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3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中等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9
页码: 460-4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民国时期,福安的畲族聚居村落缺乏教育资源,小学和私塾数量稀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重视在畲族山村兴办学校,将畲村民办小学转为公立小学,并在畲族聚居村落增设小学。政府拨款修缮校舍、添置设备并补助民族小学,同时免征畲族子女公立小学的学杂费。到1956年,畲族村的公立初级小学数量有所增加,教育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关键词: 福安市 学校教育 中等教育

内容

民国时期畲族很少进中学就学,20世纪50年代初,畲族干部中,中学文化程度仅3人。畲族中学生主要出现于50年代末期。1958年6月1日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在福安城关北门外伽贝山破土动工。6月28日《新福安报》以《真情的爱护,无限的关怀—第一所少数民族中学已动工兴建》为题作专门报道。中学校舍占地1千多平方米,共6间教室及膳厅、宿舍等,总造价7.5万元。这年秋季面向福安专区招生,共招收97人,其中各县保送的畲族学生78人,占80.41%,其中,福安籍学生21人。
  1959年11月,福安专署教育局视导组《关于福安民族中学视察报告》叙述,该校去年招生任务100人,实际入学97人,一年来退、休学11人。今年招生任务110人,实际入学100人,升学后,因病回家3人,流生23人。目前,实际在校生160人,其中畲族占87%。全校有教师11人,内大学1人,师专4人,师院专修班3人,高中毕业生3人。该校对“重政治,抓教学,搞劳动”的认识比较明确,对学生纪律、教学研究、教育思想抓得比较紧。但是,缺少骨干教师,政治思想工作的深广度不足,流生现象比较严重。
  1960年福安民族中学收归福建省教育厅管理,招生范围扩大到福安、南平、闽候、三明、福州等5个地市。同年,学校被中共福安县委征用,校址迁往福安城北郊溪边村白鸭潭。
  1961年根据“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充实了福安民族中学骨干教师的配备,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9月,该校发展为5个班,在校学生232人,其中畲族120人。这年7月17日《闽东报》以《春风细雨育新苗——福安民族中学的发展》为题专门报道,民族中学“师生队伍从103人,发展至250多人,并且在思想、学习、劳动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去年,派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全省文教卫生系统的群英会。”学校采取函授、进修方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2个畲族教师。省委候补书记林修德、省委宣传部长许彧青,地委第一书记程少康亲临学校。学校3年来,共发给学生棉被、民族服装、棉衣、蚊帐2百余件,助学金、福利金35万元。1962年流生现象普遍,民族中学全校5个班级,学生降到170人,首届初中毕业生15人,巩固率为15.46%,当年统计福安籍畲族学生12人。
  1963年秋,中共福安民族中学支部建立,配备行政干部5人,专任教师16人,其中大专毕业以上12人。这年为了弥补生源不足,招收初中预备班1班,30人。学校决定为纪念福建省第一次少数民族代表大会召开,将召开日期11月29日定为民族中学校庆日,并举行建校5周年庆典活动,国家民委、省、专区领导人叶飞、魏金水、程少康、赵守训都为民族中学校庆题词祝贺。
  1964年民族中学划归福安专区教育局管理,主要招收本区少数民族学生。这次给民族中学拨款24.5万元。办第二期预备班1班,学生30人。1965年秋,扩大招生,全校设7个班级,在校学生数301人。这年福安全县畲族学生5232人中,福安籍中学生138人,占2.63%。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族中学停止招生。600平方米校舍被福安专区通用机器厂占用。自1961至1966年福安民族中学共培养初中毕业生247人。畲族学生入学学费全免,并发给助学金,学校助学金享受面为45%,较之普通中学的15%,多30个百分点。
  1968年秋,初中恢复招生,福安民族中学迁址原福安师范校舍,招收生员以福安籍学生为主,但畲族学生比例大幅度下降。1969年,改名“宁德地区民族中学”面向全地区各县招生。
  1970年春,福安县革委会提出,“读初小不出村,读高小不出队,读初中不出公社”的口号。全县畲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事业在量的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畲族主要聚居地康厝、坂中各办1所小学戴帽初中班。
  1971年改为春季招生。地区教育局委托各县成立选拔新生机构,根据各县规定的选拔初中和高中新生的办法、条件和范围,由学生所在地公社审定,经县教育局报送到民族中学革委会,由校革委会通知新生入学。并规定就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享受国家规定的人民助学金和粮食补贴。这年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发展为完全中学。
  1975年6月,县革委会投资2.1万元,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其中包括扩建康厝初中班校舍。7月宁德地区教育局下达《关于宁德地区民族中学高中招生计划的通知》决定招收畲族高中新生60人,其中福安10人。
  1976年秋季招生中,由于宁德地区民族中学校舍不足,只向各县招收110名应届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不招收初中新生。同年春,康厝初中班升格为初级中学。
  1977年国家拨款7.5万元续建地区民族中学教学楼,拨款1.5千元扩建康厝初级中学教室2间。同年秋,地区民族中学招收高中新生150人,其中福安11人。
  1978年5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办好一些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精神,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列为全区8所重点中学之一,由地区教育局直接领导。同年,康厝初级中学开设高中部。
  1979年3月,国家拨款8万元兴建地区民族中学实验楼,面积1226平方米。这年,福安民政局统计,全县畲族在学初中生176人,高中生83人,在村的历届初中毕业生215人,高中毕业生211人。
  1980年秋,地区民族中学招生对象开始转向以福安县为主。当年招收初中新生180人中,畲族学生90人,其中福安畲族70人。据福安教育局、民政局调查汇报,全县畲族初中生369人,占初中生总数的4.5%,畲族高中生182人,占高中生总数的4.8%。当年,中专招收畲族学生26人,占全县录取数的14.4%,大专招收畲族学生13人,占全县录取数的5.4%。
  1982年11月至1983年10月,省教育厅先后拨给地区民族中学基建补助资金10万元,新建教学楼,规划建造面积为3274平方米。
  人民政府一向关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自地区民族中学创办之日起,对少数民族入学学生,采取户粮关系转入学校,由国家供应口粮。“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规定被取消。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起点低,知识基础差,先天不足,本应后天加工。可是,农业户口的少数民族学生,因无基本口粮供应,不得不返家取粮,而造成缺课。加之所取的粮食品种繁杂,给学校食堂炊煮带来许多困难。1983年春,胡平省长到该校视察,听了汇报,算了细帐。6月4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了省府领导成员会议决定: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决定每年增拨给福安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6万元,口粮20万斤。自此,该校畲族学生获得了生活上的优惠待遇。
  1983年5月起至年底,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曾志,国家民委顾问何长庆、中央教育部仪器管理局冯局长、省长胡平、省军区顾问钟大湖、省民委主任雷恒春、省教育厅厅长傅宗弼先后莅临地区民族中学视察指导。由于该校校办工厂生产的19种教学仪器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部分产品远销到东南亚,1982年荣获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经委、计委的联合嘉奖。1983年12月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福建电影制片厂特为该校拍摄《勤工俭学在福建》的纪录片。
  为了体现地区民族中学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特色,在农村大力发展畲族地区初等教育的基础上,1984年3月,地区教育局《关于下达1984年中小学招生计划的通知》提出:地区民族中学初中招生计划200名,其中少数民族生应占90%以上,高中招生计划180名,其中少数民族生不少于55%。今年地区民族中学可向各县招收少数民族初中新生。从而使在学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1985年秋,地区民族中学保持上年的招生数额,试行向福安县10所民族重点小学和4个中心小学少数民族重点班招收免试入学推荐生,而且扩大了招收范围,除向本地9个县外,还向福州市属连江、罗源等县招收初、高中新生。由于福安畲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当年初考中,畲族考生成绩达到160~180分以上的就有83人,而地区民族中学只录取40人,尚有43人(其中农村32人)无法升入初中。福安县民委与地区民族中学协商,由县委给农村学生解决住宿问题,地区民族中学增招了福安畲族初中新生20名。
  1985年4月,省教育厅给地区民族中学下达续建实验楼3000平方米的总投资额40万元的指标,其中由地方自筹10万元。
  7月,福安县府为解决畲族小学毕业生升学难的问题,在省委书记项南支持下,决定将康厝初级中学扩办为“福安民族中学”,面向全县招收畲族初中新生。福建省财政厅拨款15万元作为该校新校舍的基建。
  11月,福建省教育厅与省民委在福安召开福建省民族教育座谈会。会上确认:福安县自1983年以来,采取积极措施,先后办了15所寄宿制重点完小,并在畲民较多的5个乡镇的中心小学办了5个民族高小班,使畲族学龄儿童普及小学教育初见成效。1983年,福安畲族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6.8%,读完五年小学的巩固率仅占19.1%;1985年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为达到91.2%和97.6%。普及小学教育有所发展后,畲族人民迫切要求子女能受到中等教育。宁德地区民族中学虽设在福安,但该校面向全省招生,在福安招收的名额有限。1985年已有400多名畲族小学毕业生无法升初中,1986年畲族小学应届毕业生达550人,今后将逐年增加,预计至1990年将达2666人。
  会议核算了福安县民族中学新建教学综合楼一幢4层25间,其中教室16间720个座位,实验室5间,225个席位,教师休息室5间,建筑总面积达1820平方米,总造价30万元。省财政厅所拨基建投资仅及总造价的一半,必须追加投资。
  1987年以后,省、地、县给福安县民族中学校舍基建陆续追加投资总额达45万元,于1987年教学综合大楼基本竣工,总建筑面积达3080平方米。这年县民族中学向全县14个乡镇招生,生源主要来自康厝、穆云、坂中、甘棠、溪潭5个乡镇,在校生514人,其中畲族181人。
  1989年夏,福安市教育局决定,将福安市民族中学改办为“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其初中部继续面向全市招收畲族小学毕业生,其高中部办为农林类职业高中,以招收畲族学生为主,兼收汉族学生。
  自1985年以来,市民族职业中学初中部招收畲族学生录取分数比汉族学生低10分,经过初中部学习,畲族学生进步大,1988年录取中专4人,其中畲族3人,1989年中考400分以上34人,其中畲族11人,录取中专12人,其中畲族7人。
  至1990年止,福安市为培养畲族人才而设立的普通中学有:宁德地区民族中学、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初中部和福安市坂中初级中学。其他普通中学也就近招收畲族学生。
  福安师范学校为培养畲族小学教师,1978年秋招生一个畲族师范班,校址在地区民族中学,全班49人,内福安17人,占25%。在招生办法中给予畲族考生以优惠照顾。1986年秋,继招收老区师范预备班之后,招收民族师范预备班。宁德地区卫校为培养畲族医护人才,1987年秋,为福安县民委代培畲族医士专业学生25人。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人物

叶飞
相关人物
魏金水
相关人物
程少康
相关人物
赵守训
相关人物
林修德
相关人物
许彧青
相关人物
程少康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安专署教育局
相关机构
中共福安县委
相关机构
福安民族中学
相关机构
民族中学革委会
相关机构
宁德地区教育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