办起了农民业余小学班,大村还设有财会班和农技班。
  1967年6月,县人委文教科下达了《关于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开展农村业余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业余学校必须坚决贯彻毛主席关于‘公社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要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为纲,组织群众活学活用‘毛著’”。提出“各类业余学校必须把‘毛著’作为教材。建议扫盲班、高小班学习《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并结合学习记工、识字、珠算、财会和农业技术知识。”不久,全县农民业余学校,全部改称“毛泽东思想夜校”,只学《毛主席语录》、《老三篇》。
  1970年入春后,全县又掀起了一次扫盲和业余教育热潮。据福安县革委会宣传组1971年11月22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全县少数民族地区有业余小学112所,学生1294人;政治夜校358所,学员5408人,共占青壮年人口的1/3强。
  据1974年12月的调查统计,当年,福安县少年文盲18741人,占少年总人数的72%,青壮年文盲11516人,占青壮年总人数的52%,处于穷乡僻壤的畲族聚居地区,其比例则更大。虽然,自1975年入春起,抓了一阵扫盲和业余教育,但由于“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思潮的影响,直至1977年8月,却仍有7.4万青壮年全半文盲,占56%。11月,全县巩固和发展政治夜校2395所,扫盲班1250班,各类业余学校121班,入学人数达11万多人,占成年人口的85%。
  1978年冬,地区组织10个县的业余教育检查组到福安检查,经验收,有53个大队实现了无文盲大队。1980年2月,全县有8个公社实现了基本无文盲公社。然而,畲族聚居社、队均未脱盲。
  1980年8月22至24日,在畲族聚居地康厝公社召开全县业余教育经验交流会,会上要求“康厝公社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下半年完成扫盲任务。”
  1983年春,为把农民教育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上来,福安县府发出了《关于以夜校为阵地广泛开展文化技术教育,开创我县农民教育工作新局面的意见》。当年,没有公民办小学的畲村都办起了扫盲班、高小班,畲族大村开始举办农业技术班,进行粮、茶、林、果科学技术的教学活动。
  1987年11月,宁德地区基本扫除文盲验收组莅临福安县检查验收。验收组按照《福建省基本扫除文盲县的要求的验收办法的暂行规定》,抽查了康厝畲族乡、赛岐镇、溪柄乡的18个行政村。康厝畲族乡代表了全县3个畲族乡和其他乡镇的畲族聚居村。验收组通过查档案、核户口、举行面试与笔试、听课和汇报会、座谈会,作出结论:福安县扫盲工作抓得早、抓得紧,各级党政部门都把扫盲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来抓,职能部门直接负责,坚持日校带夜校,“三教”同步发展,夜校教师中的98%由全日制教师兼任,有一支成人教育专职干部队伍。验收结果,脱盲率89.28%,且都在国务院规定的12~40周岁的少青壮年中,85%以上的文化程度达到扫盲及其以上程度标准内浮动。应予认为基本实现无文盲县。验收组指出:福安县脱盲水准尚低,占人口49.8%的少青壮年中,近11%仍是文盲,而且在非文盲人数中,文化程度为脱盲或初小毕业的,所占比例甚大,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不广。
  验收组所指出的存在问题,主要是在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此,自1988年起,福安县教育局加强了薄弱环节的督导,3个畲族乡先后办起了农民技术学校和培训班,并在扫盲的基础上办好小学班。至1990年底,3个畲族乡文盲、半文盲仅占少青壮年数的5.7%~8.3%,办起扫盲班41所、小学班28班、农民初等技术学校5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3所。坂中畲族乡被福安市科委作为推广农业先进科技成果的试点乡。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安县民政局
相关机构
福安县教育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